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一華
一、鄉鎮黨委政府要著眼于引導協調,切實抓好農村牧區產業結構調整
一是要積極引導農牧民做好農牧業結構調整工作。首先,要立足實際,選準路子。鄉鎮黨委政府雖然不再直接參與農牧民的生產經營,但在宏觀布局上,負有協調引導各村做好宏觀調控的職責:要根據市場需求和消費需求,合理調整糧、經、飼三元結構比例,促進農牧民增收。其次,要搞好規劃,合理布局。要切實抓好基地建設,抓大戶、建小區,實現村村有重點,戶戶有項目。第三,要正確定位,扶持龍頭。要樹立“扶持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觀念,按照現代農牧業生產的要求,致力于龍頭企業培育、利益機制建立和營銷網絡建設三個主體環節,以地區性主導產業為基礎,鼓勵和引導社會各方面投資農畜產品加工,努力打造自己的龍頭企業。要打破傳統的“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形成“公司+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公司+經紀人+農戶”等多種模式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不斷提高農牧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二是要積極引導農牧民發展二三產業。從目前情況看,地區性的二三產業發展不平衡,農牧民增收仍然受到產業結構的制約。但發展二三產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采取積極穩妥的態度,審時度勢、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要大力調整所有制結構,積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在鼓勵他們利用本地資源優勢,積極興辦加工型龍頭企業的同時,幫助企業完善內部運行機制,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各種問題,營造寬松和諧的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氛圍。對于經濟效益好、市場競爭力較穩固的鄉村企業要著眼于做大做強,將其與培育區域特色產業、發展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其聚核效應,加大投入力度,形成龍頭骨干;對于投資興辦服務業的要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促其發揮示范引導和輻射帶動作用。
二、鄉鎮黨委政府要著眼于扶持指導,切實抓好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
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把產、加、銷等幾個主要環節密切聯系起來,改善了農牧業的弱質性,提高了資源配置和市場效益。但是,在現階段,我們這一地區以“公司+農戶”為主要模式的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在實踐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來一些問題。主要是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關聯性不強,仍然停留在一般的買賣關系上,在利益分配上,企業很難與農民分享平均利潤,分散的農戶與龍頭企業不是對等主體,經常出現“公司欺農”和“農民違約”的事件,嚴重制約了農牧業產業化向更深層次發展。為此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利益均沾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從而達到既實現農牧業比較效益,又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雙重目標。合作經濟組織作為連結農民進入市場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基礎,成為了加快農牧業產業化進程的現實需要。龍頭企業通過合作經濟組織完成產、供任務,降低交易成本,農牧民通過合作經濟組織維護自身利益,爭取合理價格,更可以通過合作經濟組織介入企業的加工和銷售環節,爭取更大利潤,達到農牧業產業化的本質要求。所以鄉鎮黨委政府必須有計劃地選擇懂技術、會管理、有威信、肯奉獻、有較高思想覺悟的黨員干部產業化帶頭人或經紀人,把他們連結起來,捆在一起,建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形成規模闖市場。一是要指導和扶持發展加工型和銷售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二是要指導和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龍頭企業”對接,成為“龍頭”企業穩定的優質原料生產基地或生產加工車間。依靠“龍頭”企業的品牌優勢、信息優勢和銷售渠道,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進入市場的能力。要積極探索“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產業化之路,并使之成為農牧業產業化的重要模式。三是要在主導產業培育、資金、場地、人才引進、組織管理等各方面積極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創造條件。主動內引外聯,掛靠信譽程度高、經濟效益好的大企業,引進項目,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要把國家允許的扶持合作經濟組織的“綠箱政策”全部下放到農牧民手中,保護好處于弱勢的農牧民利益。并注重對傳統經濟組織的改造。對于村集體經濟組織和鄉、村辦企業,要繼續深化產權制度改革,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種形式的改造,進一步增強為農牧民服務的功能和水平。要善于發現典型、總結典型、培育典型、推廣典型,進一步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