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孔橋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中,多元化的經濟責任關系、利益關系、社會關系形成了形形色色金錢、物質誘惑因素,這些因素都在不時滲透和影響著干部隊伍,尤其是領導干部。因此,加強對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領導干部的監督,實行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是黨中央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強化干部監督機制、防止權力被濫用和防治腐敗、從嚴治黨、依法治國的一項重大措施,對維護國家經濟秩序、確保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與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開展經濟責任審計是非常必要的。
一、當前經濟責任審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1、觀念尚未到位,認識尚未統一。盡管兩辦印發兩個規定已有兩年多,但有些部門、單位、人員對經濟責任審計的意義和作用的認識尚存在相當的差距。先離后審,計劃安排過于密集,時間要求過緊,被審計對象本人及其所在單位、所在單位群眾對審計配合不積極,需調查函證的其它單位也是消極應付等等,諸如此類都是由于認識上的偏差所引起的。當然我們還應看到在審計部門內部,有些審計人員對經濟責任審計的認識也尚未到位,有的審計人員片面強調審計在考察領導干部中的作用,認為審計是“第二組織部”、“了不得”,而有的審計人員則又過于消極,認為“審了也白審”、“例行公事走過場”。這些不正確的認識都給目前的經濟責任審計帶來許多消極的影響,不利于其正常運行,也就難以保證審計工作質量。
2、經濟責任審計法規不健全。現階段,我國審計立法與審計實踐不能夠很好地協調。審計立法對審計領域出現的新問題缺乏規定,立法的步伐跟不上審汁實踐的發展。另外,社會審計剛剛實行脫鉤改制不到一年,立法落后,行政性影響還客觀存在,審計業務爭執問題比較突出,從而或多或少地導致不良競爭,惡化了審計環境,損害了審計的獨立形象。
3、審計質量不高。現階段,審計信息的不對稱性存在使得審計人員對審計對象(主要是指被審計單位)比較生疏,易被欺騙蒙蔽,降低了審計的質量。再就是經過體制改革,各級法人主體的地位發生變動,老上級與部下的關系有可能發生轉變,人們的思想認識還不能適應這一情況,在實際的審計工作當中就會存在一定的壓力和阻力,干擾了審計的獨立性。再就是企業內部審計制度在我國雖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仍就以查錯糾弊為主,沒有發揮內審“防護性、驗證性、促進性”的重大作用,內審只是企業的一個附屬,甚至企業內審人員就是本企業財會部門的會計組成的,從而也就失去了內審應有的作用,自己審自己使內審形同虛沒。以上種種原因使得審計力度不夠,質量低下。
4、“先離后審”的滯后式審計仍然較為普遍。中辦《暫行規定》第四條規定,領導干部任用期屆滿,或者任期內辦理調任、轉任、輪崗、辭職、退休等事項前,應當接受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明確了先審計、后離任的原則。但是,在實際運行中往往是先離任后審計,這顯然是不規范的,不僅喪失了經濟責任審計的功能,也給審計機關的工作增加了難度。
5、離任審計成果的運用不盡人意。因受雙重領導體制的制約,審計監督會受到當地某些領導或多或少、或強或弱的干預,又由于是先離任后審計,使一些審計中發現的問題不能及時得到重視和解決,使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和組織考察意見,不能得到有機結合。
6、經濟責任審計機構尚未設立,審計力量不足。一方面,社會公眾對審計人員的期望越來越高,從而在客觀上加大了審計責任,使許多人退出審計領域。為此,我國每年都有不少會計師事務所關門、改造。另一方面,我國進行機構改革、審計人員相對減少。每年我國雖然有新的幾萬名注冊會計師加入審計隊伍,但是這種供給仍舊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現了“粥多僧少”的情況。
7、審計人員自身的問題。①審計隊伍建設落后,知識層次結構參差不齊。有些審計人員忙于審計業務,對新知識的學習尤其是計算機方面的學習比較欠缺,知識更新不快,審計方法和手段固定。另外審計人員審計風險意識不強,在執行審計程序當中,具有相當大的敷衍性和隨意性。②審計人員缺乏職業道德。審計職業道德問題突出,嚴重損壞了審計行業的良好形象。審計隊伍當中有些審計人員為了物質利益與被審單位串通起來。采取不正當手段來欺騙審計委托人和社會公眾以從中漁利,這就形成了通常所說的審計合謀。
二、如何解決當前經濟責任審計存在的問題
1、加大經濟責任審計宣傳力度。要使經濟責任審計的思想真正深入人心,充分認識到其對干部管理和監督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必須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取得社會各界及有關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使經濟責任審計得以全面有序地開展。
2、要加強法規制度建設,逐步規范經濟責任審計。經濟責任審計是一項新的工作,政策性強、要求高、風險大,必須通過建立健全法規、制度,規范運行,才能確保審計質量。國家權力機關應把經濟責任審計內容寫入《審計法》作為國家立法,明確其法律地位,使經濟責任審計在法律上得到確認,上升為國家的意志,成為一種法律上的強制行為,強化經濟責任審計的嚴肅性。另外,應制定《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實施細則》,同時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標準體系,統一指導全國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各地方也應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必要的配套性法規,如具體操作辦法和協調性制度等。目前就是要在這些方面下功夫,建章立制,使經濟責任審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規范運行,利于經濟責任審計實現法制化、規范化和制度化。
3、加強審計力量,建立機構,搞好經濟責任審計培訓,切實提高經濟責任審計干部素質。①建立經濟責任審計機構,配備業務骨干人員,使審計機關有一支經濟責任審計的常備力量能隨時投入工作。②將經濟責任審計與日常財政財務收支審汁、同級預算執行審計及各專項審計相結合,以解決“任務重與時間緊、人員少”的矛盾。⑧加強經濟責任審計資料的統計、匯總工作,運用現代化手段實現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數據庫管理,為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隨時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也為審計機關以后的經濟責任審計提供基礎資料。
各級政府要加快經濟責任審計機構的建立和完善,充實經濟責任審計專門人員,強化經濟責任審計干部隊伍的現代化素質建設,以更好地擔負起黨和國家賦予審計部門經濟責任審計光榮而艱巨的重任。
4、要注重審計人員思想政治和業務技術素質的提高,適應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開展。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是一項政治性、業務性都比較強的工作,承擔這項任務的審計人員必須具有較強的政治覺悟,較高的政策水平和嫻熟的業務技能。當前,要以“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為載體,實實在在地抓好干部培訓,盡快提高審計干部的整體素質,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認識開展好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重要意義,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把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做好。不斷提高審計人員思想政治和業務技術水平,是確保經濟責任審計質量的根本要求。5、嚴格審計程序,公正評價責任,確保審計質量。①規范審計項目實施程序,堅持“先審后離任”原則。堅持這個原則,一則避免增加審計工作難度;二則避免有失審計嚴肅性,達審計預期目的;三則有利于審計處理以至審計處理結果的執行;四則為組織人事部門考核使用干部提供一個回旋的余地,使評價更客觀,用人更得當,獎懲更貼實際,也有利于新老干部工作交替,做到離任者交得清楚,接任者接得明白,避免那種上任論業績輝煌,下任問題成堆,互相扯皮,互推責任的現象。②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評價客觀公正,始終做到不脫離當地的歷史條件和環境去評價業績和責任;要用發展的觀點而不是簡單地以當前的標準、現在的政策去判斷過去事情的正誤。要堅持全面地看待問題,公正地分析宏觀形勢、內外環境、基礎條件等各種因素對領導干部的影響。⑧要堅持財政財務收支的基礎性原則。評價中要始終以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效益為基礎,對所查事項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依據法律、法規等標準來進行定性分析,圍繞財政財務收支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