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蘭
陶立克、愛奧尼亞和科林斯是古希臘神殿的三種柱式,是希臘文明的標志之一。公元前1世紀奧古斯都時代的羅馬軍事工程師和建筑師維特魯威,寫了《建筑十書》。在書中,他揭示了古代希臘神殿三種柱式的由來。
維特魯威為現代人傳達了希臘人設計和建筑這三種柱式的建筑規則。維特魯威認為,這些柱式有著自然界的某些生物種類的特征。雖然他對柱式的規則是從古希臘建筑的真實比例中得出的,但他自稱是“在自然界的類似物中發現的”。他堅持認為,希臘神殿的美不是任何一名建筑師想象力的產物。相反地,它包含了自然界,尤其是人體的對稱和比例。
維特魯威當時富有創見地揭示出,人體為建筑的對稱如圓形和方形提供了要素。他對人體的描繪,在后來被稱為“維特魯威人體”。維特魯威對視覺藝術想象的記載,啟迪了一代又一代的畫家、建筑師,從達·芬奇到威廉·布萊克都,無不從中受益。通過圓形和方形定義人體的尺度,可以得出所有其他的對稱要素。“因為如果人把手腳張開,作仰臥姿勢,把圓規尖端放在他的肚臍上作圓時,兩只手的手指、兩只腳的腳趾就會與某個圓周相接觸。”同樣,還能畫出一個精確的正方形。“即如果由腳底量到頭頂,并把這一尺度移到張開的兩手,就會發現高寬相等,恰似地面依靠直尺確定成方形一樣。”
于是古代人規定:在完美的建筑中,各個部分對于整個構造應當保持精確的對稱。他提醒我們,所有的測量單位都是人的自然比例在整個物質世界的簡單運用,如“指長”、“掌尺”、“英尺”和“肘尺”(從中指指端到肘的長度)都是古代的長度單位。而且不管我們像柏拉圖那樣認為“完美的數字”是10(指手的數目),還是認為是6(人的腳底長度是身高的1/6),維特魯威注意到我們仍然是在追隨自然界的對稱美。
神殿建筑是最能體現偉大、尊嚴和權力的建筑。每座神殿中自然形成的細微的對稱性,都有一種神性的光環。最初,神殿建筑有過三種柱式。陶立克式最先出現,是從古代產生的。海倫和仙女奧爾賽斯的兒子多魯斯統治了阿哈伊亞和伯羅奔尼撒全境。多魯斯在古城阿爾戈斯的朱諾圣地建立了陶立克柱式的神廟。后來,在阿哈伊亞的其他城市也建立了一些同樣柱式的神廟。當時對稱的規則還沒有產生。為了尋找范本,他們轉向人體自身。
當他們想要在這座神廟中設置柱子時,因為還沒有對稱的規則,就探索用什么方法能使它適于承受載荷并具有公認美觀的外貌。他們試著測量男子的腳長,把它和身長來比較。結果發現男子的腳長是身長的六分之一,于是他們就把同樣的原則搬到柱子上來,以柱身基座厚度的六倍作為包括柱頭在內的柱子的高度。這樣,陶立克式柱子就在建筑物上開始顯出男子身體比例的剛勁和優美。
后來,當他們想要建筑一座不是給男神阿波羅而是獻給優雅的狄安娜的神殿時,“腳長便改用窈窕女子的尺寸。為了顯得更高一些,首次把柱子的厚度做成高度的八分之一。”他們在柱頭上放上盤蝸飾,像“卷發一樣從左右兩側垂下”,正面則飾以水果垂花飾。柱子上的凹槽貫穿整個柱身,像主婦長袍的皺褶一樣下垂。這便成了第二種柱式,即愛奧尼亞柱式。
第三種柱式是科林斯柱式,是“對少女窈窕體態的模仿”,通過裝飾形成了更漂亮的效果。維特魯威在他的書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當時,科林斯的一位少女去世后,悲傷的乳母把一個裝有女孩生前寵物的籃子放在她的墳墓頂上,并在籃子上蓋上一片瓦。這個籃子碰巧放在一棵莨苕的根上。春天到來,植物發芽了,由于瓦片阻止主莖向中間生長,莖葉便向外彎曲,在邊緣形成旋渦形。當雕塑家卡利馬科斯路過時,他從中獲得靈感,把發芽的莨苕葉子當作“科林斯”柱頭的范本。由此便確定了這一風格,并運用它自身恰當的少女般的對稱性確定了科林斯柱式其他部分的比例。
維特魯威運用數學細節具體說明了這三種最早的柱式各自的所有部分的裝飾和比例。維特魯威的記載相當細致,不僅記載了這些柱式的總體尺度、寬和高的關系,而深入到柱子凹槽的位置以及其他細節。柱頭上的所有建筑部件,其高度的1/12均向前傾斜,使它們看上去顯得垂直。因為柱子不能從頂到底一樣粗細,“這是由于高度不同,隨著視線上升,要對粗細加以調整。視覺總在追求美觀,因此除非我們根據比例放大尺度,彌補眼睛的錯覺以滿足觀眾的愉悅感,否則柱子就會給人以粗糙難看的外貌。”維特魯威的細致測算顯示了如何精確而恰當地加粗以取得“優雅而適宜的視覺效果”。
希臘神殿的三種柱式是古希臘文明的重要標志,它的建筑風格對后來世界各國的宗教建筑和柱式建筑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