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峰
榆林工業發展必須確立科學的發展觀、牢固樹立工業強市的重要指導思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這就是堅持一個方針,走好六條路子。
堅持一個方針。即堅持“依托資源、科學開發、壯大產業、強市富民”十六字方針。
依托資源。榆林的最大優勢是資源,發展工業最有利的條件也是資源。我市是國內外少有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巖鹽礦產資源富集區,四大資源儲量大,品質優,組合配置條件好,再加上鋁釩』:、高嶺土、石英砂等礦產資源以及羊子、紅棗、洋芋、豆類等農副土特產品,形成了我市特有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把它轉變為經濟優勢,是我市工業發展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據有關資料顯示,全市礦產資源共有8大類40多種,其中煤炭總量大約8640億噸,已探明儲量1660億噸,是世界八大煤田之一;天然氣探明儲量3100億立方米;石油探明儲量1.7億噸;巖鹽探明儲量50億噸。預測榆林資源潛在的經濟價值高達6.53萬億元,資源開發的前景相當廣闊。
科學開發。榆林地處西部大開發腹地,大規模開發建設的序幕已經拉開,我們要用創新的理念和科學的發展觀來開發資源、發展工業,要以和科技進步為動力,走出一條具有榆林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我市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第一,合理調整工業布局,逐步形成北煤炭、西油氣、南加工、中輕紡,各具特色,主業突出,分工協作,協調發展的區域結構,實現工業格局向資源開發型轉化。一是建沒北部煤炭一電力一高耗能工業區:二是建設西部石油一化學工業區;三是建設市區化工一輕紡綜合工業區:四是建設南部農副產品加工一鹽化工工業區。
第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確立以工業為主的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延長產業鏈,加快丁業向主導型經濟轉化,帶動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進而實現現代化。市委、市政府把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做為我市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出臺了《關于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決定》,對加快項目建設,實現資源轉化,促進產業發展,做出明確的規定和要求。
第三,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使傳統產業中落后的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盡快向先進、適用、高效、節能轉化,加快傳統產品升級換代。
第四,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把信息技術應用于工業化的各個領域和整個過程,實現決策和管理網絡化、智能化、現代化,推動產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第五,以市場為導向,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小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市場機制引導生產要素向工業優勢領域、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集中,實現產業、產品的開發向市場經濟轉化。
第六,強化政府服務職能,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培養和開發人才資源,改善投資環境,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使經濟發展環境實現良性轉化,形成促進工業發展的優勢之一。
第七,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工業經濟與自然生態的協調發展,促使工業生產向清潔化、生態化轉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壯大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工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初步形成了煤炭、汕氣、化工、電力、建材、輕紡六大支柱產業,工業對財政的貢獻逐年增加。但總的來講,我市工業還是起步晚、底子薄、基礎差,產業尚處于成長期,工業經濟總量偏小。工業強市怎么強?只有發展工業主導型經濟,壯大支柱產業,形成規模經濟,才能把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達到工業強市的目的。在我市,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步伐明顯加快,推進三個轉化(即:煤向電力轉化、煤電向載能工業品轉化、煤油鹽向化工產品轉化)的開發建設思路更加清晰,使基地建設從一次能源產品開發,向資源開發的深加工和就地轉化躍升,提高綜合利用效益。布局規劃為:府谷火電及載能工業基地,神木煤液化工業基地,榆橫煤化工工業園區和魚河米脂鹽化工工業園區以及神府優質商品煤基地、擴大靖邊石油、天然氣產能建設等。通過資源轉化,構建起煤電及載能工業、煤制油、煤化工和煤汕鹽化工產品綜合丌發、相互配套、相互支撐的產業集群。所以,我們要以建設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為龍頭,帶動我市煤炭、汕氣、化工、電力、建材、輕紡六大支柱產業健康發展,使我市工業形成以能源化工產業為主、農副土特產品深加工并舉、各具特色的區域工業經濟新格局,并把這六大產業做大、做強、做精,使我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強市、工業大市。
強市富民。開發資源,壯大工業,帶動相關產業和其它產業的發展,是把我市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本質要求;轉化優勢,工業強市,發展經濟,根本目的為了強市富民。這就要求我們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正確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輸出與轉化和深加工的關系、城市化與農業產業化的關系、重大項目建設與中小企業發展的關系、使工業經濟能夠得到快速、協調地發展,最終達到強市富民的目的。
走好六條路子。即依托資源優勢、走深度開發的路子;推動聯合、走集團化發展的路子;依靠科技進步,走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路子;推動改革,走民營化發展的路子;強化管理,走集約化經營的路子: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一、依托資源優勢,走深度開發的路子。榆林是世界罕見的資源富集區。資源優勢是條件,經濟優勢是目標。
如何把資源優勢有效地轉化為經濟優勢,這是加快發展榆林經濟需要研究與實踐的新課題和系統工程。結合我市資源布局特點,首先要做好“鉆、挖、燒、加、轉”五篇文章。以定、靖為重點,加上周邊的子洲、橫山、榆林,發展油氣鉆采工業和鹽化工業;以神府為重點,加上榆陽區北部、發展油氣鉆采和鹽化工業;以府谷為重點,發展焦炭、電廠、硅鐵、水泥、高嶺土等高耗能工業;以清澗、佳縣、吳堡等南部各縣為重點,發展紅棗、洋芋等農副產品和毛紡織深加工產業;以神府榆靖為重點,搞好煤電轉化,煤、油、氣聯合轉化,發展電力和精細化工綜合利用工業。做大煤炭產業,做強電力工業,做精化工產業。
二、推動聯合,走集團化發展的路子。我們要學習和借鑒內蒙鄂爾多斯的經驗與做法,結合榆林資源開發優勢,通過推動聯合,以資本為紐帶,以優勢企業為龍頭,對現有分散企業實行強強聯合,組建一批主業突出,擁有名優產品,技術先進,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組建煤炭生產、煤炭運銷、原油開采與運銷、鹽化工、氣化工、電力、輕紡、服裝、建材、酒業等十個集團企業,重點打造兩艘“航空母艦”,即:煤炭集團和石化集團,建立神府經濟開發區和榆林西沙經濟開發區兩個高起點、高技術、高水平的“工業園區”。
三、依靠科技進步,走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路子。現代科學技術已成為影響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明顯超過資本和勞動力的作用。走以科技進步為依托的內涵式擴大再生產的道路,努力提高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巾的含量,促進粗放經濟向集約經營轉變是發展榆林工業經濟的唯一選擇。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實施“企業上網”工程,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加大對全市輕紡、醫藥、建材、食品等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力度,引進新機制、新技術、新工藝,促進產品更新換代,產業升級換代,用高新技術和現代化手段裝備老企業。拓寬融資渠道,落實技改資金,積極爭取“雙高一優”和國債項目列入國家計劃盤子。以企業為主體,在全市重點工業企業中普遍建立技術創新機構。調研、儲備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屬于國家鼓勵類的技術改造項目。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加快科技成果向現代生產力的轉化。
四、推進改革,走民營化的路子。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以資產優化組合為目標,加快國退民進的改革步伐。要堅持“優勢企業集團化、骨干企業公司化、中小企業民營化、市縣區企業一體化”的改制思路。建立企業改革“——把手”工程,加強力量、強化措施、加大改制工作的力度,制定并出臺企業改制的新辦法、新規定和優惠政策,確保國企改革順利進行。必須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優化非公行制經濟發展環境、拓寬非公有制發展領域,促進榆林非公有制經濟的大提高,大跨越,大發展。
五、管理創新,走集約化經營的路子。管理創新,首先要觀念創新。要樹立現代企業管理的新理念,向管理要效益的新觀念。在管理組織和機制、管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實行全方位、立體式的創新。其次是制度創新。建立和完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和各項專業管理制度,第三要廣泛推行質量認證制度,實施名牌戰略。培育壯大名牌產品。第四要重視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要做大做強榆林企業,最缺乏的是人才。經濟發展的核心是人才,而不是資本。人才是創新的根本,是新經濟最重要而相對短缺的資源。我們要建立惜才、用才、育才和招才引智的激勵機制,營造一個沒有“天花板”的事業發展平臺。第五要強化信用管理。“信以誠為本,誠以信為基,信以德為源”,誠信是企業的“立業之道,興業之本”。要加強整頓和規范信用秩序,全面提高企業信譽,創造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第六要組建企業家協會。加快建立一個有利于企業家隊伍形成和成長的機制,建立和完善經營者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六、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路子。全市工業經濟在發展中存在著資源高消費、環境高代價的問題。發展榆林經濟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因地制宜、協調發展,走可持續發展戰略之路。實現協調發展,一方面,要盡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經濟體系,從掠奪性資源開發向集約性經營轉變。堅持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對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實行節約利用和綜合利用,堅持開發與節約相結合的原則,提高資源利用率、生產率、采收率,緩解資源的供需矛盾。推動清潔生產,著重發展附加值高、輕污染或無污染產業和質量效益型、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的新型產業。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2Eql,經濟與自然生態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要盡快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堅持資源外輸與就地轉化并重,開發與加工并舉的原則,一手抓能源化工基地建設,一手抓加工工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特別是資源就地轉化和深加工,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通過大力發展區域經濟,優化工業布局,在全市構筑“北煤電、西油氣、中輕紡、南加工”的工業布局,形成以能源化工產業為特色的新型工業化區域經濟,努力實現城鎮與鄉村協調發展、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富市富縣與富民協調發展,達到工業富市、富縣、富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