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鴻雁

芳草青青、流水潺潺,風景秀麗的特利爾市郊,山坡上被綠色環抱著的一幢別致建筑,潔凈、安謐、典雅,瞧一瞧都會令人心曠神怡。這就是遠近馳名的“陰陽元氣中醫音樂治療診所”。在這里,你看不到神色肅穆的醫生,也聽不到手術器械的撞擊聲,仿佛一切都被東方絲竹仙樂所淹沒,來自龍之故鄉的“二泉印月”、“平湖秋月”……清亮、悠揚、悅耳,從診所中流淌出來,沁入人們心田。
許多人曾挾著孤獨、寂寞、憂患而來,離時卻帶著喜悅、樂觀和希望而去。當他們用充滿感激的雙手與主人親密握別時,才真正感受到了華裔中醫大夫孫波那顆善良友愛的“國際心”和中華醫學寶典中的精髓。
月是故鄉明
1991年春天,躊躇滿志的孫波不遠萬里,從中國長春來到德國求學。身居異國他鄉,文化底蘊的不同,使孫波在生活的許多方面感到不適。緊張的工作、激烈的競爭,雖然給人們提供了更多挑戰和成功的機會,但也造成了人際間關系的冷漠。“月是故鄉明”,每當夜晚,仰望無際的星空,懷念遙遠的親朋,在淡淡的相思愁中,總有一種兒女情長的感覺從心底油然升起。
孫波出生于干部家庭,受父母的影響,中華民族傳統文明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扎下了根。還是在中學時期,他就對“儒、道”倫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父母眼里,孫波是個孝順的孩子;在朋友眼里,孫波是個忠誠的伙伴;在老師眼里,孫波是個謙虛的學生。他把愛心奉送給人們,而人們也把友善回送給了他。
如今,故鄉的情結只能在夢中回味,而身邊的人們卻又缺乏親情。孫波曾不止一次親眼目睹和深切感受到了在德期間人際關系的淡薄、冷漠、殘酷和與之俱來的郁抑、孤獨、失落。他決心用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和道德在遠離祖國的異邦構筑一座聯結人與人情感的橋梁,讓封閉的心靈從此不再寂寞。
華人郎中孫
孫波的父母都是中醫,大概是遺傳基因在起作用,加上耳濡目染、進修自學,在國內時他就對博大精深的歧黃之術倍加推崇,并隨父母學會了切脈、問診、下藥等療治手法。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明道德和中國醫學,孫波放棄了在德所學專業,苦心鉆研中國古代文化的經典,從內經、易經及孔孟老莊學說中汲取積極的營養,并毅然決然重操家傳。
幾年來,他堅持免費行醫,登門拜訪,對那些需要幫助而又經濟拮據者,特別是那些孤寡老人、心情郁悶者更是他主動入戶光顧的“常客”。在行醫過程中,孫波關心人們的病情,更關心人們的心情。他一方面通過自身實踐展示中華民族傳統醫學的靈驗;一方面廣為宣傳中國“儒、道”中,那些帶有積極色彩的倫理道德。
星移斗轉,歲月變遷,孫波揣著一位普通中國人的愛心,足跡幾乎踏遍了特利爾市的每個角落。一傳十、十傳百,人們開始接踵而至接受了來自東方神州的特殊診治。
孫波在與許多人接觸中,深切地感受到孤僻、寂寞、世態炎涼給人們心靈上帶來的創傷,并由此引發的身心疾病。2002年,他依據自己在德的觀察和體會,組織策劃編寫了《走出孤獨》(已在中國國內發行),而他行醫的初衷就本是想給予人們更多的溫情和友愛,來驅除人際間的淡薄與冷漠,因此關心人、關注人的心情、透析人的精神世界,貫穿于他為患者療治的整個過程。他憑借著中國人特有的友善、親切和診治方法,在特利爾溫暖和贏得了眾多患者的心。
為了滿足更多患者的需求,孫波由走街串巷,改為開辦診所;由入戶宣傳,改為舉辦“中醫”、“氣功”等多種講座。14年來,孫波行醫規模不斷擴大,他所傾心的事業也如日中天。目前,他已擁有了20多個診所和康復訓練基地,并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華人郎中孫”。目前,孫波的患者已超越國境,受益者近萬人。從他的身上,利特爾人們認識了中國,信服了中國的歧黃之術,同時也逐漸了解了神秘中國傳統的道德文明。
神奇的音療
孫波從小就對音樂有一種極強的悟性,他能演奏許多較為復雜的中國樂器,二胡、笛簫、洋琴在他靈巧的雙指下,流淌出一曲曲悠揚的民族樂曲。在為患者診治的間隙中,他熱情地為他們演奏,目睹了他們在音樂中如醉如癡,悠然愉悅的神情。中華音樂的奇特魅力,使他深受啟發,于是一個將中醫與音樂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新治療構想經過醞釀,終于在特利爾成功地誕生了。
孫波在用心醫治患者的病癥時,采用中醫療治,同時有意識地融入中國民族的傳統音樂,讓音樂的聲波與針灸的刺激產生共鳴,讓優美的旋律與體內的律動合拍同一,既舒緩了患者的情緒,又取悅了患者的身心。經他的精心治療,一位癱瘓多年的老人已重新站起,一位身患絕癥的姑娘重獲新生。
為了更好地實踐中醫與音樂的有機結合,孫波選擇了中國天津歌舞劇院作為合作伙伴。2002年,他邀請了該劇院派出演出組來德演出,那一首首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中國民族樂曲,《二泉印月》、《平湖秋月》、《雨打芭蕉》、《紫竹調》……像一股熱風席卷了特利爾。誰能想到,曾令多少代中國人為之傾倒的傳統樂曲,竟然在遠隔萬里之外的異國他鄉也同樣尋到了自己的知音呢?在這悠揚、清亮、充滿神韻的“天籟之聲”中,患者緊鎖的眉頭舒展了;封閉的心門敞開了;孤獨的情感驅散了,帶之而起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真情的向往。
中醫與音樂的結合在療治心理疾癥時發生的神奇功效,增強了孫波的信心。他決心要讓中華民族的優美旋律融入異國人的血脈中。通過朋友,孫波從祖國購進了大批民族音響制品,并在診室中安置了音響設備,在醫生行針時,只要按摸設置的功能鍵,即刻響起有助于通脈、經絡的樂曲。而接受治療者,在欣賞這優美旋律的同時,心隨音樂齊動,仿佛如臨其境,身居其中,藍天白云、清泉綠茵、飛鳥爭鳴、團花簇錦。在這“仙境、仙樂”的熏陶和感染下,一顆顆疾患的身心得到了迅速的矯正和康復。
永是中國人
如今,“華人郎中孫”在特利爾幾乎已家喻戶曉,成為了“人物”,人們只要感到身心不適,都會主動找到孫波尋求療治。而孫波總是那么謙恭、友好,始終保持著一名普通中國人的良好心態。他曾多次獲得加入德國籍的機會,然而他都毫不猶豫地放棄了,盡管因國籍原因給他在許多重要的交往中帶來諸多不便。有些朋友對此不理解,也有些人為此深表遺憾,但孫波卻常常自豪地說:“我從未想過改變自己的國籍,我永遠是一個中國人!”
作為中國人,孫波確實未曾忘記過自己的生命之根。在傳播中華傳統醫學和中華道德文明的同時,他又自覺的擔當起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為了使文化的傳播更加通暢、便利,孫波在德注冊了自己的公司,并與中國天津歌舞劇院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多次邀請他們赴德進行文化交流和協助音樂治療。而每一次赴德活動,都是由孫波親自策劃、親自設計、親自部署和親自實施的。
前不久,經孫波邀請,天津歌舞劇院演出組再次赴德進行文化交流。在這次文化交流中,孫波的中國情結又一次得到了升華。按照他策劃的方案,天津歌舞劇院演出小組在特利爾先后共演出10場。
在特利爾音樂療法現場演出時,為了讓德國朋友進一步認識中國、了解天津,孫波特意邀請了特利爾的許多社會名流和政府官員前來欣賞。來自中華大地民族經典樂曲的獨特魅力,帶給人們不盡的歡樂和綿綿愛意,其妙不可言令專程前來祝賀的維特里希市市長也感到了震驚。
在特利爾大學為中國留學生演出時,當那熟悉的樂曲在禮堂中奏響時,臺下的近300名中國留學生激動地隨著節拍齊聲吟唱。“中國!中國!”掌聲、笑聲挾著歡呼聲響徹了特利爾的夜空。就在那一夜,被民族音樂點燃起來的“火爆”場景不但使中國留學生和中國天津歌舞劇院演員難以入眠,而且讓他國留學生也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
還有一次是在馬克思故居演出,這是中國天津文藝工作者在此的第一次登臺亮相。到這里參觀的多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共產黨人,在他們面前,孫波特意策劃的演出,不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而且也充分表達了走向輝煌的中國人民對這位偉大先哲的懷念與敬仰。
秋天的夜晚總是那么清爽;秋天的月亮,總是那么皎潔。
秋月啊,給人帶來多少相思、多少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