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林
內容提要:“個人信用”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困難。從小處看,它能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從大處看,它影響著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在發達國家,個人信用記錄被稱為公民的“第二身份證”和市場經濟的基石,但在我國,信用制度尚不完善。本文通過分析外國,尤其是韓國個人信用不良現象及其減少信用不良者數量的具體做法,以為我國建立個人信用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個人信用 征信市場信用不良者
一、 中外個人信用市場狀況
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經濟,更是一種信用經濟,可以說沒有信用就沒有市場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是從自然經濟的基礎上發育成長起來的。從貸幣支付手段的出現開始,信用就成為了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承諾、許諾、保證等等都以信用為基礎。在講求信用的基礎上,市場經濟得以成長壯大起來,因而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個人信用評估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歐美國家已有近200年的發展歷史,在我國香港地區也已發展了20多年,并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個人信用體系。美國是世界信用交易額最高的國家,也是信用管理行業最好的國家。無論是在個人征信方面,還是在個人信用的法律規制、信用風險評估方面,都擁有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系統。在我國內地,個人信用評估在一些地方剛剛起步。主要問題表現為:個人資信評估操作規范尚未建立:個人資信評估辦法尚未出臺;個人資信評估依據不夠充分;個人資本業務、融資業務步履維艱;個人資產信用和個人道德信用厚此薄彼,尤其過分強調對個人道德信用的開發而忽視了對個人資產信用的充分挖掘。建立個人消費信用制度,其意義在于通過對個人信用的調查與評估,賦予信用一定的價值,讓其在不超過自身信用價值的前提下,自由變現使用,并通過具有法律強制性的外部約束力來規范個人信用活動及當事人的信用行為,引導個人內在心態的變革和守約意識的提高,從而建立信用良好的市場經濟運行秩序。完善的個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加強消費者和商業銀行的溝通,保證消費信貸主體隊伍的純潔性以及經濟與社會的健康發展。
二、韓國個人信用不良現象及成因分析
在韓國,從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30萬韓圓(約2000元人民幣)后,三個月內不能償還時,或金融在30萬圓以下,不能按期償還時,均視為信用不良。一旦被記錄為信用不良,即便還上欠款,不良記錄也會視情況保留1到5年。在此期間,信用不良者的各種金融交易都將受到許多限制。包括:不得從任何金融機構獲得新的貸款;對所有金融機構的欠款都必須清償,其所持的所有信用卡全部被停用;申請簽證時將受限制;在其居住地所擁用的財產(動產)可能公被質押或強行拍賣;其退休金保險金、房租的保證金等也有可能被凍結。近幾年來,韓國的金融個人信用不良者數量不斷上升,繼今年四月突破三百萬名后,到七月底更是達到好340萬名。平均每人月新增10萬人左右。信用不良者的總人數占到了韓國從事經濟活動人口的七分之一。從欠款金額上看,500萬韓圓以下的占33%;500-1000萬圓的占49%。另外,在一家金融機構中有不良記錄的占31%,在二家以上金額機構有不良記錄的所謂多重債務人占69%。信用不良者的三分之二是不能按規定清償信用卡債務造成的。直接原因是持卡人進行信用卡貸款和透支購物后不能及時償還欠款。從年齡和性別方面來看,不良信用者最多的人群是二、三十歲的年輕女性。大量個人信用不良者的產生不僅給韓國的金融機構帶來了諸多麻煩,同時也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近來,綁架、搶劫銀行一、自殺的惡性案件時有發生,而案發背景多與當事人背負巨額債務有關。對于這一現象產生和存在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政府的經濟政策不能有效恢復韓國經濟、創造就業機會,也有人認為當代青年理性消費觀念差,責任感不強,甚至道德淪喪。但是更多的認為是由發卡公司無標準、無節制的濫發所造成的。在金融危機后的幾年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放緩,銀行大量存款沒有去路,因此金融機構紛紛瞄準個人客戶,大量發放信用卡,提供個人融資。近年來,韓國的多家信用對持卡人的資格要求較寬,甚至降低到了只要不在信用不良者名單中就可以申領信用卡,造成大量年輕人和家庭主婦等沒有固定收入的人群很容易申請到信用卡,并無節制地消費。在發現自己無法償還時,許多人為了償還舊帳,會接著去申請其它的信用卡用其還帳。這種不斷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使大量的持卡人很快論為信用不良者。同時也使這些發卡公司陷入嚴重的資金流動性危機。
三、韓國減少信用不良者數量的主要措施
為了幫助大量的信用不良者恢復金融信譽,2002年11月,韓國在漢城設立了信用恢復支援委員會,為那些有一定收入的人設計在一定時限內償還全部債務的方案。如減免債務(減免額在總債務額的三分之一以內)、延長償還期限、調整利息等。然而,由于該委員會的力量非常有限,而每天去申請求助的人都排成長隊,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在其協助下成功地消除信用,不良記錄。韓國金融監督委員會還將原來5年的債務清償年限放寬至8年,給信用不良者以喘息的機會。同時規定,在獲及第三者同意后,可以將該第三者的收入視為信用不良者的收入,用以消除債務,恢復信用。作為債權人,有的金融機構會對確有誠意還款的顧客,把其透支欠款部分轉為貸款。然而上述措施都未能有效地解決個人信用不良問題。為此,韓國有關當局計劃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爭取盡快減少信用不良者數量并且消除再度大量產生的隱患。1、在各主要城市設立信用恢復支持委員會。該委員會為非盈利機構,其經費由財政部和金融監督委員會負擔。目前該委員會的運營經費是由全國187個金融機構分擔的。2、法院主導的個人信用恢復措施。如,對于將來有償還能力的債務人,可以不必申請個人破產,直接執行分期償付計劃。對于確認無償還能力的債務人,其個人破產程序進行大幅減化。3、健全個人信用主人體系,并根據個人信用狀況實行差別化的金融交易制度。韓國目前存在“韓國信用情報”與“信用評價情報”兩個系統,這兩個系統與各金融機構及百貨公司簽訂協議,及時收集記錄個人金融交易和消費信息等,真正建立可信、實用的信用評價系統。4、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進行個人信用及有關道德規范的教育,并加強社會宣傳力度,倡導正確的個人消費觀念。不能讓作為信用不良者主要人群的年輕人產生自暴自棄的思想,要引導他們積極向上,通過自身的努力工作,提高收入,恢復正常的個人作用和社會生活。5、恢復經濟減少失業人口,提高收入。這被認為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另外,韓國有關專家建議仍然保留對個人信用的嚴格規定和懲戒制度。根據統計,曾有過信用不良記錄的人中,有20%會再2-3年內再次成為信用不良者。
通過這一系列措施,韓國政府希望能在2005年把個人信用不良者的比例降低到先進國家的正常水平,減少金融風險,使經濟和社會能夠持續、健康發展。
四、韓國處理個人信用不良問題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應汲取韓國由于個人信用征信和評價體系不完善而帶來嚴重社會問題和金融混亂的教訓,盡快建立與個人信用制度有關的法律和個人信用管理體系,對個人帳戶體系、個人信用記錄、個人信用的披露和使用以及個人信用主體的權利義務及行為規范做出文明確的規定,用法律手段確保個人信用制度的健康發展。
1、建立個人信用制度。所謂個人信用制度,是指由國家建立,用于監督、管理和保障個人信用活動的健康規范發展的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其基本內涵包括個人信用登記、個人信用評估、個人信用風險預警、個人信用風險管理及個人信用風險轉化等制度。個人信用制度對整個社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這一制度的不斷完善,使市場經濟的每個參與者,為了獲得更多的交往機會和更大的利益,注重規范自己的言行,不斷提高自己的信譽,提高信用質量。二是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在個人信用制度很完善的社會,人們一般不會去做失信的事或違法犯罪。三是擴大市場規模。在市場發展的一定階段,發達國家無一例外地靠擴大該國的信用交易總額度來擴大市場規模。另外,信用交易減少了現金流暢,幫助政府堵截偷漏稅,打擊腐敗和洗錢犯罪,從而增加政府稅收。四是可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現代國家個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各部門管理社會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2、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體系。信用管理系統是一種社會機制,具體作用于一國市場經濟行為的規范,它保證一國的市場經濟從以原始支付手段為主流的市場交易方式向以信用交易為主流的市場交易方式的健康轉變。也就是說,這種機制創造了一種適用并規范信用交易發展的市場環境,最直接地保證一國的市場經濟走向成熟和國際化,擴大一國的市場規模。首先,我國應盡快發展征信市場,擴大征信市場交易規模,在市場規則方面與國際接軌,在法律允許在范圍內強制征信數據源的控制都開放數據并使征信數據合乎市場規律地商業化。其次,應健全個人信用組織機構,建立各項配套制度。第三,加強信貸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銀行發放個人信用貸款要建立在對個人資信的評估以及其未來償付計劃、能力的科學預測基礎上,而不能簡單地以資產抵押為條件。同時,要適當開發個人信用品種,簡化消費信貸手續,建立成功的消費信貸經營模式。在建立個人信用體系的初期,就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確保與國際接軌,獲得國際同行的認同,以便以對等的身份開展國際業務。在金融機構開展與個人信用有關的業務時,尤其是在有關立法和信用體系未能建立或不夠完善的階段,應加強業務協作,建立客戶個人信用信息的共享和相互補充機制,以避免銀行重復授信和資源浪費。
3、成功的個人征信公司應具備的特征。構建全國性的信息網絡通道:中國信用體系建設有比韓國征信行業發展初期好得多的技術環境和條件,網絡技術已達到高度的現代化,寬帶的應用為數據的傳輸提供很大便利;個人征信機構在法律保障與規范下,利用自身資源搭建起與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各數據的信息高速傳輸通道,在法律規定和系統硬件鎖定的范圍內,對所需的信用數據資源進行檢索,并提供各項在線服務。具備相應的業務規模:個人征信行業是規模特征明顯的行業,在具備合適的政策環境和技術環境的情況下,應擁有大量的顧客信用檔案和使用者,鼓勵成員銀行參與,實現信息共享,提升征信機構在整個信用業務鏈中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關于發展我國個人征信行業的若干思考”銀聯網2004年6月
(2)滕兆見:“對我國信用評級市場的思考”《我國經濟信息》2002年8月2日
(3)王振營:“征信立法,國外如何左右逢源”《經濟日報》2003年9月23日
(4)唐文玉“國外個人信用制度的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