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05年1月,上海將建成亞洲最大、也是中國第一個以石油和精細化工為主的特大型專業開發區。
上海化學工業園區南臨杭州灣,到2005年1月,其西側6平方公里的二期圍墾工程將竣工。屆時,上海化工區的版圖將由原先的23.4平方公里擴充到29.4平方公里,與現在位于金山地區的上海石化連成一片,形成近60平方公里的化工產業帶。
4月19日,已經62歲的顧榮良談起60公里外的上海化學工業園區滔滔不絕。顧榮良是上海化學工業園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從事化工行業幾十年,對上海化工業的發展變遷了如指掌。
上海往事
晚清時期,上海開始生產用作炸藥原料的硫酸和硝酸,大都是作坊作業。新中國建立后,第二個五年計劃明確提出要在上海地區發展化工行業。當時出現了一些規模比較大的化工廠,比如上海吳涇化工廠和上海交化廠。這些化工廠的位置大致分布在兩個區域,一部分沿黃浦江沿岸布置,另一部分設在了上海的西北角桃浦鎮。
由于規劃不當,很快就出現了問題。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化工廠的發展與居民生活之間的矛盾變得越來越不可調和。而桃浦地區則相反,因為沒有充足的水源,化工廠的發展也捉襟見肘。
進入70年代,政府開始注重工業發展與城市發展的協調,希望對化工廠重新選址,轉移到郊縣。按照國際發展的潮流,化工行業的選址趨向于靠近海港。當時,上海石化總廠率先把廠址設在了靠近杭州灣的金山地區。
80年代末,上海石化與浙江省合作一個65萬噸的乙烯項目,上海市政府和浙江省政府都有意將這個大項目設置在自己境內,經過雙方之間的斡旋,最后還是把整個項目放在了上海,并以四點布置,其下游工廠分別設在上海石化、高橋、漕涇和吳涇。
上海石化總廠在金山地區已經經營多年,使這個地區的化工產業初具規模。為了65萬噸乙烯項目,上海市政府專門在上海石化總廠的東面,更靠近杭州灣的位置規劃了一塊29.4平方公里的化學工業園區。亞洲第一化工園區的帷幕由此拉開。
“3B”催化
上海優越的地理和經濟位置引來了眾多的國際石化巨子。
“區內主要項目的三家投資公司剛好都是字母B打頭的,巴斯夫、BP和拜耳,所以我們平時就喊它們‘3B公司’。”顧榮良介紹道。正是這3B公司的催化,使上海化工園區迅速邁進世界級化工園區的行列。
2001年,上海化學工業園區正式投入建設。在此之前,英國的ICI公司與上海天原集團天原化工有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生產國內緊缺的聚氨酯材料。這成為上海化工園區內外資進入的第一波。因為MDI是聚氨酯產品的主要原料,ICI公司聚氨酯部門和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上海天原化工集團、日本聚氨酯工業株式會社合資在上海化工園區興建16萬噸/年的MDI工廠。
后來ICI公司被美國亨斯邁公司收購,在上海化工園區的項目也有所變化。2003年3月,巴斯夫、亨斯邁及其中方合作伙伴成立了三家合資公司,共同在上海化學工業園區興建一套一體化異氰酸酯綜合裝置。11月,該裝置獲得中國政府批準,將產能優化至世界級水準,粗MDI的產能將為24萬噸/年。而TDI則為16萬噸。得到批準后,整個項目已于2003年底開始基地建設準備,預期2006年投入商業生產。
有專家指出,中國對聚乙烯進口依賴程度很大,幾乎一半從海外進口。2001年9月,英國BP公司和中國石化、上海石化在北京簽訂了在上海化學工業園區投資建設年產90萬噸乙烯的合同,總投資34億美元,包括15個子項目,其中聚乙烯年產60萬噸。這是目前上海化工園區內最大的投資項目。目前區內主體項目還有與德國拜耳公司合資的聚碳酸酯項目及其一攬子項目,總投資31億美元,其中上海天原集團與拜耳合資建設的聚碳酸酯項目總投資4億美元。
據了解,到2007年,上海化工區將完成總投資1500億元,初步形成環太平洋地區一流的化工區,并最終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聚四氰呋喃基地、異氰酸酯供應基地和國內最大的聚碳酸酯生產基地、聚氯乙稀生產基地。
一體化功能
顧榮良說:“上海化學工業園區最大的特點是一體化布局。”在上海化工區內,由于產品項目的一體化分布,各個裝置之間關聯度很大,相互牽制。“公司與公司之間形成一種契約式的供應關系。”
比如主體工程乙烯裝置的主要產品乙烯、丙稀分別是氯乙烯裝置和苯酚丙酮裝置的原料。MDI項目副產品氯化氫,又必須給氯乙烯裝置作為原料消化掉,TDI、MDI又是聚氨酯的基本原料。聚氨酯樹脂制成的產品有泡沫塑料、橡膠、涂料、粘合劑、纖維、合成皮革,可以廣泛應用與機電、船舶、航空、車輛土木建筑、輕工等部門。
也就是在區內,由石腦油、乙烯等上游產品與異氰酸酯、聚碳酸酯等中游產品,以及精細化工、合成材料等下游產品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整個生產流程是一體化的,產業鏈的上下游彼此靠近,帶有一種協同生產的關系。
另一個好處是,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這一家的廢料相對于另一家可能就是原料。另外裝置與裝置之間也可能形成互補,有些裝置在反應過程中會放熱,而有些裝置的反應則剛好需要加熱。
顧榮良說:“像能源供應等公用輔助項目也是一體化。”園區內的公用工程島統一規劃,并集中建設了供水、供電、供熱和供氣項目,對區內化工項目實行統一供應,以盡量減少能耗。這同時也減輕了化工企業的負擔,把一些公用工程拋給專業的第三方公司來做,化工企業專注于做好自己的核心業務。
區內各個化學反應裝置都是由專用的運輸管網連成一體,工廠之間的產品傳遞就是通過這些管道完成的,大大節省了物流費用。而另外像倉庫、碼頭、鐵路和公路等公用設施,也能找到一體化的服務。
化學公司最大的問題來自于環境保護和安全。園區內通過在生產過程中利用環境無害化技術和清潔生產工藝,以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對廢水和廢棄物進行統一處理,形成一體化的清潔生產環境。
另外還有政府部門的一體化服務,海關、商檢、公安和工商等政府智能部門也都入駐區內,為區內企業提供“一條龍”服務。
長三角化工扇面
近幾年中國MDI和TDI總消費量均超過20萬噸/年,而年產量僅2萬噸。業內人士預測,至2005年,中國聚氨酯需求量將超過120萬噸/年,MDI和TDI需求總量超過40萬噸/年,即使現在24萬噸/年MDI,16萬噸/年TDI裝置滿負荷生產也無法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
強勁的市場需求帶動的不僅僅是上海化工產業帶,整個長江三角洲依托長江這條黃金水道,也已經形成了一榮俱榮的關系。
從南京開始由西向東,沿長江形成的化工園區有南京化工園區、揚州石化基地、鎮江新區國際化學工業園、泰興化工園區、常州化工園區、張家港揚子江國際化工園區、常熟化工園區、南通化工園區等。南通化工園區充分利用長江黃金水道的功能,結合物流概念,修建大量的倉儲設施,成為一個世界范圍內的甲醇集散中心。張家港依托長江水道,再加上部分保稅區功能,主要進口苯乙烯,將其加工成聚苯乙烯。
上海化學工業園區緊靠杭州灣,不僅有充足的水源來滿足化工企業的生產需求,而且靠近港口,在物流上有許多便利。同樣,長江從西至東把沿岸的化工園區連成一片,與上海化工區相呼應,形成一個龐大的長三角化工產業帶。其中南京化工園區大揚巴的60萬噸乙烯項目與上海化工園區頭尾相應,是這一地區最大的兩個世界級化工園區。
顧榮良說:“形成這樣的化工產業帶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的石油主要依靠進口,為了方便運輸,石化基地一般都出現在沿海與長江一帶;二是從貼近市場角度出發,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長三角、珠三角和渤海灣地區。”
雖然整個長三角地區已經形成大規模的石化產業基地,而且新增了數個幾十萬噸的乙烯項目,但國內對石化產品的需求依然有很大缺口。巴斯夫新任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關志華表示:“就算現在南京大揚巴的60萬噸乙烯項目和上海化工區的90萬噸乙烯項目都已投產,也滿足不了目前中國市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