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一、“337條款?內涵剖析
所謂“337條款”,是指美國在1930
年頒布的《關稅法》第337條款。該條
款將美國進口中的不匯當貿易分為兩
類:一般不正當貿易和有關知識產權的
不正當貿易。一般不正當貿易是指所有
人、進門商或承銷商將產品進口到美國
或進口后銷售過程中的不正當競爭方法
和不正當行為。其構成非法,須滿足兩
個條件:一是美國存在相關行業,或該
行業正在建立過程中;二是其損害達到
了一定程度。有關知識產權的不正當貿
易,指所有人、進口商或承銷商向美國
進口,為進口而買賣或進口后在美國銷
售屈于侵犯了美國法律保護的版權、專
利權、商標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和
設計方案權的產品的行為。只要美國存
在與該產業相關的行業或正在建立該行
業,有關知識產權的不正當貿易做法即
構成非法,而不是以其對美國產業造成
損害為要件。如果一個企業被美國國際
貿易委員會ITC裁定為侵犯了“337條
款”,那么ITC可以做出兩種判決,即有
限排除令和普遍排除令。有限排除令只
禁止被調查企業生產的侵權產品進入美
囚,但它可以適用于被調查企業現在和
今后生產的存在侵權行為的所有類型的
產品,而不僅僅是訴訟中裁定的產品類
型。普遍排除令則禁止某一種類的所有
進口產品進入美國市場,而不區別原產
地或生產商,同時還包括今后和目前尚
未掌押的生產商和進口商。
二、“337條款”與“MADE 1N
CHINA”的現狀及其危害性分析
2003年1月至9月,美國國際貿易委
員會ITC發起了11例“337調查”,其中
直接涉及中國大陸企業的案件4起,占
案件總數的36.4%。涉案產品包括農用
拖拉機及割草機、農用車輛、Sildenafil
(偉哥成分)和無汞堿性電池,涉及中
間出口j~'-qk20多家。在11個案件中,其
小有4個直接指明了小囚公司作為被調
查的對象,至少還有2家是起訴美國進
口商,但這兩家公司涉及到從中國大陸
進口商品。因此,實際—卜與中國大陸公
司有關的案什達到6家。在剩下的幾個
案例中,即使與中國大陸沒有關系,大
多也與臺灣、香港等地公司有關。總
之,在11個案什中,只有1件與大中華
地區沒有關系。事實上,中國正在成為
全球的制造業中心之一。中國公司自己
也有能力做開發研究,中國出口到美國
的產品技術含量越來越高,與專利權的
關系更為密切,由于它對作為競爭對手
的美國制造商造成的威脅增大,因此美
國公司運用“337條款”等知識產權保
護手段阻止中國公司侵占他們的市場從
而導致涉及“337調查”的案件肯定會
越來越多。
一ITC可以做出有限排除令,那
么該排除令將永久排除該企業的所謂侵
權產品。其效力更可以擴大到包含侵權
物品的下游或下級產品,以及上游的零
部件產品。而且,當侵權產品在美國有
商業上數量巨大的存貨時,ITC有權發
出禁止令,對象一般是在美國的被告
方,禁止的范圍不僅包括在美國國內的
銷售行為,也包括市場開發、分銷、廣
告宣傳以及聘用美國代理商和分銷商等
行為。
一ITC可以做出普遍排除令,那
么將永久性禁止某一種類的所有進口產
品進入美國市場,而不區別原產地或生
產商,同時還包括今后和目前尚未掌握
的生產商和進口商。對于申請普遍排除
令的被告企業,它們必須全部參加應
訴。否則,即使某一些企業應訴成功,
未應訴的企業也會被缺席判決,并月.將
不會再有任何機會。比如,與偉哥有關
的案件中,7家中國大陸公司沒有應訴。
但同一案件中涉及到的其它國家的公司
中,有些公司卻沒有放棄。但是,即使
這些公司應訴成功,司以證明它們的產
品沒有侵權,7家中國公司也不可能享
有與他們同樣的權利。
隨著中國大陸日益成為全球制造小
心以及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中國大陸
很可能取代臺灣地區而成為“337條從”
的最大目標,因而積極尋找應對策略追
在眉睫。
三、中國企業的應對策略
(一)積極應訴。“337條款”自從
在1990年被修訂過以來,在所有的
“337條款”案例中,大約有50%獲得了
庭外和解。在剩下的50%中,約有一十
被判侵權和違反“337條款”,另一半則
沒有違反“337條款”。即真正因違反
“337條款”而被普遍排除令排除在外,
導致外國企業的產品不能進入美國市場
的僅大約25%。可見積極應訴在很大程
度上可以幫助企業保持住美國市場。但
是,非常遺憾的是在過去5年中,在
“337條款”案件中充當被告的中國企業
很少進行抗辯,而且大部分沒有出庭。
1996年“多功能便攜工具”案就是—“
例,就是由于所有中國被告方沒有出
庭,ITC缺席判決并作㈩了普遍排除令
的裁定,導致所有“MADE IN CHINA”
的相關產品及其上下游產品將永久失去
美國市場。事實上,1997年,美國一家
企業指控中國杭州三和食品公司和杭州
三和食品添加劑廠等使用了其享有專利
的糖精生產工藝而提起“337調查”中
請。結果,中方企業積極應訴,最終
ITC裁定中方被訴企業沒有侵權。當然,
企業應訴的成本非常昂貴是中方企業不
愿意應訴的主要原因。它取決于多個因
素,其中包括多少個專利、有多少個公
司被指控,有多少去應訴等等,一般的
估計應訴費用在300萬美元到1000萬美
元之間,而應訴時間也在14個月左右,
這些必然極大地牽制企業的財力和精
力。而由于中國企業很少應訴導致的更
惡劣后果是美國公司和其它國家公司,
由此認為幾乎沒有中國公司會在“337
條款”調查中進行抗辯,他們認為小國
公司是“好捏的軟柿子”,這也促使了
更多的其它美國本國公司和外國公司對
中國公司提起“337條款”訴訟,并且
理直氣壯地申請普遍排除令。因而,中國
企業的”當務之急是積極應訴。
(二)充分了解競爭對手及其產品,
盡可能繞過其專利權所覆蓋的范圍。中
國公司在進入—個新的市場之前一定要
做—“些市場調研,弄清楚競爭對手或潛
在競爭對手是誰,他們的知識產權包括
專利到底有哪些,自己的產品是否會侵
犯他們的知識產權等等。如果沒有侵
權,則放心大膽進入該市場,即便競爭
對手企業要提起訴訟,也可根據所掌握
的資料迫使對手達到庭外和解而不至于
對簿公堂,畢竟訴訟的費用是驚人的。
如果在非侵權或專利無效方面實在沒有
很好的辦法,也許還可以考慮將自己的
產品稍微改動一下,盡可能繞過競爭對
手專利權所覆蓋的范圍。
(三)積極申請專利,形成本企業
的專利網。不管是積極應訴還是盡可能
繞過競爭對手專利權所覆蓋的范圍,說
到底仍然是…種被動的方法。要想盡量
避免被提起“337條款”的訴訟,就必
須建立自己的強行力的知識產權保護
網。畢竟在確實侵權的情況下,應訴失
敗的叫能性極高。而盡量避開競爭對手
專利權的范田只是—種迂同策略,是短
期行為,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只有
積極申請專利特別是在美國申請,從而
在專利方面更好地保護自己,才是—種
積極主動的方法。
(四)充分合理地利用“337條款”,
為中國企業爭取排除競爭對手的產品服
務。利用“337條款”申請專利保護,
從而保護自己產品的市場和市場份額是
美國公司常用的一種商業策略。中回公
司也完全可以運用。比如,中國公司在
美國擁有專利,也可以用來阻擋其它國
家公司的產品進入美國市場,從而保護
本國企業在美國的市場不被競爭對手企
業侵占,甚至是在美國以外國家制造的
美國公司也將被普遍排除令排除在美國
市場之外。日本公司就曾經利用“337
條款”案件阻止過韓國公司產品進入美
國市場。所以,與其怨天憂人,不如上
動適應規則、合理利用規則仗其為己服
務,
總之,隨著中國日益成為世界的制
造中心以及“MADE IN CHINA”的產
品的技術含量日益提高,中國制造的產
品必將在美國市場面臨更多的諸如
“337條款”的訴訟。因此,中國企業必
須清醒地認識到形勢的嚴峻性和緊迫
性,主動積極地中請專利,并充分利用
“337條款”保護木企業在美國市場的合
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