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中豪
那天是端午節。6月22日晚9點多,飯剛端上餐桌,我還沒來得及動筷子,手機就響了。
“小浪底庫區發生翻船事故,有六七十人落水,你馬上到報社來!”報社領導在電話里急促地說。
“吃不成飯了,晚上肯定回不來!”望著剛做好飯的妻子,我拿上兩個出鍋的粽子,來不及說抱歉,就匆匆跑出家門,打的火速趕往報社。
總編助理李衛華已經在報社等候,他安排好了攝影記者和采訪車輛,并向我們交代了采訪的注意事項。扎實的準備工作為我們迅速趕赴新聞現場提供了條件。
司機劉書勛師傅帶著我和郭晉平、杜小偉,沿高速公路連夜向小浪底庫區方向疾駛。
路上,李總不斷打電話詢問情況,并讓記者趕到現場后馬上向報社匯報情況。
但直到記者進入小浪底庫區路段,也看不到燈火通明的大營救場面。甚至連急救車的影子也沒有。
“難道這是個虛假線索?”望著漆黑的夜空,記者心里沒底。
11時30分許,一輛輛呼嘯而過的救護車開始出現在記者的視線中。
“肯定快到了!”我們幾個不由得一陣興奮。
誰知車剛走一公里,就被兩名警察攔住,說營救現場已經封鎖,不讓我們進。即便我們拿出了記者證也不行。
“我們是和省安監局一塊兒來的,他們和省領導就在后面,馬上就要過來!”沒辦法,記者只好“拉大旗作虎皮”。
兩警察看記者一臉嚴肅,趕緊擺手放行。
11時40分許,記者趕到搶救現場——小浪底庫區張嶺碼頭。
但通往核心搶救現場的唯一一條馬路,被多名警察把守。
看無法進入,記者只好把車停在附近的停車場。
此時,已經是深夜12時許。李總打來電話,要求我們馬上用手機向報社發稿子,以確保明天見報。
我忙著采訪翻船的地點、原因、傷亡人數等最基本的情況,并把采訪到的最新進展,讓郭晉平通過手機傳回報社。
在我們向報社發文字稿的同時,攝影記者杜小偉已經“混”進了搶救的核心現場,并拍到了精彩的營救照片。他迅速返回賓館,找了一根電話線,通過手提電腦把照片傳回報社,使得本報第二天的報道圖文并茂。
12時20分許,我看到一群官員模樣的人向核心打撈現場走去,就緊走幾步跟了上去,混在他們中間。
當我趕到核心打撈現場時,為核實一省領導的身份,我提問時被人識破。
一男子馬上就想把我拽出現場。但此時我已經看到了正在采訪的當地媒體同行。
“他們都在采訪,為何不讓我采訪。”面對我的責問,那男子看把我拽不出去,只好作罷。
在這里,我和郭晉平見到了駐站記者郭長秀。為避免采訪重復,我們進行了簡單的分工。我去醫院采訪逃生人員,郭晉平和郭長秀負責營救現場和官方信息動態。
23日凌晨2時許,車子在盤山公路上跑了二三十公里,我們才到達了濟源市大峪鎮衛生院。
一進醫院大門,我就看到門口站著一群人。
“壞了,這幫人可能是封鎖醫院的工作人員。”我暗自思忖著進入醫院的辦法。
誰知他們知道我們的身份后,反而很熱情地和我握手,并把我帶進病房采訪。原來,這些人都是醫院醫生,并非當地政府官員,他們可能還沒有接到“禁止接受采訪”的指令。
在另一家醫院的采訪也同樣順利,只是在采訪快結束時,碰到了來探望傷員的濟源市一群政府官員。
“鄭州大河報來的記者?”獲悉我的身份后,他們很驚詫地問,“你們咋跑得這么快!”
雖然我被他們“請”出了病房,但我的采訪也基本完成。
正是從凌晨2時許到凌晨4時在病房的緊張采訪,使我挖到了游客落水、互救等感人細節,翻船原因等“鮮貨”。但由于種種原因,不少驚心動魄的細節未能見報,這算是一點遺憾吧。
在醫院采訪完畢后,我和劉書勛師傅馬上趕回了張嶺碼頭。此時已是凌晨5時許,一夜都沒合眼的我見到了同樣疲憊的郭晉平和杜小偉。
“省委書記來了。”我們還沒有說上幾句話,就聽到有人在議論。扭頭一看,六七輛轎車停在了張嶺碼頭前,省委書記李克強、省長李成玉從車上下來。
我們三個趕緊跟著他們上了附近的賓館會議室。
在這里,我們聽到了翻船事故權威的聲音。
大約停了十幾分鐘,李克強和李成玉說要上船到翻船地點看一下。
我們聽罷趕緊跑下樓,并向車邊跑去。見我們向車跑來,劉書勛師傅也趕緊發動車,并幫我們打開車門,快速帶我們緊跟在省領導的車后,駛向搶救的核心現場。車隊在水邊停下,我們也趕緊跳下車,跟著省領導,準備上搜救船。我和杜小偉剛登上船,在我們后面慢幾步的電視臺記者就被攔在岸邊。
在省會媒體中,只有本報文字、攝影記者采訪到了省委書記、省長到翻船現場指揮巡查的場面。
當我們跟著李克強和李成玉從船上下來,回到張嶺碼頭附近的賓館時,早晨的太陽已徐徐升起。此時,省會一媒體記者剛從鄭州趕來,當他聽說省委書記、省長剛從船上下來時,連連嘆息說:來得晚了!到了下午,從醫院采訪歸來的幾名兄弟媒體記者無奈地對我說:“現在醫院已經封鎖了,到處都有宣傳部的人跟著,根本不讓采訪。”
他們不停地和我套近乎,試圖從我這里搞到一些東西。甚至在下午我返回鄭州的路上,《新京報》、《華西都市報》等6家省外媒體還不停地給我打電話,想讓我給他們透露點內容。
“明天還是看我們的報紙吧。”對此,我只能這樣抱歉地對他們說。
我想,之所以在醫院采訪順利,可能當地政府官員只顧著封鎖前方的打撈現場,還沒有想到封鎖后方醫院,讓我跑到了他們封鎖之前。
正是爭分奪秒地趕時間,才使我們的首篇報道和新華社發出的首篇報道因時效性強,而受到省委宣傳部的表揚。
正是以最快速度趕赴新聞現場,才使我們的報道有了獨家的東西。
快一點,再快一點!這是本次采訪最深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