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額將突破8000億美元。隨著貿易額的逐年增長,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也日益復雜,貿易摩擦加大,糾紛不斷。嚴峻的形勢需要中國加緊對國際貿易理論和自身發展戰略進行全新的研究,否則,中國今后的發展將受到很大的制約。目前,世界貿易理論上的最大缺陷是將貿易與投資相分離,沒有將資金與貨物等同對待,由此產生了許多錯覺和假相。
這些年美國人一直喋喋不休地抱怨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太多,一年1000多億美元,動不動就對中國的商品增力口關稅、反傾銷。但事實真是像外人所說那樣,中國人搶了美國人的飯碗,美國吃了大虧嗎?我看并非如此。
相反,正是中國給美國的跨國公司和資本家增加了財富,給美國社會增加了福利、創造了就業機會。為什么這么講?因為當今的世界是經濟全球化的世界,經濟全球化最大的特點是生產全球化、資本全球化,而不僅僅是貿易全球化。國與國之間的進與出的關系,已經根本不能僅僅靠貿易額來衡量,而是要靠投資資本(包括知識技術)和貨物兩項流動來綜合衡量。
譬如,為什么中國向美國出口多,進口少?這是因為美國向中國投資多,而中國向美國投資少。美國在中國投資,必然要將部分產品返銷美國,所以,導致中國向美國出口多。你把投資和生產都搬到了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成了你的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既占領了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又返回你國內市場,這種狀況怎能不導致發達國家出現貿易逆差?如果你嫌自己的貿易逆差太大,那就把你在海外的投資收回去,不能讓你把好事都占了,既在外國投資賺錢,又不讓外國的產品到你國家來銷售。
中國何時抱怨過外國在華的投資太多?相反,中國現在還一味招徠外國投資,對外資大開綠燈。中國這種做法的實質是什么?那就是不僅大量進口外國的資金,也在大量進口外國的產品。因為外國在華投資生產出的產品,主要在中國市場上銷售,外國在華投資的實質,是將在本國生產的產品搬到中國生產,并在中國市場銷售。這是一種變相的出口,只不過是將貨物出口形式變成資本和技術等出口形式。
我們可以算一算美國在華的直接投資有多少?估計至少在1500億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就是1.2萬億元,而中國在美國的直接投資可能連100億美元都沒有!美國1000多億美元的投資每年在華的產出是多少?至少在1萬億元以上!請問:美國這筆在華投資是不是一種變相的商品出口?只不過這種出口不是通過海上運輸方式,沒有空間距離,而是繞過海關直接就在中國銷售了。
要是算上美國在華的生產和銷售,中美之間的貿易是一種什么狀況?中國完全是進大于出,根本不存在什么貿易順差。這就是世界經濟全球化之后的真實國際貿易狀況——發展中國家根本不存在什么出口順差,相反,許多發展中國家完全是貿易逆差。
中國到目前為止已經吸納外國直接投資50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4萬多億元,這筆外國直接投資每年在中國的產出約占中國GDP的35%。這3、4萬億的產出其實質是外國企業對中國的出口——只不過是產地在中國,不在投資國本國。
但是,當前世界國際貿易的統計方法是只統計通過海關的貨物進出口量,不包括資本的流進流出,貨物貿易與資本貿易相脫離。如果一味衡量貨物貿易的多寡,中美之間中國方面就會有不少貿易順差,但如果將資本也計算進去,那么,中美之間的進出可能沒有多大差別。
總之,如果囿于這種“原產地”的統計方法,那么,中國就會理屈詞窮。中國今天要從新的角度去思考進出口貿易問題,要把外國投資在中國的產出和銷售也要考慮進去。這樣,才能真正準確地計算出中外之間的進出關系。貨物出口只是表面現象,真正的出口大國是具有巨大海外投資的大國,只要不是海外投資大國,就根本稱不上出口大國。這才是問題的實質。
當今的國際貿易理論必須深化,必須擴大國際貿易的概念,把一切流動的經濟要素都視為貿易額的范圍,進出口的研究視角必須從實物貿易擴大到資金貿易、知識貿易和技術貿易。直接投資導致的資金和知識技術進口要同貨物進口一樣被視為進口額。隨著形勢的發展,一些富國成了只擁有資本和知識的國家和只進行投資活動的國家,這些國家的貿易形式只能是:輸出資本和知識,進口貨物。在這里,資本和貨物實際上是等同的。如果將國際貿易只局限在統計貨物的進出上,那就會發現:資本輸出國存在著巨大的貿易逆差,資本引進國存在著巨大的貿易順差。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沒有將資金和貨物等同對待。因此,只有全面地看待國際間的要素流動,才能真正衡量進與出的關系,才能真正看出誰是逆差國,誰是順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