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敏
經濟全球化就是:以科學技術的發
揮為動力,以跨國公司為載體,在全球
化范圍內進行的一次產業結構的調整。
或者,經濟全球化是;商品和服務貿易
擴展到全球,實現更大范圍的國際分工
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乃大勢
所趨已成為世人之共識。在當前經濟全
球化浪潮的背景下,中國文化面臨著新
的機遇和挑戰,中國文化在沖突與融合
的交互中走向與經濟全球化相適應的新
階段。
經濟全球化是必然出現的一種客觀
現象和發展趨勢。經濟全球化出現的根
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和推動。生產力
發展到一定階段,商品的世界市場才得
以形成;生產力發展使資本積累空前劇
增,那些擁有相對過剩資本的國家便可
以向全球資本短缺的國家輸出資本。生
產力發展使得運輸成本降低,那些具有
經濟和技術巨大優勢的國家,便可以充
分利用外國的資源優勢、國際分工優
勢,大規模地進行跨國直接投資,就地
生產,就地銷售或全球銷售。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面對經濟全球化這個不可逆轉的世
界大潮,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
家,不管其是否愿意,都要自覺不自覺
地融入其中,否則就會失去生存的空
間。而一定的文化是與一定的經濟發展
水平相聯系的。經濟全球化必然會給全
球文化帶來深刻的影響,使各種文化都
在經濟全球化這個巨大推動力的作用下
發生變化。
中國進入了WTO后,正以嶄新的姿
態逐步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隨著我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一
方面,大大激活了人們的創造力,使得
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普
遍得到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明顯增
強;另—方面,外來(主要是西方)的
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語言習慣、乃至
思維方式也同時大量進入我國,深刻地
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對
廣大青少年的影響,更是不可低估。當
然,西方文化并不都是不好的,像人類
創造的任何文化形態一樣,西方文化中
的理性、科學、人道、民主等觀念也是
人類共同追求的,符合文明“普適性”
標準的價值目標。但是,文明的標準除
“普適性”外,還有其特殊性——這就
是中國文化的傳統和中國的具體國情。
“文明的普適性(文明標準)和特殊性
(中國忖)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
其中也包括某些沖突方面。如何取舍,
如何妥協?我們的現代智慧面臨著上述
基本考驗。”
現在的問題是文明與文化的“普適
性”甚至并非“普適性”的因素正在淹
沒甚至取代文明的“特殊性”即中國文
化的傳統和國情。如麥當勞、肯德基、
漢堡包、比薩餅等風行中國的大小城市
乃至鄉村;圣誕節、情人節、萬圣節、
愚人節也成為中國大小城市乃至鄉村社
會風俗的一個組成部分。西方一些理論
家指出:倘若一個國家的文化成為主流
文化,其價值觀念支配了國際政治秩
序,它就必然在國際社會中居于領導地
位,因此,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不同
意識形態國家進行文化滲透就是有力的
進攻。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西方利用
一切手段大力宣揚西方資產階級的一套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近乎強制
的方式強加文化滲透和文化輸出。
西方打著全球化的幌子,在經濟全
球化的背景下進行激烈的人才爭奪。一
些“有遠見”的西方政治家提出,要著
眼于“在中國培養一批有實力的中間階
層、社會精英”,并力圖以西方價值觀、
政治觀、民主觀乃至思維方式、生活方
式影響、征服和控制他們。其主要方式
有;
1、利用教育優勢,不斷從中國的
高等院校乃至中學選拔優秀學生出國留
學。以高薪、優越條件等吸引其中的杰
出人才留在國外或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
的代理人,在經濟全球化的態勢下,科
技人才和勞動力的國際流動將會變得頻
繁和廣泛,主要表現為發展中國家向發
達國家的流動。據統計,在美國硅谷的
20萬名工程技術人員中,中國人占了近
三分之一;1985年以來,清華大學涉及
高科技專業的畢業生82%去了美國,北
京大學相應數字為76%。
2、通過跨國公司,在中國本土網
羅高技術人才,培養和形成美國價值標
準的所謂“白領文化”。使其逐漸融入
相當一批中國青年的生活方式,成為一
種時尚文化。
3、基于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
的全球性流動,更直接促進西方文化對
中國文化的滲透。1993年,美國克林頓
政府發表國家信息基礎結構行動計劃,
其目的就在利用全球化的網絡信息傳播
開辟“思想戰場”,用自由、民主、人
權的價值觀念去占領世界、統治世界,
最終實現思想的征服。
4、商品化的傾向同樣對國人的思
想、文化有極其深刻的影響。市場經濟
的自發性有很強的向其它領域的擴張
性,當前在我國的突出表現是:第一,
市場經濟的競爭原則從交換價值的角度
刺激、迫使人們的功能很強,而從人的
全面發展的角度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
創造性的功能則受到抑制,造成人的全
面發展傾向有所增強,拜金主義、極端
利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日益泛
化。第二,由此引發勞動者的主人翁地
位以及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受到巨大沖
擊和消解。第三,要求文化遵循“市場
經濟規律”的觀點在相當范圍內存在,
文化本身在商品經濟的侵蝕下日益失去
自身的特殊性和獨立性,有逐步蛻變為
一般商品的危險。
5、西方宗教在中國的影響。正如
一位論者所說的那樣:“當代對于中國
文化最強有力的影響者和競爭者,無疑
是基督教文化。”作為全球性的主導性
文明,基督教尤其是其中的新教倫理與
當代世界主流的政治、經濟、文化秋序
具有歷史和邏輯的關系。就基督教而
言,據海外教會赴中國傳教人員的統
計,中國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已達8000萬
之眾,且每天以20000人的速度遞增,
已形成一股重要的文化力量。
中國文化發展戰略
在全球化的環境中,我們并不反對
“國際接軌”,也不反對吸收外宋文化中
的有益成分,但是我們無論如何不能容
許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失落。因此,我們
必須依據經濟全球化以及其全球化的影
響來制定中國文化發展戰略:
1、充分利用體制文化的混合時機,
構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完善為中
國更好的融入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前提條
件。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
發展,由市場經濟派生出來的與其相適
應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等文化要素逐
步得以確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競爭觀
念、法制觀念、時間觀念、分配觀念、
用人觀念等都會在人們思想中占據越來
越重要的地位,進而形成市場經濟體制
文化。而中國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
形成的一些觀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并沒
有過時,甚至兩者是相通的,是相輔相
成的,如重視社會公平的理念、大公無
私的胸懷等,不僅不能被拋棄,還應該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予以發揚光大。在經
濟全球化這一背景下,我們在制定社會
主義文化發展戰略時,首先就是要將這
兩種體制文化有機地進行整和,將市場
經濟的優秀理念與計劃經濟的優秀理念
有機地糅合在一起,形成“自由與控
制”有機統一的新型文化。
2、注重文化的時代主體與民族主
題相統一的發展。在文化上,各國都擁
有積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但是與
現代文化和世界文化相對照,往往有舊
與新、狹義與廣義之別,不僅要借鑒,
甚至要“拿來”,推進本土文化的升華,
特別是在各種與新技術、新知識相聯系
的部門。我們承認與當代先進文化存在
很大差距,有必要抓住文化全球化的機
遇,發展自己的文化、利學、教育等事
業,為經濟發展添加動力。但是我們在
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
國家一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反映社會
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經驗
的同時,也要從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精神
中吸取傳統文化中具有積極意義和當代
價值的成分:一是自強不息、兼容并
蓄、高度融合的粕神;二是務實求真的
粘襯;三是倫理精神。
3、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一起努力建
立國際文化新秩序。目前的國家文化秩
序是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它們牢牢
地主導著國際文化秩序。一部文學作
品,一部電影,甚至一篇文章要想得到
國際范圍的認同和承認,必須拿著西方
人的尺子來量一量看是否合格,完全取
決于西方社會的認可,取決于西方價值
觀念的判斷。這種舊的國際文化秩序阻
礙了廣大發展中國家文化的發展,削弱
了它們文化發展的自信心,不利于豐富
多彩的全球文化格局的形成。中國是最
大的發展中國家,有著豐富的文化底
蘊,應該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文化新
秩序作出自己的貢獻,應該積極參與國
際文化事務的管理和國際文化規則的制
定,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文化交流
與合作,聯合舉辦一些高規格的文化活
動,設立文化獎項等。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都
將在與他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吸收他族文
化的精神來優化自己民族的文化,進而
又會出現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趨勢,中
國文化也將會在沖突與融合的交互中走
向與經濟全球化相適應的新階段。江澤
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
的講話中指出:“世界是豐富多彩的。
各國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
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應尊
重各國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模
式,承認世界多樣性的現實。世界各種
文明和社會制度,應長期共存,在競爭
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
展。”這不僅是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的出
發點和歸宿,也是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世
界文化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