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林 郝曉蘭
旅游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內蒙古旅游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旅游資源豐富、獨特、旅游的基礎設施、接待設施、景區建設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為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被內蒙古政府列為第三產業的先導產業來發展。因此,加快旅游業的發展,確立旅游業發展的戰略思路,是21世紀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重大而緊迫的問題。
一、內蒙古旅游業發展指導思想、戰略目標、總體思路
(一)內蒙古旅游發展的指導思想與戰略目標
1敝傅妓枷搿T諼蠢吹10——20年間,內蒙古旅游業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大旅游、大市場、大產業的觀念,建立旅游創新體系;突出內蒙古特色,加大資源開發和市場開拓力度;以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為重心,實現內蒙古旅游業的全面趕超和快速發展。
樹立大旅游、大市場、大產業的觀念,是內蒙古旅游業創新的思想基礎。發展大旅游就是發展全方位、多層次、高效益的旅游產業。全方位就是要樹立旅游業發展的三維空間概念。從旅游交通看,發展公路、鐵路、航空立體交通網絡;從旅游飯店來看,要形成合理的星級檔次結構。從旅行社來看,要從游客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全方位服務游客旅游的全過程;從游覽的主要吸引物——旅游城市、景區(點)來看,要形成以旅游城市、旅游景點為核心,旅游交通為軸線,向四周擴散,對國內外開放的旅游網絡。多層次,主要是根據內蒙古旅游客源市場開發不同層次的產品。要以國際客源市場需求為重點,但同時要考慮國內需求日益增長的趨勢,開發多種旅游專項產品,如會議旅游、休學旅游等。在旅游產品經營上,國有、集體、個體、私營、外商多元投資經營體系,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高效益就是實現旅游發展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內蒙古旅游業應逐步從速度型發展轉向效益型發展,在保持一定增長速度的同時,爭取最佳效益組合和整體效益。實現內蒙古旅游業的全面趕超和快速發展。成為全國的旅游大省和中西部旅游網絡系統中獨具特色的重要旅游基地,使之成為自治區第三產業的龍頭和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2閉鉸閱勘輟D諉曬怕糜我搗⒄溝惱鉸閱勘曖Ω檬牽赫取在2010年或更長的時間,使旅游業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進而成為全區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使內蒙古自治區成為中國中西部地區一流的旅游熱點地區之一和旅游經濟大省區。
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應分兩個階段實施。
一是加速發展階段。從現在起到2005年,也就是在整個“十五”計劃期間,是內蒙古旅游業實現趕超目標的準備階段。重點是夯實建設中國北方旅游熱點地區和旅游經濟大區的基礎。發展目標:“十五”期間,內蒙古旅游業要實現快速趕超戰略目標,旅游業的發展速度要保持較高的水平,要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趕超,達到旅游產業整體進位的目的。力爭到2005年,全區接待海外旅游者達60——63萬人次,年均增長8%——9%(全國平均35%——45%);旅游創匯21——25億美元,年均增長10%——13%(全國平均 8%——10%);接待國內旅游者1300——1500萬人次,年均增長12%——15%(全國平均8%——9%);國內旅游收入45——58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25%——30%(全國平均11%——13%)旅游業總收入達77億元人民幣,相當于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5%,旅游業成為自治區國民經濟的重點產業。
二是持續發展階段。從2005年以后的10年時間,是內蒙古旅游業實現趕超戰略目標的加速發展階段。爭取在2015年或更長的時間,使內蒙古旅游業的產業素質全面提升,競爭能力全面提升,實現整體進位。發展的重點:這一階段是內蒙古旅游業加速度發展階段。重點要抓好四方面的大事:一是優化大環境,要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使內蒙古的旅游發展的政策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得到全面優化,全面提升。二是培育大市場,這一階段是旅游產業規模擴張和旅游產出規模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要有足夠的市場規模給予保證,因此,積極培育國內外旅游市場成為首要的任務。三是發展旅游企業集團。經過“十五”期間的優化組合,要建立一批競爭力強、帶動功能顯著的旅游企業集團,形成內蒙古旅游的骨干和主體,從而增加內蒙古旅游業的整體實力。發展的目標:到2015年,全區接待海外旅游者達到128萬人次,旅游創匯78億美元,接待國內游客7010萬人次,旅游收入140億元人民幣,旅游業總收入達29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94%,旅游業成為自治區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使自治區成為中國西部一流的旅游熱點地區和國家生態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二)內蒙古旅游發展的總體戰略思路
要實現內蒙古旅游業的全面趕超,創新是根本,是動力。旅游經濟是特色經濟,沒有特色就不可能吸引游客,也無法在市場上樹立形象。而特色就需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奇。內蒙古旅游業在長遠發展中要實現兩個趕超,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是要有新認識、新思路、新辦法,堅持全面創新的主導方針。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真正發揮后發優勢,做到后來居上。實施旅游資源開發、產品創新;旅游市場開發與營銷創新;旅游管理創新。
今后二十年,內蒙古旅游業實施持續趕超戰略,最終要實現旅游產業的規模擴張和效益提高兩大任務。只有產業規模的擴張,才能形成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只有旅游產業效益的不斷提高,才能為旅游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要通過行業內部各種要素的充分利用和優化配置,通過結構調整來不斷適應發展的需要。因此,內蒙古旅游業實施趕超戰略最終要歸結到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上;要實現旅游業的跨越式發展,建設成為全國的旅游大省區,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促進旅游產業的結構優化和升級,增強全區旅游業的綜合競爭力。
二、內蒙古旅游發展的戰略選擇
(一)重點突破、逐級擴散的戰略布局
加快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的戰略布局框架,核心的思想就是“重點突破、逐級擴散”,即以具有一定發展基礎的主要旅游城市、旅游景點(區)為基礎,提升旅游產品的特色和質量水平,形成內蒙古旅游經濟的增長極,實現旅游業發展首先在重點區域突破,逐步帶動全區的發展。
具體思路是:以三大旅游板塊為基礎,重點建設十個旅游開發區和八條旅游發展軸線,形成點——線——面有機結合的旅游網絡和增長極體系。
1憊菇ㄈ個旅游板塊(呼倫貝爾——大興安嶺旅游板塊;錫林郭勒——赤峰旅游板塊;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旅游板塊)。
2筆個旅游經濟開發區。在三大板塊的基礎上,以特色旅游資源集聚的旅游景區為核心,配套建設重點旅游開發區,成為自治區旅游業發展的增長極。十個旅游開發區是(呼和諾爾草原生態旅游區;成吉思汗陵園蒙古文化旅游區;錫林浩特草原生態旅游區;鄂爾多斯沙漠生態旅游區;烏蘭察布草原民俗旅游區;滿洲里邊境旅游區;阿爾山溫泉度假旅游園區;赤峰阿斯哈圖石林生態旅游區;元上都草原文化旅游區;阿拉善盟賀蘭山宗教文化、生態旅游區);
3卑頌趼糜畏⒄怪帷T諫鮮鋈個旅游板塊和十個重點旅游開發區的基礎上,以各區的中心旅游城市為核心,以交通網絡為基礎骨架,重點旅游城市和景區(點)為節點,規劃八條旅游發展軸線。這十條旅游經濟發展軸線是今后若干年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的增長極和核心帶,旅游開發必須緊緊圍繞這些軸線展開,逐步形成全區點、線、面有機結合、合理配置的旅游空間網絡體系。全區各地要以十條旅游發展軸線為基礎,根據旅游活動的時間、主題內容,再組合不同的旅游線路,形成聯系全區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區(點)的旅游線路體系。八條旅游發展軸線是:哈爾濱——扎蘭屯——牙克石——海拉爾——滿洲里;長春——烏蘭浩特——察爾森水庫旅游區——阿爾山市;承德——寧城或喀喇沁——赤峰——翁牛特旗——克什克騰旗;張家口——多倫縣或太仆寺旗——正蘭旗——錫林浩特——克什克騰旗;大同——集寧——呼和浩特——烏蘭察布草原——哈素海度假村——包頭;包頭——東勝——伊金霍洛旗——準格爾黃河旅游區——托縣——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四子王旗——蘇尼特右旗——二連浩特;包頭——臨河——磴口——烏海——巴彥浩特——銀川。
(二)產品創新、精品推動的產品開發戰略
旅游精品帶動戰略就是以旅游需求為導向,以旅游資源為依托,在突出各類型旅游產品特色的基礎上,通過對旅游資源的深層開發和創新,進一步提升旅游產品的特色,優化旅游產品,形成具有觀賞性、特殊性、參與性和文化內涵豐富的區域旅游拳頭產品,增強參與市場競爭的實力,從而帶動全區旅游業發展的戰略。旅游精品帶動首先是發揮旅游資源特色優勢,提升旅游產品檔次,建設內蒙古旅游精品區,優先開發五大主題旅游產品,培育四條精品線路。其次是通過旅游精品的推出,帶動一般,進而推動自治區旅游業的全面發展。實施旅游精品帶動戰略的主要內容是:(1)突出“草原生態、民族文化”主題。(2)優先開發五大主題旅游產品。(3)加快培育四條旅游精品線路。
以內蒙古的特色旅游資源——草原風光、蒙古族民族風情為依托,以各類旅游產品精品為基礎,以北京市為全區各地的旅游客源集散中心,以干線交通網絡為軸線、主要旅游景點和城市為節點,根據國際和國內客源目標市場,重點推出以下四條精品線路:一是北京——海拉爾——滿洲里草原生態、民族文化與邊境旅游線;二是北京——承德——赤峰——翁牛特——克什克騰遼文化、草原民俗、溫泉度假與沙漠觀光旅游線;三是北京——張家口——正藍旗——錫林浩特草原民俗旅游線;四是北京——大同——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蒙古族文化、草原觀光與沙漠旅游線路。使之成為國家級旅游精品線路。
(三)形象帶動、全方位促銷的營銷戰略
形象帶動,全方位營銷是通過塑造一個特色鮮明而有感召力的旅游形象來集中概括內蒙古的旅游特色,引起國內外旅游者的注意,并激發更多的旅游需求,而實現拓展旅游市場,增加旅游客源的目的,確立內蒙古在全國旅游地域系統中的地位和分工。內蒙古的旅游資源類型多樣,但以草原風光、民族風情最具特色,屬于內蒙古特有的旅游景觀,大草原、蒙古人成為內蒙古最具代表意義的形象,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因此,通過多種形式突出內蒙古的草原和民俗,是內蒙古旅游形象帶動工程的主要內容。
(四)政府引導、市場化的投資戰略
旅游業發展的多渠道投融資戰略就是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的戰略。加快旅游業發展市場化步伐,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旅游投入產出新機制尤為重要。在發揮好政府投資先導作用的同時,積極籌建旅游業發展基金,建立比較固定合理的導向性資金渠道,保證每年都有一定強度的投入,用于重點旅游區(景點)、重點項目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的宣傳促銷。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打破地區、行業、所有制等之間的界限,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和個人一起上,內資與外資并用,吸引中外投資者共同參與內蒙古旅游業的開發建設。按照現代化企業制度的要求,通過資產重組以骨干企業為龍頭,組建一兩個以資產為紐帶,集一條龍服務的大型旅游集團公司。條件成熟時,把旅游企業集團化、網絡化集約化發展結合起來通過股票上市募集資金。
(五)區域聯合、內外聯動的發展戰略
內蒙古地跨三北,毗鄰八省,由于部分省區間存在著資源互補,不僅能夠組織適合旅游者需求的精選旅游線路和提供豐富多樣的產品選擇,而且,可以變長線經營為長線與區域旅游相結合的區域聯合發展,形成優勢互補。根據內蒙古旅游資源分布特征、景區地與組合條件和其相關的交通、城鎮、社會經濟條件,內蒙古在構建三個旅游板塊的基礎上,要借助京津,連東晉蒙,協作東北,建立跨省區的生態旅游協作板塊,開發組合跨省區的生態旅游線路,已達到資源、客源共享,內外聯動發展。具體可構建四個旅游協作板塊:東北協作板塊;京北協作板塊;晉陜蒙協作板塊;西北旅游協作板塊。協作板塊的構建中著力解決線路主題、交通瓶頸問題。各板塊應根據資源、市場分析,以旅游中心城市為核心,重點旅游景區為支點,開發設計突出生態特色的專題旅游線路。
(六)科教創新、科教興旅的旅游促進戰略
科教興旅戰略就是通過旅游科技創新和旅游人才培養,提高旅游產業素質,增強旅游業發展的后勁,保證旅游業持續發展。知識經濟時代旅游業的創新和生命力,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旅游業的科技創新,通過創新提升旅游特色和服務質量。另一方面取決于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高低。有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質的技術人才,才能為旅游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持。不論是從旅游業發展趨勢來看,還是就內蒙古旅游業適度超前發展而論,都必須進行旅游科技創新和旅游人才的培養。實施旅游科技創新,旅游生產要素創新,管理體制的科技創新,旅游促銷的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