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光
力求在新聞報道中體現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體現黨的中心工作,是黨報報道的基本要求,是黨報的責任和任務。改革開放為我國經濟社會帶來了新的變化,也給新聞事業提供了更大的舞臺。面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新事物、新問題,如何給人們以啟迪和引導,這都需要黨報認真探索和研究,以便更好地發揮黨報的輿論導向作用,所以,新聞的思想性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樣才能體現新聞的思想性呢,根據多年的采訪實踐,自己談談體會。
抓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群眾普遍關心的。黨報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擔當著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責任。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的主張和人民的心聲,是新聞工作者的著眼點和立足點,也是體現新聞作品的思想性的關鍵所在。凡是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都是實際工作、生活中迫切需要回答的,記者從這方面入手,滿足受眾心理就可產生極強的思想性和新聞性。如陜西是一個干旱、半干旱的農業大省,干旱嚴重地影響著農業的發展,廣大農民群眾渴望戰勝干旱,政府千方百計尋求發展旱作物之路。1998年,位于陜西省渭北旱原上的合陽縣,農民群眾和農業科技人員經過幾年探索實踐,推廣種植的10萬多畝地膜小麥喜獲豐收,比露地小麥增產76.9%。省委書記李建國曾先后5次到合陽進行調研和指導工作,并對此經驗給予了充分肯定。筆者就此采寫了《我省農業生產史上的一次飛躍》,消息發表后,在全省產生了強烈反響。省委、省政府發出通知,要求在全省推廣,農民群眾看到這一報道后,也紛紛到合陽縣學習取經。作品不僅得到了群眾的承認,而且還受到專家、學者的好評。在1999年新聞評比中,此稿獲1998年度陜西省新聞獎一等獎。再比如,西安人民大廈門前的西安大酒店“半拉子”工程,自1987年開工建設至2002年閑置10多年之久,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長期得不到發揮,嚴重影響陜西的對外開放形象,成為群眾關心的熱點,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協委員多次提案建議要求盡快解決,在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下,西安人民大廈廣泛招商引資,千方百計盤活閑置資產,終于使西安大酒店“半拉子”工程起死回生。筆者抓住這一鮮活的事實,采寫了《西安大酒店“半拉子”工程起死回生》,消息發表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不僅對改善陜西投資環境、樹立陜西新形象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也消除了群眾的疑慮。
抓經濟建設中涌現出的成功經驗。各地各單位在市場經濟建設中,都希望報道一些對工作有指導意義的先進經驗,因為這些先進經驗可以排難解惑,可以借鑒,避免走彎路。記者從這方面入手,不僅使新聞作品產生極強的思想性,而且也可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如陜西榆林是國家批準建設的能源化工基地,該基地建設是陜西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建設,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為了推動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再上新臺階,努力打造陜西經濟的新增點,筆者經過深入調查研究,緊緊抓住“三個轉化”,即“煤向電轉化,煤電向載能工業品轉化,煤氣油鹽向化工產品轉化”這一新聞點,用大量的事實和細節,生動地反映了榆林能源開發已從過去出賣資源的低層次開發,向就地轉化、帶動產業發展的高層次開發這一質的變化,采寫了《“三個轉化”開辟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新天地》,使這一經濟建設中的成功經驗躍然紙上,作品發表后,產生了極好的社會效果,對陜西的重點項目建設及各地市的經濟建設,提供了有益的經驗,該作品獲2003年度陜西新聞獎一等獎。
抓在平凡崗位上,為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的典型人物。抓典型、樹典型是黨報的重要任務之一。典型人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從這些人身上,人們可以感受到時代的精神所在,其作品的思想性和指導性也在其中。比如,工作在陜西大荔縣的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的李殿榮研究員,白手起家,沒有實驗室,沒有雄厚的資金,幾十年如一日,在農業科研戰線默默而執著地耕耘,潛心研究油菜育種世界尖端課題,攻克了國際油菜育種界的難題,開創了世界油菜雜交利用的新路子,為中國人告別吃油難的歷史作出了巨大貢獻。其精神令人贊嘆。筆者得知這一感人事跡后,深感時代需要這樣的楷模,便采寫了《雜交油菜之父李殿榮》,作品發表后,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在全省農業科研戰線上,掀起了學習李殿榮無私奉獻、鍥而不舍、勇攀科研高峰的熱潮。該作品榮獲1999年度陜西新聞獎二等獎。
思想性是黨報報道的要求,也是新聞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記者在采寫新聞時應學會抓問題,只有問題抓住了,抓準了,新聞作品才能有思想性。當然,要寫出有思想性的作品,最重要的還要有較高的理論功底和政策水平,要有堅持深入實際的鉆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