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明
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大致經歷了三
個階段:一是擴大企業自主權,即放權讓
利階段;二是經濟責任制,即以承包為主
要形式的經營責任制階段:三是產權改
革的突破,即股份制改造階段。
如今,隨著國企改制的進行,國企已
經基本脫困,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但是我們應該意識到,股份制改造只是
產權改革的第一步或者說是初級階段。
有關國企改制的實證研究表明:除負債
率外,企業改制后的利潤率(銷售利潤
率)、運行效率、職工人數和銷售收入都
沒有發生顯著變化。也就是說,改制并不
足以從本質上提高企業的效益。這就要
求我們深入分析探討國企改革的深層次
的問題,抓住根本原因,解放思想,尋求
對策,推動國企改革深入進行。
一、當前股份改制中出現的新問題
當前國有企業產權改革中出現的問
題主要是,改制企業總股權結構設計上
存在這兩個極端傾向,一是股權過于平
均。有的企業改制前有職322000多人,股
份改制后擁有股權的職工人數達到1500
多人。而且,擁有股權的數量沒有顯著的
差異。其實,這也是一種平均主義。有人
稱之為“股份大鍋飯”。這種情況勢必導
致缺乏監督、控制方面的動力和激勵;致
使管理制度難以完善,即使有合理的制
度也難以被代理人良好的遵照執行。二
是股權過于集中。突出表現在—亡市公司
中國有股一股獨大,處于絕對控制地位。
第一大股東和第二大股東道股權擁有量
差異極大,即使全部中小股東聯合起來,
也難以制約第一大股東。結果就可能是
大股東可以隨意侵害中小股東的利益,
對企業的健康發展和證券市場的有序運行
都沒有好處。從本質上講,這些情況都沒有
很好的完成產權改革所應達到的目的。
二、產權激勵不到位
古人云:有恒產者有恒心。產權激勵
應該是最根本的動力之源。只有真正實
現了產權主體多元化,促進了產權的流
動,提高了產:權的運營效率,才能使企業
適應社會化、現代化的需要。如果產權激
勵沒有真正到位,產權不明晰,很難想象
會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從人力資
本的激勵到企業的技術創新等等促進企
業發展的措施也就全部成為空中樓閣。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不同的產權主
體之間能夠進行廣泛的、公平的、有效率
的產權交易,市場機制和價格杠桿才能
真正發揮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市場經
濟發達與成熟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
產:權的市場化,這也是現代產權制度的
一個重要內容。所以說,推動國有企業改
革向更深層次邁進,歸根結底仍然是產
權制度創新問題。
三、政策建議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判斷一件事情
的對與錯很難,而最好的方法是看其對
經濟的發展是否有效。既然我們當前的
主要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
放和發展生產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那
么,我們就應該不斷創新、積極探索那些
有利刁:經濟發展的各種積極措施。
1、關于國企比重問題。在此問題
上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國企必須保持
較高的比重;二是全盤私有化。其實,
依據本文以上所述,不難看出,合理的
比重應該是對經濟發展有效的比重。采
用囚企形式有效就應該采用國有形式;
采用國有形式效率不好或者說存在比國
有更有效的其它形式,則當然應該采用
效率更高的形式。具體來說:對于軍
工、造幣、煙草專賣等行業,從當前人
類發展的階段來看,采取國家壟斷地經
營模式是最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發展的:
對于提供公共產品的企業應該采用國有
國營的模式;對于那些投資大、回報期
長,私有經濟不愿介入,而對社會發展
必不可缺的行業,應該由國家采取合理
的形式來經營;對于其它行業尤其是競
爭性行業,國有資產應該作為市場中交
易的一員,在真正的競爭博弈中尋找自
己合適的位置。
2、關于產權改革。本文前面部分
已經得出結論:在市場經濟中,對刁:囚
有企業不是最有效形式的領域,進行適
宜的產權改革是必須的。那么,如何適
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對國企的產權進行
合理、徹底的改革,將是我國經濟發展
中不可回避和亟待解決的課題。
①國有企業效益低下的一太原因就
是所有者虛位、雙層代理的問題。十六
大提出了分級所有的理論:國家要制定
法律法規,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
別代表國家腰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
者權益,權力、義務和責任統一,管資
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
體制。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
大型國有企業、基礎設施和重要自然資
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
職責。其它國有資產由地方政府代表國
家履行出資人職責。“分級所有”的提
出為國有企業的更深層次的改革創造了
環境。這樣國家和地方政府的代理關系
得到了解決。中央政府可以全力對關系
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行業進行有
效的管理;而地方政府則可以名正言順
的去傾力解決第二層代理關系,有效調
動國有資產,使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其
應有的作用。
②產權改革應采取何種形式。這應
根據生產力發展的理論和“三個有利
于”的標準,充分學習借鑒國外的經驗教
訓,結合當地的實際環境條件,尋找合理
的辦法。關于改革的具體措施,我們不應
指望中央來制定統一的方法。從成本和
效益的角度,這種做法也是不合理和不
可能的。
(上接第9頁)⑧產權改革中國有資產的
處理。前幾年對國有資產能不能賣的問
題,曾有過激烈的爭論。現在,這個問題
已經不會再引起人們的爭議。但是國有
資產如何量化卻遠遠沒有達成共識。在
改革過程中,有許多企業認為自己多年
上交的稅已抵去國有投資的部分,剩下
的都該是自己的了。這種“無償量化”的
做法是違反等價交換的市場經濟基本原
則的;在現代法律下也是行不通的。現
在,比較公認的基本原則為“誰投資、誰
所有”。但由于過去數十年,有些企業的
投資帳目很難劃清,界定起來非常困難。
東西德合并時的“一馬克企業”可以給
我們很多的啟示。當時東德在進行私有
化時,要求不管誰來買國企,不計較你錢
多錢少,但出資購買者必須上報兩個計
劃:一是企業為原有員工制定詳細的安
置計劃。出資人不能在買下企業后,把員
工全部甩給政府,政府是不承擔這個責
任的。二是企業增資計劃,就是計劃給企
業增多少錢,怎樣給企業帶來活力。一馬
克只表示這是一種交易行為,并不代表
把企業分給你。除此“一馬克”之外,那
兩個“計劃”是非常關鍵的。誰想買企業
時,如果不能拿出足夠資金使企業變活
并妥善安置職工的話,他根本就沒有購
買的機會。我國在進行國企改革時,也應
該通盤考慮企業和社會的成本效益,不
能僅僅局限刁:如何對國有資產進行精確
的量化。
3、關于“兩權分離”.經營權和所有
權的分離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要求。
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現代企業制度
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成熟程度的產
物。而我國的市場經濟正處在建立和成
長階段,所以,對于現代企業制度中“兩
權分離”的要求,只能逐步建立,而不能
搞“一刀切”。對于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
要堅決執行“兩權分離”的原則,建立規
范、合理、高效的企業制度:而對于不具
備條件的企業,則應該使所有者來經營
企業,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再順應
形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