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紅梅 杜建蓉
一、減災與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
1奔踉治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支持。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是人們反省傳統的發展模式,淡漠的生態意識以及人類為中心的思維定式給自然界帶來損害的結果。在1992年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制定了《21世紀議程》,提出了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框架,可持續發展問題得到全球共識。隨后,中國也制定了《中國21世紀的議程》,規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社會體系和保持與之相適應的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和環境基礎”。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面臨著發展經濟的迫切任務,各項改革措施正在進行,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及實際操作的進行,使中國肩負的責任更加沉重。
2奔踉鐘欣于經濟效益的提高。
自然災害對人類生命財產,社會財富造成的災損數目是極為可觀的,我國每年要有1/3的新增國民生產總值被自然災害所吞噬。減災的投入與災損數目相比要小得多,對減災的必要的投入可以取得很大的經濟效益,一般而言,“對減災的投入與減災效益比可達1∶10、1∶20或更高”。①內蒙古地區在治理生態環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全區用于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投入累計已達60多億元,平均每平方公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投入約3萬元”,“1997年在遭受的特大旱災的情況下,全區糧食總產量仍達到1421億公斤,牲畜總頭數在7112萬頭(只)”。②可見減災也是增加財富的一種方式,加大對減災的投入,保證減災工作的順利進行,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將有利于經濟效益的提高,保證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
3奔踉摯梢允迪稚態環境的優化。
自然災害的破壞性導致水資源匱乏、草場退化、土地沙化、鹽堿化、水土流失、森林銳減等問題的出現。以水資源為例,我國北方地區干旱災害嚴重,有“十年九旱”之說,內蒙古地區也長年受干旱的困擾,旱災是本區的常見災害,持續的干旱天氣使水資源嚴重不足,地表徑流減少,甚至斷流,地下水位下降,湖泊萎縮,農業受干旱的困擾嚴重,生產力較低,產量不穩定,只在灌溉條件較好的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等地農業生產較為穩定。在本區土地沙化、鹽堿化問題嚴重,草場退化,森林資源減少,這些生態問題的存在進一步遏制了農牧業經濟的發展。加強對減災的投入,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將有利于生態系統的恢復,抵御自然災害的侵擾。生物資源在保護環境方面的價值遠大于其經濟價值,據聯合國在非洲的一項實驗表明,一英畝的森林用于生產所產生的經濟價值是3400美元,而其生態價值的計算結果是4600美元,其生態價值是生產價值的113倍。③我國森林覆蓋率極為有限,遠低于30%這一抵御自然災害的最低覆蓋率。植樹造林,增加森林覆蓋率,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減少自然災害的侵害,不僅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優化,而且有明顯的經濟效益。我們應該加強減災工程與非減災工程方面的投入,減少自然災害對自然資源的損耗,并且注重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使其恢復平衡,從而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資源支撐和生態環境保障。
二、提高綜合減災能力,實現內蒙古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苯減災工程納入地區的社會經濟總體規劃中,擴大對減災的必要投入。
將減災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就要加大對減災的必要投入,在國家和地方財政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減災建設。減災的必要投入可以減少因災造成的損失,而且可以減輕救災的壓力。自然災害不僅使我國每年新增國民生產總值的1/3流失,而且每年用于救災和災后重建的投入也極力可觀,1998年夏季洪水災害,國家僅向內蒙古地區就撥救濟款34億元。④在今后的減災工作中,應改被動的救災投入為主動的防災抗災投入,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更大的減災效益。
內蒙古地區自然災害較為嚴重,而減災工作在決策、組織、機構、人員、科技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問題。應加強對自然災害的研究,依據自然災害存在發生的特征、規律,規劃出不同的災害類型區,針對本區農牧業經濟發展的重點,全面制定具體的減災規劃,加大減災投資力度。對重災、易災區予以關注,如本區農牧交錯地區,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草場退化,土地三化現象普遍存在,對這一類型災害區應增加投資力度,增加防災、抗災工程建設,同時有計劃地恢復生態環境,控制人口數量,合理安排農牧業生產。通過制定減災規劃的中長期和短期目標,改善受災狀況,以促進本區農牧業經濟的發展。
2幣栽智胺烙、抗災及災后救治為線索建立系統的減災體系。
災前防御是減災過程中十分有效的一個環節。災前防御包括防災工程的建設,即新的防御設施的興建及老化失修工程的重建維修工作。對減災工程的興建應充分考慮其減災效益及環境效益,使工程在投入使用后仍具有實用價值。在防災過程中,除工程投入外,還應加大對防災科技、教育等一些方面的投入,以便更大地發揮防災的綜合效用。
抗災過程中發揮主要作用的就是抗災工程,如水利工程、防雹工程等在抵御災害襲擊過程中起到關鍵性的防護作用。在抗災過程中要協調組織好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抵御災害的過程中,爭取用最少的人員、物資、資金投入取得抗災的實際效果。
災后救治與重建關系到災民的實際生活及生產的恢復,也是減災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災后重建工作應作出科學的安排,避免在災害多發地區重新修建住宅、廠房,這樣可以減輕社會對災害的放大作用,以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開展災害保險業務也是救災的有益之舉,減輕國家壓力,增加救災資金,迅速恢復生產,有利于災區災后重建工作。
3奔憂孔勻輝趾管理水平,強化國家、地方政府及災害部門間的主體協調效應。
各級政府在減災工作中的作用尤為關鍵,他們不僅要在防災、抗災、救災過程中發揮積極領導作用,還要密切與國家的聯系,使上級單位更精確地了解災情,以提供科學的援助。政府對減災工作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著各地區減災工作的開展及本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鑒于政府部門在減災工作中的突出作用,各級政府應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減災方面,以推動減災工作的全面發展。內蒙古地區也應大力發展減災工作,發揮政府部門的領導作用,盡快建立本區的減災委員會,統一領導,協調各部門工作,使我區的減災工作能有新的突破,在促進農牧業經濟發展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4碧岣呷民防災意識與加強教育、培養專業人才相結合。
各級政府領導者在減災工作中是主要的決策人員。要加強各級行政領導者的減災教育,進行定期的培訓,使他們掌握一定的減災知識。對減災專業人員的教育、培訓,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有效地減輕自然災害。對減災人員中科技工作者的培養尤為重要。應該制定一定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減災科技隊伍的行列。在救災工作中,要培養專業救災隊伍,除此以外,可發動群眾,成立群防組織,增強快速應變能力,以提高救災工作的有效性。
5碧岣嘸踉旨際醯氖導什僮髂芰Γ發揮科學技術在減災中的重要作用。
內蒙古地區依靠科技進步,使減災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未充分發揮科技在減災中的關鍵作用。我區自然災害嚴重,尤其是氣象災害對農牧業生產威脅極大,針對這一災害特色,應重點發展監測和預報技術,以提高監測和預報的準確性。另外,要在農牧業生產中注重對減災技術的應用,例如對于干旱災害,應發展節水灌溉農業,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推行抗旱保墑耕作技術、節水栽培技術,利用“座水種”、覆蓋地膜等。本區生態環境問題嚴重,應依靠科技加強治理,以緩解本區土地沙化、鹽堿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問題,改善生態環境。針對地區自然條件,可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技術,以減輕環境資源的壓力,恢復生態平衡。今后本區應加大對科技的投資力度,注重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使科學技術在減災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