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術創新戰略關系著企業技術創新的成功概率,效益大小和實施途徑。本文分析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歷史原因以及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優劣勢,并提出了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3種戰略模式,討論了如何才能有效地實施所選擇的技術創新戰略。
關鍵詞:中小企業;知識經濟;技術創新
據國家經貿委最近提供的材料表明,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超過800 萬家, 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中小企業工業總產值及實現利潤分別占全國企業總數的60%和40%;中小企業提供了大約75 %的城鎮就業機會;在我國1500 億美元左右的出口總額中, 約60%來源于中小企業。
一、我國中小型企業自改革開放后獲得長足發展的原因
近些年來, 我國中小企業確實發展較快, 成績矚目。但這種快速發展是建立在特定背景之下的。
1.是由于長期的經濟發展相對于消費需求的相對滯后的影響。改革開放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 國內多數商品仍然是供不應求。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 國內市場基本上是賣方市場, 市場競爭還不是十分激烈。在這一時間,我國的中小企業,特別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中小型企業,充分利用了我國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在國內需求迅速發展的刺激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2. 是在改革開放的前期, 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全建立, 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仍然較多受到計劃經濟模式的影響, 而小企業則充分發揮了機制比較靈活, 對市場反映比較靈敏的優勢, 能夠迅速掌握市場上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填補了國有大中型企業不能或不能很好地滿足顧客消費需求的部分產品與服務市場,從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3. 是隨著我國的對外開放,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成為世界制造業的中心,大量跨國公司為了利用中國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以及由于中國的政策優惠,紛紛在中國設立工廠,這些跨國公司很多會在中國采購中小企業制造的零部件或半成品,同時中小企業也獲得了國際市場上的大量外包項目,這些都為中國中小企業的長足發展提供了條件上。
二、我國中小型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優劣勢
技術創新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小企業如果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并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就不可避免地要進行技術創新。
1. 中小型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劣勢。(1)缺乏研發資金。中小企業一般資金較少,經營風險較大,資信程度較差,很難從商業銀行得到貸款,同時中小企業也不擁有大企業所有的股票上市等融資手段,此外也很難象大型國有企業那樣從政府部門中獲得研發資金支持。由于資金匱乏,致使中小企業難以支持技術自主創新的研發及中試等環節的順利實現。(2)缺乏技術創新人才。技術開發與創新人才,組織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約中小企業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因素。中小型企業相比于大企業更難吸引到創新所需要的技術與管理人才,因為造成了中小企業自主技術創新能力開發能力較弱,創新管理模式陳舊,技術自主創新成功率較低。(3)技術創新技術源缺乏,對外部技術的依賴性較強。由于資金與技術實力的匱乏,大多數中小企業對外部技術的依賴性較強,難以形成自己的技術特色,從而加大了技術創新的難度。(4)市場競爭不規范。當前,我國市場體系還不完善,許多生產要素市場特別是技術市場未真正建立起來,價格體系的不合理導致產品價格不能真正反映產品的科技含量;不正當的競爭和假冒偽劣產品的橫行,將企業逼到了破產的邊緣。
2. 中小型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優勢。(1)管理程序簡捷而有效,機動靈活性強。大企業由于員工較多,業務繁多,機構龐大,所以有著較為復雜的管理部門與決策程度,這些都不利于對市場信息做出迅速的判斷與決策,不利于技術創新。而小企業由于管理人員較少,決策程序簡捷有效,所以有利于技術創新的決策與實施。(2)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具有危機感與強烈的創新意識。同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資金,技術,市場占有率等各方面都居于劣勢地位,中小企業如果不能適應市場需求,進行必要的技術創新,就很有可能在來自同類企業與大企業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甚至破產。所以中小企業相對于大企業更有進行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3)寬松的企業文化,形式多樣的激勵機制,員工團體精神強。(4)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為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知識經濟時代,市場變化更快,需求更趨個性化,細分化,這就要求企業的反應更加靈活,信息技術的采用,使企業獲得外部信息更加容易,這些都為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帶來了更多的發展。
三、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選擇與實施
對于中小型企業而言,有以下3種技術創新戰略。
1. 自主創新戰略。所謂自主創新是指企業以自身的研究開發為基礎, 攻破技術難關, 完成技術成果的商品化, 并以商業上的成功為標志。我國中小企業進行技術自主創新所面臨的挑戰要想根本解決還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從長遠的發展的觀點來看,一個國家經濟的真正強盛,一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真正擁有,最終是建立在技術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的。
自主創新一般是新市場的開拓者。在產品投放市場并為用戶所接受后, 企業往往可獲得大量的壟斷利潤。但是, 自主創新同時面臨著很高的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
選擇自主創新戰略的中小企業應當能夠為技術創新投入較高的研發資金,能夠承當技術創新過程中所帶來的資金,技術,市場等各方面的風險,同時還必須擁有較為豐富的技術創新資源,具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并以強大而領先的技術儲備為后盾。
中小企業實施自主創新戰略,首先要自費留敏銳地觀察市場需求的變化,或是通過發現潛在的市場機會,根據企業自身的技術條件與資源,確定技術自主創新的方向,并且要迅速制定切實可行的技術創新方案,以領先于對手開發出可以投放市場的新產品。在新產品投放市場后,中小企業還必須具有較強的市場開拓能力,這樣才能盡快使新產品得到市場的接受和認可,將技術優勢轉換為市場優勢,占據盡可能高的市場占有率,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在新產品投放市場后,領先創新的中小企業還應當采取有效的技術保護措施,如建立健全有效的技術保護措施,申報科技成果專利或是采取法律手段等,從而避免競爭對手利用不正當競爭手段對自主創新的新技術進行模仿,分享市場和利潤。從而保證采用自主創新戰略的中小企業可以在一段時期內保持技術優勢,獲取超額利潤。
隨著我國加入WTO , 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商品價格優勢將逐步消失。因此如何通過自主創新戰略獲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 應當是我國研發基礎較好的,具有較強資金實力的中小企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也是廣大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最佳戰略選擇。
2. 模仿創新戰略。模仿創新是指企業通過學習、模仿率先創新者的創新思路和創新行為, 汲取率先創新者的經驗和教訓, 引進或破譯率先創新的核心技術和技術秘密, 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從而生產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以獲取經濟利益的創新形式。嚴格地說, 模仿創新并不是百分之百地原樣仿造, 而應該是有所改善、有所發展。模仿創新戰略是提高中小企業技術進步水平的最小成本的戰略,可以使中小企業盡快掌握某些先進制造,設計與管理技術,從而大大加快企業技術進步的步伐。經驗表明, 模仿創新是縮小發展中國家與工業發達國家技術差距的行之有效的途徑。
采用模仿創新戰略的中小企業一般具有較少的創新資源可供利用,市場風險,資本風險,技術風險的承受能力較弱,企業自身的技術積累不足,不足以達到可以采用自主創新戰略的程度,但是由于模仿創新戰略通常也要以一定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成果作為支撐,所以其技術水平也較高。
中小企業實施模仿創新戰略,首先要能夠在眾多領先者的技術成果中,挑選出與企業自身技術,資金等各方面條件相匹配,并且具有商業前景的技術成果,通過分析創新者的產品市場的反饋情況,在模仿的同時,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進,形成自己的產品特色。同時,采用模仿創新戰略的中小企業還要把握住戰略實施的最佳時機,最好是選擇在新產品的成長期啟動模仿創新戰略,因為在新產品成長期的技術改進與創新空間較大,產品的市場前景較為明朗,可以大大降低技術創新的風險。中小企業在實施模仿創新戰略時,要注重技術上的積累,增強其技術創新能力,管理創新能力,只有在模仿中有所創新, 并在模仿創新中不斷增加自主創新的比重, 建立并完善自身的研究開發機構, 培育善于創新的人才, 才能最終過渡到自主創新上來。企業在資金,實力不斷壯大,成長到一定規模時,為了形成自己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就必然會采用自主創新戰略。
3. 合作創新戰略。合作創新是指以企業為主體, 推進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以及與其他企業之間開展產學研合作的一種創新戰略。通過合作創新,中小企業可以利用合作者的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分攤創新風險,縮短創新時間,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適應市場的快速發展。
在合作創新中最主要的合作形式有合作開發、全面合作及共建實體。合作開發是指產學研雙方乃至多方以具有法律效益的合作開發協議(或合同)形式, 集中合作各方的人力、財力、物力進行協作的定向研究開發, 適用于技術復雜程度較高的創新項目; 全面合作是指合作各方在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管理創新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建立全面、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共建實體是合作創新中最緊密、有效的模式, 它是指合作各方共同組建經濟聯合體或科技開發聯合體。
中小企業實施合作創新戰略,首先應當選擇在創新資源上最能體現互補性的合作者,從而達到資源的配置效率最大化。此外,在合作的過程中,為保證合作創新的順利開展,需要參與合作者能夠預測出可能的風險,并通過合作協議的法律形式來明確各方的權責、利益,建立必要的監督和保障機制,以保證合作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李京文.知識經濟概論.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2.嚴基河.現代企業研究開發與技術創新.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許繼琴.企業技術創新途徑研究.中國科技論壇,2002,(5).
作者簡介:清華大學軟件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