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儒家和道家的本體論

2004-04-29 00:44:03成中英
人文雜志 2004年6期
關鍵詞:儒家

〔美〕成中英 郭 橋(譯)

內容提要中國語言可以說呈現了中國哲學的本體論,但中國哲學的本體論并不是惟一地決定于中國語言,儒家和道家的主張能夠表明這一點。《易經?系辭》《論語》《中庸》以及《道德經》《莊子》等著作中的相關觀點表明,中國古代哲學的本體論可以稱之為不可言喻之本體論。

關鍵詞中國古代哲學 儒家 道家 本體論

〔中圖分類號〕B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04)06-0001-06

一、本體論的理解和語言———儒家的見解

盡管中國語言可以說是呈現了中國哲學的本體論,但中國哲學的本體論并不是惟一地決定于中國語言。事實上,中國哲學中并沒有觀點主張人們可以從語言中辨認出本體論。本體論的范疇,例如太極、陰—陽、理—氣以及其他類似之物并非源自主—謂表達方式這一標準。P?F?斯特勞森在其著作《個體》中表達了這一點;它們也不是W?V?奎因所提出的本體論承諾以及量化真理這一標準可以解釋的。其中的原因在于,語言是一般性的,并且主—謂表達式在中國哲學的語言中尤其不占主導地位;此外,在量化邏輯方面它們也不是惟一可形式化的。一般而言,中國的哲學家們不相信有一種元哲學的或元語言的標準能夠解釋一種本體論。不管那種元哲學或元語言的標準是語法、語法形式、邏輯或邏輯形式。

相反,他們一般相信在哲學和哲學的語言之外,存在著直接的體驗以及一個人對現實的直接領悟。這種直接的體驗以及對現實之直接領悟,成為所有哲學思索和哲學語言意義的根據與基礎。這意味著一個人的直接體驗和對現實之直接領悟構成其哲學和語言行為的基礎。它們不僅形成了哲學和語言發生的原料,并進而歷史地解釋了二者之起源;而且,它們還不斷地維持我們哲學意識和語言運用之適當與能力,并進而構成我們哲學和語言之永恒的認識上之根本事實。我們可以把這種根本的直接體驗、直接體現或對現實之直接領悟稱為不可言喻之本體論。這樣說并不意指本體論和語言沒有聯系,而是指本體論不是在語言中部分或全部地得以系統闡述,并且可能根本永遠也不會被部分或全部地系統闡述。

人們可能想知道人的這種直接體驗或現實之直接體現是如何產生的。答案是它們自然發生,因為人是天地的部分,有能力通過天地或道形成一個統一體。這里的“天”和“地”以及“道”是用來指稱人們理解并表達出來的最終之實。這一基本的信念不僅僅是一個哲學陳述,而且是驗證或證明哲學陳述之物。構成無言本體論的這種直接體驗以及現實體現在《易經?系辭》中有如下清楚的說明:

“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關于這一段我們要指出兩點。首先,本段告訴我們如何逐漸獲得本體論的變化之實之知識。我們通過觀察、沉思、仔細研究、感情移入、模仿甚至樂趣來逐漸獲得這方面的知識。簡言之,通過生活而和周圍環境保持密切接觸,以及通過在和現實的相互作用中發展我們生活的潛力(品德),便可以逐漸地獲得前述有關知識。

這就是所謂的現實之直接體現,并且是在這個意義上,通過現實之直接體現而使我們對現實產生了認識。其次,當然,《易經》提到的知識不是以邏輯的方式系統闡述出來的命題知識。那是一種直接產生一種感覺和存在狀態的知識,一種表現在一個人的行為或生活方式中的知識。它是以無憂無慮、充滿快樂和善心、擁有行動自由和實現自我滿足為特點。它構成了我們旨在影響其他變化和轉化的個人努力與行為之基礎。使這種知識成為可能,以及構成此種知識基礎的是不可言喻之本體論,或者說是我們對其理解不是借助語言的清楚表達而實現的本體論。

關于這一點,我們可能注意到在當代西方哲學中有一種正在發展的趨勢,即承認語言和知識的不可言喻之本體論基礎。例如,M?波蘭尼在他的著作《個體的知識》中,已經描繪了顯知識和意會知識的區別。前者具有如下特征:概念運動,焦點意識,解析得清楚,演繹、歸納以及論證;另一方面,后者則具有如下特征:運用輔助意識,身體行為,運用技巧,行為模式,調整和適應能力。

因而,顯知識從名和命題方面而言是可以言說 的。它就是中國哲學中的言。另一方面,意會知識是可顯示(但不是可言說)的。意會知識屬于人的非命題行為。它是言的反面,和靜(默)無言或者無言相對。值得指出的重要一點是,按照波蘭尼的觀點,意會知識邏輯先于顯知識。構成意會知識的真理具有這樣的特點:其確定性超出或低于顯知識,對此類知識的掌握導致語言和其他形式的顯知識存在。此外,這樣的知識將不會被顯知識或語言表述耗盡,因為此類知識形成了任何顯知識含義的背景和基礎。波蘭尼這樣說到:

“在我們意識焦點上的事物可以被明確地識別,但沒有知識是可以完全清楚的。原因之一是,正在使用的語言之意義在于它心照不宣的成分;原因之二是,使用語言包括我們身體的動作,而對這一點,我們僅有一種輔助意識。所以,意會知識比顯知識更為根本:我們能知道的比我們能說的更多;而如果不通過對我們可能不能夠言說的事物有所意識,那么,我們將對其不可言說。”

盡管不可言喻之本體論只能夠以意會的方式知道,但它可以通過一組清楚的符號使用而被象征性地指涉。一組清楚的符號并非正好等同于關于世界的一個由明確陳述或言語所構成的體系。不可言喻之本體論對大多數的由明確性陳述所構成系統之解釋是開放的,這些解釋依賴于特定的環境和背景知識。不可言喻之本體論要求解釋者不可囿于關于被解釋者經驗之背景。這樣,一個符號體系是關于世界的無窮陳述的一個實際分類。這些無窮多的陳述雖然不是完全可列舉的,但是在特定的條件下,以某種方式是能夠對其詳述的。在這種意義上,《易經》的六線形符號體系是中國哲學中不可言喻之本體論的一個符號表現。這一符號體系在中國古代通過人們的直接體驗,以及本質之直接體現而得到發展。《易經》中附加的看法和注釋,體現了人們通過沉思六線形符號體系的方式,試圖從意會知識中產生出顯知識的嘗試。別處我也已經指出,《易經》哲學的顯知識和變之方便的會意知識之間,存在著一種符號指稱和感覺統一間的相關性關系。 ① 據說在《論語》中,孔子少有言及利和天的情況。但是,他把自己交給了命和仁。事實上,孔子自己并沒有著力于形而上學的沉思,他也沒有提出許多形而上學方面的陳述,但它并不意味著孔子沒有一個對世界的本體論理解。相反,他對世界的本體論理解是如此深邃,以致于明確的陳述不能對其做出充分的清楚表達。其中原因,在于如若試圖以明確的陳述表達孔子的本體論思想,其理解的深度將可能被誤解或判斷錯誤。孔子的本體論是不可言喻的,其源自他的直接體驗以及現實自身的直接體現。有一次,他在河岸上觀察: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②

從孟子時候開始,這一言論就始終被人們認為是孔子對天、地以及其他數以萬計事物最根本性質的個人體驗之顯示。朱熹曾就此有過注釋:

“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乃道體之本然也。” ③

盡管孔子經常談到認真言說以及知言的重要性,但他并不認為言是無所不包的。他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④ 顯然,他認為言在表達人的感情、實現人際間交流以及發揚善良品性方面是必要的。關于本體論的事情,他寧愿選擇通過無言的方式來表達其有關知識:他說:“予欲無言。”當他的弟子問:“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時,孔子的回答非常具有啟發性和鼓舞性。他說: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⑤

盡管天不言語,但這并不意味著天是不真實的,抑或我們對天或終極實在一無所知。事實上,正是因為天的無言存在,才以至于使我們認識到天像天,以及天以天的方式而存在。這是一種意會知識的情形,并且是不可言喻的意會之本體論情形。

上述意會知識在《中庸》這部著作中有進一步的說明。《中庸》認為,認識終極實在即天地之道的終極基礎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至誠。文中指出:“唯天下至誠,為能經倫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執孰能知之?”

但何謂至誠?它是源自一個人的本性和對其本性之意識的一種特性或力量。至誠完全等同于終極實在。這樣,終極的本體論知識基礎是被視為實在之具體體現的自我之存在。知識本身是這種性質的一種顯露。所以,《中庸》指出: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顯然,保持誠也就是保持自然。通過這種努力和自覺,一個人將會逐漸掌握關于存在的真正知識;并且,這種知識仍然展現和實現于生活的和諧經驗之中。完成上述事情不需要語言和思考作為媒介。本體論理解的這種狀態稱之為明。它等同于性以及對某人性的肯定即誠。《中庸》曾提出這樣的觀點: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誠是本體論認識的基礎。這等于說本體論的理解和對本性的本體論肯定是同一件事情。做到誠就意味著明,實現了明(按照明的本體論含義)也就是保持了誠。這樣,達到了本體論的理解,抑或做到了至誠,也就被稱為盡性。既然保持誠和實現本體論的理解都是親自認識到道,那么誠也就是盡某人之性并且盡世界上所有事物之性。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⑥

注釋:儒家和道家的本體論①②③④⑤⑥《中庸》。《論語?陽貨》。《論語?堯曰》。朱熹《四書集注》中對《論語》相應章節的注釋。《論語?子罕》。參看我的論文“中國哲學和符號指稱”。在這篇文章中,關于符號指稱這一問題我談到了懷特海、《易經》和《道德經》《東西方哲學》。

這樣,人們能夠表達的本體論理解最終是在如下過程中得以完成的:為顯示世界上所有事物本性的實現而增強一個人的能力,并進而把自我本身和天地之道的創造性力量視為同一。人們能夠表達的本體論理解是創造力本身,或者現實的創造性進化之部分。在這個意義上,本體論不再是一種客觀的研究,而是一個對客觀實在完全實現的過程。本體論的真正知識是實現事物和維持以及提高道的創造力的創造性活動。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①

無論何時,一個人都能夠做到這一點。當然,我們是指他認識道或現實。他不必說他知道,或他知道如何用語言表達他的理解。在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能夠認識現實是基于如下看法:他能夠精確或近似地按照天地的模型行動,這一模型產生了事物,保持了和諧并且顯呈出偉大的所有基本特征:無窮、無間斷、久遠、廣博、深厚、高大和光明。

“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無成。” ②

當一個人理解了天地所顯呈之物時,他也就知道了天地之道。另一方面,一個人知道了天地之道,這體現在他的行為和活動中,而非言語之中。此種情形是會意的知道,是關于不可言喻之道的本體論之派生。當然,在《中庸》中我們會注意到會意的知識并不阻止一個人從事研究和學習。《中庸》中存在著不否定通過名言學習之重要性的一個方面,并且這一方面使得《中庸》區別于道家的見解。值得注意的另一點是,《中庸》非常強調一個人察知天地以及生活中平常事件所呈現之物的能力之重要。所謂察即注視生活和變化中所呈現出來的事物性質。呈現出來的不一定是顯著呈現出來的。事實上,終極真理是以一種微妙和不顯著的方式而得以呈顯的。因此,發展理解顯示出來的何謂世界終極真理之能力是需要專心和教養的。故《中庸》這樣指出: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文中進一步指出:

《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既然道之本體存在于各處,那么,如何吸收它并構成一個人的有關知識便是一件研究和實踐的事情。這種知識必須被經常不斷地追求和實踐。

二、不可言喻之本體論———道家的觀點

道家極力主張如下觀點:世界之本體論不可言喻;我們能夠認識現實并進而掌握不可言喻之本體論;這樣的本體論如果其真實性獲得存留,那么是不能憑借語言而進行完全、清楚地表達的。為節約篇幅,我將稍微詳細地討論老子著作中的這一理論,至于莊子則簡要說明。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終極實在即道既不能被談說又不能被命名,也不可按照通常的方式加以識別。這意味著通常的言語(言和道用作動詞)以及名并不適用于這一終極實在—道。著名的《道德經》之開篇句子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③注釋:①《道德經?一章》。②《中庸》。③《中庸》。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語言(名和言)不能真正地描述道。但是,現在一個有趣的問題就產生了:我們是如何知道道是無名的、不可命名的、無言的以及不可言說的。老子對這個問題并沒有給出一個直接的回答,但是,他確實在不止一處指出,圣人通過察看在事物的過程和活動中呈顯出什么,以及明白自己所有的東西—即源自于道的性質而達致對道的認識。例如,老子曾這樣說過: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忽。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父甫之狀,以此。” ①

盡管老子稱道為有名之物,但是,該名顯然不是一個常名。從老子的話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們只有通過按照道的真實狀態來察看道才能達致認識惚恍之道,而道的真實狀態是不確定以及不能確定的。道是不確定的,這一點已經使人們難以根據確定的名來描繪道。只有通過拒絕使用限定或在一定的限定情況下去察看,不確定的道方可為人們所理解。除去所有的限定,我們將會看到道獨自在閃閃發光。這里所言所有的限定,包括偏見、預斷以及名、言之中存在的思想。這樣,老子就把道描繪成基本上是眼看和耳聞均無結果之物。他說: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 ,其下不昧,繩之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② 老子也用明(闡明或洞察)這個字去描繪我們對道的理解。這是一種超越語言或者不依賴于語言的本體論理解。這種明在一個人努力實現自我潛在的生命力并進而達到一種內在寧靜的過程中得以實現。這種明是一種存在,或更準確地說,自我中存在的創造力(即非存在———虛)之實現。老子曾這樣描述明的狀態: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③

知常就是守靜以及歸根。這樣的本體論知識是通過意會行為而獲得的意會認識。正如我們已經指出的,通過自我中有的東西(以此)一個人能夠意會地知道道。通過自我中有什么而知道也就是感情移入地把自己和自己所知道的打成一片,并采納自己所知道的觀點。老子這樣說: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④

所以,一個人將從關于道的觀點中獲致認識 道。這樣做就是不要采用并非關于道的任何觀點,亦即根本不采用任何觀點。這就是說,一個人應當使自己擺脫關于事物的所有預想、所有知識以及所有的偏見。這就回歸到本源。在那里,事物被按照其自然狀況而為人們所看到;并且,人們將通過自發性的看到而看到事物。也就是,在那里人們看到道,原因在于正是在那里道或者所有事物的真正本質得以呈現。這就是老子想要廢除文明、拋棄知識的緣由。他這樣指出:

“絕學無憂。” ⑤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 ⑥

當一個人獲致明白道的時候,他也就恢復了其真正本體,切實實踐了道。這樣,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⑦

“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⑧

當一個人切實實踐了道的時候,不須談及他的認識他就懂得了道。當然,老子希望指出的是,如果一個人確實談到了他的認識,那么他的認識不可能是道本身的知識。語言是分裂的、多樣的,而道則是一體的、整體的。所以,真正懂得道的人并不言語。他將停止運用語言來表達這樣的知識,因此,此類知識只可被呈顯,而不能被言說,正如道只能被顯呈,而不可被言說一樣。老子這樣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⑨

既然道之本體論不可通過語言得到系統地闡述,那么,也就不能運用語言以識別道。人們可能會做出如下推理:既然按照老子的看法,道無名或不能通過語言加以識別,那么,關于不可識別的道我們能夠說出什么?“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10) 有名就是通過概念化和語言的方式來區分事物:這就產生了世界的現象。但是,在如此做的過程中,做為整體、統一而又和諧的道之景象就將不可避免地被丟失,這是明顯的事情。注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10)《道德經?一章》。《道德經?五十六章》。《道德經?四十七章》。《道德經?五十二章》。《道德經?四十八章》。《道德經?十九章》。《道德經?五十四章》。《道德經?十六章》。《道德經?十四章》。《道德經?二十一章》。

在《莊子》一書中,超出或在語言之下的道通過直接體驗,以及對其直接實踐而再次被人們知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莊子強調為了知道真理、具有真知識或者了解道,一個人首先必須成為一個真人。所謂成為一個真人,即通過參與道的活動或感情移入地和道合成一體進而獲得關于道的意會知識。對莊子力主關于道的知識之無言掌握,以及他否定僅僅表示相對和局部知識的語言之方式,我們將不進行詳細闡述。但是有一點需要指出,即莊子認為,盡管語言可能幫助我們達到對道的理解,然而一旦這樣的知識獲得,人們就將必須中止或忘記使用語言,以努力保持道的同一性。如果人們真正地達到了對道的理解,忘言也就自然地發生。這樣,本體論的理解與忘言是一致的。為了提出自己的觀點,莊子這樣說到: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①

當我們發現一個人忘言時,顯然,他根本就不需要言說。人們可能會提出,為了解釋對真理或道的意會知道,老子和莊子都說明了如何通過感情移入和直覺的方式以理解事物的真正性質以及道。這解釋了他們是如何運用形而上學的語言以描繪道的特性,抑或傳達道是什么。運用語言說出不能用語言清楚陳述的某物,這一藝術是道家本體論理解的智慧所在。在別的地方,我已經指出老子是如何從世界上具體事物的經驗方面來構造道的形象的。 ② 對于莊子而言,這同樣是真的,并且可能相對于老子,莊子運用了更多的鮮明形象,以及更多的既具體而又富有想像力的概念。

關于道家,尤其是莊子,最后指出的一點是語言被用來指出不可言說之事物、顯示否定語言的事物以及語言代表何物的特定方式。語言的

這一獲得本體論之洞察功能,在后來被禪宗派佛 教徒修習并得到發展,成為通過被稱作心印或公案的自相矛盾之話語來實現悟的藝術。在一篇獨立的論文中,我已經檢查了自相矛盾的話語這一藝術以及它的邏輯,故此也就不再贅述。 ③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自相矛盾的言語藝術構成了實現本體論的理解,或者對超越語言的終極實在洞察的一種方式。

根據上面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對道家而言,本體論不是在語言之中尋找;因而,人們應該忘言,認為言根本就不表示任何事物。莊子這樣說到: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于 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④

在我看來,道家的無名理論在西方哲學中并沒有十分準確的相似之物。它是源自中國哲學中的一種獨特體驗和觀點。這種體驗和觀點的結論就是:語言相對于本體論的理解而言并不是完全可有可無的;但是,為了達到對這樣的本體論理解,語言又必須廢除。本體論和語言是不能并立的,它們分別屬于人類經驗的兩個層面,以及本體論和認識論之本體的兩個層面。

注釋: ①②③④參看《莊子?齊物論章》。參看我的論文“論真(禪)語言和真悖論”,《中國哲學雜志》,1:1(1973,12),第78-102頁。參看我的論文“中國哲學和符號指稱”,《東西方哲學》,27:3(1977,7),第307-322頁。《莊子?外物章》。

作者單位:美國夏威夷大學

譯者單位: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責任編輯:劉之靜

猜你喜歡
儒家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禮樂教化”與新時代設計人才培養
齊魯藝苑(2022年1期)2022-04-19 13:56:50
儒家仁愛思想與中華民族之摶成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4:56
臣道與人道:先秦儒家師道觀的二重性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江淮論壇(2017年2期)2017-03-30 10:15:31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論儒家治理思想的理論基礎
儒家之“仁”對道德健康內涵的影響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與現代秩序的追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99视频只有精品| 久久国语对白| 欧美在线伊人|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成人中文在线|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99热亚洲精品6码|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日本三级精品|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久久成人18免费| 国产91高跟丝袜|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www.国产福利|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欧美亚洲欧美区|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视频|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91精品国产福利|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国产免费观看av大片的网站|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亚洲激情区|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亚洲免费三区|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亚洲二区视频|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亚洲无码四虎黄色网站| 日韩免费毛片|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538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浓毛av|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色135综合网|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久久网欧美| 亚洲婷婷丁香| aⅴ免费在线观看|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熟女日韩精品2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