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萍
拉閘限電在2003年又成為中國部分地區的常見現象。2003年以來,全國電力供求形勢日益緊張,一到三季度全國合計有21個省級電網出現拉閘限電,其中,浙江、江蘇、廣東、河北南網、蒙西、山西、云南等7個電網持續三個季度出現拉閘限電的情況。
盈利增長吸引電力投資
電力供求緊張使發電企業的機組利用率得到提高,預計2003年全國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將達到5220小時左右,比上年增長8.7%。利用小時的增長使電力行業的盈利水平得到提升,1~9月全國規模以上電力企業的收入同比增長17.1%,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6.4%。
行業盈利的增長吸引了大量資金投向電力行業。2003年以來,大批未經發改委審批的項目紛紛上馬,電力行業出現了新一輪投資熱潮。目前全國各地的新開工規模預計已經達到了正式審批項目的3倍。據政府有關部門預計,2006年我國可能再次出現電力富裕的狀況。
電力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的行業,照理說電力投資的決策應十分慎重。一個常規火電項目從開工到全面投產需要2~3年的時間,在進行項目決策時應該對2~3年以后的電力供求有一個理性的預期。而當前的電力行業投資熱,一個疑問由此產生:電力行業到底是“缺電”,還是“缺理性”?
電力供需周期再探
長期來看,電力供求形勢的變化主要取決于裝機容量增長和用電量增長能否保持同步。回顧我國電力行業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中國電力行業基礎薄弱,始終處于鼓勵加快建設的狀況,而到了1997年、1998年,由于裝機容量增長連續幾年超過用電量增長,中國首次解決缺電問題,并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電力富裕。
鑒于1997年至1998年間的電力供求形勢,政府部門在制訂“十五電力規劃”時定下了保守的基調,“十五”期間,規劃年均裝機容量增長5%~6%。
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格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拉動了冶金、鋼鐵、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業的快速發展,導致電力需求的加速增長。2003年電力行業出現了歷史上最大的供求缺口,中國重新回到了缺電時代。
從1998年的電力富裕到2003年的電力緊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制定電力決策的,“向后看”比較多,“向前看”比較少。電力項目建設本身周期比較長,1998年的電力富裕,導致1999年、2000年的開工規模減少,進而導致2001年、2002年的投產裝機較少,一個壓縮供給的周期正好遇上了需求加速增長的周期,這是導致當前缺電的一個根本原閃。
然而,導致缺電的原因——決策的不理性,反過來也會再次導致電力富裕。實際上,中國從1995年的電力偏緊到1998年的電力富裕,電經歷了一次這樣的教訓。只不過,與目前的狀況相比,1995年的電力緊缺沒有那么嚴正,隨后幾年也沒有出現電力投資過熱的情況,1998年的電力富裕基本上最由需求增速下降所造成的。
而目前的現狀是,2003年的電力項目新開工規模已經出現大幅度擴張,2005年下半年、2006年的項目集中投產,將使裝機容量增長回升到10%以上的較高水平。根據當前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政府已經開始壓縮部分高耗能產業的過度投資,因此,預計電力需求的增速將在2005年、2006年逐漸回落。如果電力投資在2004年、2005年繼續大幅度增長,很可能出現一個與1998年~2003年反向的周期,即代給增速的上升與需求增速的下降同時出現。
缺電,但不能缺乏理性
因此,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待當前的缺電現象,不應該只看今年、明年的緊缺,而應該更加理性地看今后2~3年的電力供求,不能因為上次的決策失誤,再犯矯枉過正的錯誤。
雖然2004年的缺電局勢仍將十分嚴重,但“理性”不能缺失: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電力行業穩定的增長,而不是一腳剎車、一腳油門的來回波動;合理的電力規劃和項目決策,應該更多地“向前看”,研判未來供需趨勢,而不是僅著眼眼前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