近200年前,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西北部群山之中有一個叫泰特斯維爾的小山村,村后小溪的水面上總是浮著一層黑薄的油。順溪而上,人們發現油溪中的黑油是從山上的石頭縫中滲出來的。這樣,黑油就有了它的名字——石油。
很多年里,石油只是被當地土著看作“包治百病”的神油。直到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開始后,石油才開始形成產業,隨后帶動了世界石油化工產業的發展。
歐美起步
最早的化工產業帶出現在19世紀初的萊茵河畔。
在上游,瑞士巴塞爾的桑多茲公司大本營是國際重要的石化和化工生產基地。中游,以拜耳、巴斯夫、赫希斯特三大化工巨頭為骨干,形成沿萊茵河干支流化工產業帶。下游,則以世界第一大港、“歐洲門戶”鹿特丹為中心,殼牌、英國石油、埃索、海灣石油等世界跨國石油壟斷公司,綿延50公里,形成化工產業的“萊茵夢地”。
與歐洲幾乎同步,美國的石化工業也開始發展起來。1859年,賓夕法尼亞州第一口商業性油井成功開鉆,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原料和燃料開始進入了工業化發展的時代,其中美國汽車工業的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1905年,以汽油作為燃料的汽車在與蒸汽車和電力車的競爭中取得了全面優勢。1900年美國登記的汽車只有8000輛,1912年卻達到了92.2萬輛。汽車工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對汽油的需求,并推動美國的石化工業進入迅速上升的階段。
目前休斯敦已經成為美國重要的石油基地,這里匯集了12.8%的美國原油加工能力,擁有全美前200位最大能源公司中45家的總部。休斯敦還有400多個石油化工廠,全美46%的基礎化工原料分布在休斯敦附近的墨西哥灣。
亞洲崛起
就在歐美的化工產業逐漸走入成熟時,日本的石化工業開始在亞洲率先崛起。
朝鮮戰爭為日本的制造業恢復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為配合美國的戰爭需要,日本在煤炭、鋼鐵、電力和海運等方面取得長足的發展,同時化肥、合成纖維等化工產品都開始了工業化生產。在通產省制定的《第一期石油化學計劃》中,日本四大化學公司--日本石油化學公司、三菱油化公司、三井石油化學公司和住友化學公司相繼建立,致力于聚乙烯的生產。
20世紀80年代,日本提出技術立國戰略,在石化、重型機械等領域,日本在很短的時間內超過了歐洲。
在日本之后,韓國、新加坡、印度也相繼發展起了自己的石化產業。目前亞太地區已擁有全球24%的煉油能力、26%的乙烯生產能力,該地區五大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的產量已經超過北美洲,居世界第一位。
集中和擴張
為了提高效率,削減成本,自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世界大石油公司大大加快兼并、重組的步伐。1998年??松?22億美元兼并美孚;BP以480億美元兼并阿莫科(Amoco)。1999年BP-阿莫科又以315億美元兼并了阿科(Arco)。2000年雪佛龍公司以450億美元兼并德士古(Texaco)。2001年菲利浦斯(Phillips)公司兼并托斯科(Tosco),接著又兼并科諾科(Conoco)。2001年日本化工企業為提高企業在全球化市場中的競爭能力,進行了為數眾多的聯盟、重組、分公司化等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大公司的兼并重組,并不是公司已經出現危機而進行的危機重組,而是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的戰略重組,其兼并重組后的效果有的十分明顯。例如??松局亟M后年節支增效達28億美元,BP公司重組后年節支增效達22億美元。
經過了近一個世紀的發展,發達國家已步入產業成熟期,正向上中下游協調發展、全球化擴張、技術和知識集約型產業的更高目標邁進。美、日、德、韓等石化工業發達的國家,石化工業布局都相對比較集中,墨西哥灣(美)、東京灣(日)、萊茵河(德)是世界三大乙烯裝置集聚區。如美國休斯頓附近集中了2.5億噸/年的煉油能力和500萬噸/年(7座工廠)的乙烯能力,分別占全美國的30%和20%;日本的千葉有5座乙烯廠,生產能力240萬噸/年,占日本總能力的31%;近年興起的韓國石化工業有32%的煉油能力和46%的乙烯能力集中在蔚山。亞洲最大的煉油廠就建在新加坡周圍的7個島嶼上,煉量每年達兩三千萬噸。
與此同時,歐美、日本、韓國的石化企業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起就開始把企業的制造部分逐步移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各國企業開始將其投資的各大生產線、各個事業部門進行整合,并用其全球通行的管理模式對中國公司進行管理。
由于精細化工品具有功能性強、附加值高、經濟效益好的特點,發達國家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有計劃地進行戰略轉移,大力發展精細化工行業,精細化率(即精細化學品產值占化學工業產值的比重)迅速達到目前的60%以上。據專家預測,2015年前,國際市場對石化產品的需求將以1.5-2倍增長率的速度增長,專用和精細化工產品將會以更快的速度發展。未來石化和精細化工產業將進入新一輪的投資高峰期,從而成為國際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和競爭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