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楠楠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國農村經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發展趨勢,同時,地區之間的不平衡也在進一步加劇,特別是東中西部地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村產業結構、農民素屈和農村市場化程度等方面的差異在不斷擴大。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影響經濟,經濟和金融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對農村信用社體制的改革必須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模式。
一、東部發達地區,農村信用社可以組建股份制的農村商業銀行。東部發達地區農村城市化程度高,經營管理達到相當水平的農村信用社應當改建為股份制民營銀行。農民進緘后,相當部分擁有居民身份的農民仍屬于弱勢群體。加上城市當中大部分居民也都無法輕易得到大銀行的全面服務,市民、私營企業主強烈呼喚民營銀行。而原來的城市信用社改制為城市商業銀行后,變成了地方國有銀行,“官辦”色彩更加濃厚,主要服務于地方政府的重點建設工程,無暇顧及市民、私營企業的金融服務要求。農村信用社在農村緘市化的進程中曾做過重大貢獻,為農民走一就業、經商和其它致富道路給予一貫的支持,與其維持著良好的業務、利益關系。因此,將農村城市化程度高,經營管理達到相當水平的農村信用社改建為股份制民營銀行,不僅是解決城市居民和私營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迫切需要,也是這些地區農村信用社的必然出路。
農村信用社改建為民營銀行,必須實行股份制,并且要拒絕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入股,以保證“民營”的純潔性,避免政府官員行政干預。農村信用社改建為民營銀行后,按股份制方式實行“一 股一票制”,同的要打破募股對象的區域限制,以吸引更多的股東出資。服務對象也不能以股東為主,而應惠及到需要金融服務的廣大居民、私營企業和其它 戶。
二、中部欠發達地區,在條件成熟時農村信用社可以組建合作制的農村合作銀行。目前,中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信用社還不具備組建農村合作銀行的條件。
首先,“合作制”已名存實亡。我匡的農村信用社是建國后由政府行政命令組合而成的,從一開始就不符合“自愿、互助合作、民主管理”的合作制組織原則,發展至今其合作金融組織的性質更是所剩無幾。從管理上看,一方面,信用社“官辦”色彩濃厚,人員由上級直接任免,能上不能下,鐵飯碗仍然盛行,同時,由于產權模糊又導致“內部人控制”問題嚴重,“三會”行同虛設,甚至根本就沒有設立;另一方面,由于入股資金少,社員并沒有動力行使自己的權利,缺乏王人翁意識。因為農村信用社從來就不是真正的合作性金融組織,強制其改組成合作制是不合適的,阻力也必然會很大。合作金融組織的建立和發展是和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在當前的經濟落后地區,農民缺乏合作互助的能力和觀念,合作制還不具備生存的土壤。即便能組成合作組織,也會因為內部交易成本過大而寸步難行。
其次,政策性功能仍占主導地位。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農民首先需要的仍足政策扶持。給他們提供信貸資金支持不僅是輸血,同時也是在幫助他們造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信用社的主要功能下在于此,它彌補了農業發展銀行在這方面的政策缺位。農村信用社這—功能不應削弱,而應加強。最后,商業性業務的開展已初露端倪即便是在落后地區,農村信用社也是在用商業化的操作來進行信貸支農;同時,農村信用社也在提供相當數量的商業性融資業務,這方面的需求將隨著當地中小企業的發展而日益增加。信用社人員普遍感到,現行的政策束縛了信用社業務的拓展和規模的擴大,認為農村信用社應該向商業銀行方向發展。其實,一個健全的農村金融市場主要是以競爭性商業金融機構為主體,而農村信用社有著先入為主的優勢,商業化也是其改革的一個方向。
因此,目前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農信社還不適合改造成合作性金融組織,而應把它的政策性和商業性功能分離開來。農村信用社首先應繼續發揮其政策性功能,在這方面可以將它改組成農業發展銀行的基層網點,從而把農村信用社的信貸支農政策納入到農發行的通盤考慮,完善其作為政策性銀行的功能。其次,可以將農村信用社的其它業務和資產剝離出來,發揮其既有的優勢,從事商業性融資,組建成農村商業銀行。最后,隨著落后地區經濟的發展,鼓勵和規范真正的合作金融組織的發展。
在條件成熟時,將農村信用社改制為真正的合作銀行時要避免基層政府的行政撮合和動員,要完全遵循自發自愿的原則。作為微觀經濟活動,農村信用社的改制工作一旦由政府主導,必將偏離原來的愿望。因此,農村信用社的改制方式不是要恢復到50年代政府主導的合作化運動,不需要做轟轟烈烈的群眾動員,不得對農民入股有絲毫的強制成分。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民互助自救的合作金融機構,吸收社員的出資,但不應吸收由基層政府控制的鄉鎮企業入股,以免基層攻府通過鄉鎮企業干預合作金融組織的正常發展。在機構設置上,農村信用社不應按照行政區劃實行“一鄉一社”或“一縣一社”,而應根據農民自己的意愿允許其自由選擇入股的信用社。在改制的具本操作上,應由現有的農村信用社原始上員和員工為發起人,向人民銀行申請增資擴股,新的募股對象也刁;再局限于行政區劃的范圍。
三、西部偏遠貧窮地區,農村信用社可以改組為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在西部偏遠貧窮地區,發展農業更需要大量資金,農信社的政策性扶持職能非常突出。同時由于農民的小額信貸非常零碎,農民的信用意識不強,貸款的平均成本很高,風險很大,其它商業性金融機構根本不愿意在這些地區開展業務,支農的重擔全落在農信社的肩上。在西部偏遠貧窮地區,農信社的虧損非常大。一方面因為此類地區中小企業數量小,發展緩慢,農村信用社的商業性融資業務開展甚微。另一方面農村信用社的信貸資金幾乎等同于財政資金。由于農業生產的刁;確定性,使信用社對農產的資金使用效益很難有準確的評估,往往造成信貸資金的難以收回。但是,信用社本著支農支山的社會責任,又不得不繼續發放貸款,從資金的使用效益上來說形成惡性循環。而信用社是經營貨幣的專業機構,其運營是以還本付息為前提的,由于收回貸款和利息的概率很低,而信用社對農戶在收息還本上又沒有強硬描施,這就使得農民似乎把信用社的信貸資金當成了農利財政資金。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說,信用社在某種程度上起著政策扶貧的作用,連人民銀行對信用社的保證有微利的要求都很難實現。
面對這些實際情況,偏遠貧困地區的農村信用社既無法組建農利商業銀行,也無法形成農村合作銀行,目前唯一的出路是改組為政策性金融機構。同的,國家和地方政府應給予其一定的政策傾斜,比如對農村信用社的各種稅收實行一定程度的減免,針對農村信用社生產周期長、市場風險大、利潤率低的情況,對農村信用社投向“三農”的貸款實行則政利息補貼或減免營業稅,利用稅收優惠引導信貸支農;地方政府要重視農村信用社的工作,多組織一些農業科技下鄉活動,將科技與土地聯系在一起,幫助農民擺脫傳統的靠天吃飯的做法,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減少農業改革中的成本,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減少貸款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