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當局在“臺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日本在臺海問題上也越玩越冒險。日本已成為阻礙我國解決臺灣問題的第二大外部因素。
2004年10月底,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對臺灣進行了為期五天的“訪問”。石原稱此行的目的是“促進臺灣與日本觀光交流”,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摻雜在其中的政治味道。石原不僅受到了臺方高規格的接待,還與一批臺灣政要舉行了會談,臺“行政院長”游錫堃和“交通部長”林陵三始終陪同。實際上,石原今年8月曾經說過的“‘自由民主’的臺灣和日本必須站在一條陣線上。”才是他內心真實的想法,同樣也是日本許多政客和臺灣當局領導人的共同心聲。
日本:新內閣成員一大半“對臺友好”
自1972年中日建交后,日本與臺灣雖然廢了約、斷了“交”,但實際上仍藕斷絲連。進入90年代中期以后,雙方的暗交開始浮出水面。1993年,自由黨黨首小澤一郎在其《日本改造計劃》一書中公開稱日本和臺灣是“命運共同體”,主張積極推進日臺“政府間的交流”。1994年10月,日本政府不顧中國政府的強烈抗議,批準臺“行政院副院長”徐立德出席廣島亞運會開幕式。1995年下半年,日政府以協商臺方出席APEC人選為借口,派出三名部長級干部訪臺。1998年1月,日本自民黨要人梶山靜六密訪臺灣,與李登輝晤談。1999年臺灣“9.21”地震的第二天,日本救援隊就登上了臺灣島,然而大陸救援隊卻被臺灣拒之門外。
近一年多來,日本繼續提升對臺關系。在日本有關機構向小泉首相和外相遞交的兩份咨詢報告中,均強調日臺關系的重要性。陳水扁“連任”后,日本右翼團體“日華關系議員懇談會”、“青嵐會”、“日華親善協會”等紛紛向日本政府建議加強日臺關系,包括簽訂“日臺自由貿易協定”、設立“日臺安全保障論壇”、積極推動臺灣加入各種國際組織等等。日臺政界的往來也有明顯的突破,日本政要、議員頻頻訪臺。2003年12月25日,前首相森喜朗以“給亡父的朋友掃墓”為由訪臺,但在抵臺當天就到臺灣“總統府”會見了陳水扁,在臺受到了“總理”規格的接待。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今年5月21日在陳水扁“連任”后,迫不急待地跑到臺灣出席陳水扁的“就職典禮”。石原慎太郎自1999年以來已四度造訪臺灣,與李登輝、陳水扁會談,并稱臺灣為“國家”。他在今年9月訪臺時表示,日本與臺灣雖無邦交,但雙方關系“非常重要”,希望能以東京為龍頭,加強日本與臺灣的合作。
此外,在日本外務省取消了不允許課長級以上日本官員訪臺的規定后,出現了日本議員訪臺熱。今年7月,日本自民黨眾議員米田建三到臺灣訪問,與陳水扁大談所謂“日臺團結對抗中國”。8月19日,來自日本民主黨、自由黨和無黨派的24名年輕國會議員赴臺訪問,并與臺方有關人員舉行了一場“東亞戰略研討會”,進行所謂“東亞地區和平與安全”議題的討論,同時還拜會了陳水扁、張俊雄等臺灣當局高層人士。8月23日,自民黨下屬的“日本·臺灣友好議員聯盟”的12名成員來到臺灣,與臺灣當局高層進行會晤。8月29日,以日本自民黨前干事長加藤 一為首的四名議員訪臺,并于次日發表了題為“21世紀的東亞穩定”的演講。9月,日本又派出了由100多名年輕議員組成的議員團到臺訪問,其規模和聲勢均超過以往。據臺方稱,小泉純一郎今年9月組建新內閣后,其成員一大半“對臺友好”。難怪日本的《產經新聞》都驚呼“國會議員出現訪臺熱”。種種跡象表明,日本正在為日臺關系重新定位,日臺關系已由“暗流涌動”發展到“明送秋波”。
“以政促軍”加強軍事交流
日臺政治關系節節升溫的同時,在軍事領域也出現了“以政促軍”的趨勢。其表現之一是,2002年美日臺三邊建立了定期“戰略對話”機制,在臺灣問題上互通情報。另外,東京財團為加深與臺灣的交流,設立了“軍人同行交流會”,美日臺三方已連續五年圍繞臺海問題召開研討會,主要議題就是亞太地區安全形勢及三邊安全合作模式,以及如何迎接中國崛起的挑戰等。在今年7月日美臺三方召開的題為“日美同盟與臺灣海峽”的研討會上,美方公開要求日本在臺海問題上作出積極的貢獻。而日本政要與臺高層人士晤談時,也多次談到臺海形勢問題。臺“行政院長”游錫堃10月3日在“臺獨”智庫“中華歐亞基金會”主辦的“2004臺日論壇”上稱,臺灣海峽是日本的生命線,臺海安危和日本安危唇齒相依,維護臺海和平符合臺日雙方的“國家利益”,為了應對朝鮮半島的核問題及中國軍事勢力的擴張,臺日美三方應該建立更緊密的“價值同盟”及安全對話管道,并希望日本在亞洲安全事務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表現之二是,日臺雙方軍界對軍事交流表示出極大的興趣。據稱,幾年前,臺灣曾派遣了一個包括三位現役將軍在內的軍事訪問團秘密訪問日本,與日本退役將軍進行戰略對話,除廣泛交換雙方對于東亞戰略態勢的看法外,還提出了包括雙方進行海上搜救演習等建議。2003年10月,日本舉行海上自衛隊大規模閱兵時,邀請“臺獨”分子參觀。2004年3月31日至4月14日,臺灣海軍實施“康平”水雷作戰演習,也首次邀請曾任掃雷艦長的日本海上自衛隊退役少將隨艦觀察,并采取與日本海上自衛隊相近的演習模式。呂秀蓮也已在石原慎太郎面前表示,希望日本能效法美國建立“與臺灣關系法”。
日本:“臺灣是日本的生命線”臺灣:“挾日以自重”
日臺關系節節升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日本方面看,首先,日企圖利用臺灣問題牽制和遏制我國的發展與壯大。我國的經濟崛起給長期陷于經濟低迷的日本形成了巨大壓力,日本不希望看到一個統一而強大的近鄰出現。其次,日本國內和平主義退潮,新保守勢力不斷抬頭。他們主張政治上自立,軍事上增強實力,外交上要更加強硬,并進一步強化日美同盟。第三,“臺灣情結”作崇。戰后出生的“新生代”政治家多數對華持強硬態度,而對臺灣有“親近感”。據稱,在日本國內,支持“臺獨”者與反對“臺獨”者的實力大致相當,在學界與國會均約占三分之一,新一代“親臺幫”已基本形成。第四,把維持兩岸分裂現狀作為日本最大的安全利益。日本高層人士及一些學者和媒體大肆鼓噪“臺灣是日本的生命線”,“臺灣海峽關系到日本的生死存亡”,視臺灣為日本的戰略前沿和屏障。在日本看來,一旦臺海發生沖突,勢必影響到日本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從而損害日本的安全利益,而一旦臺灣回歸大陸,日本將失去戰略屏障,因而一個繼續分裂的兩岸格局最合乎日本的心愿。總之,日本在臺灣問題上的戰略目標是,維持兩岸不獨不統的現狀,或實現臺灣和平獨立,達成兩岸和平分裂。同時在法制和軍事上為臺海沖突做準備,一旦臺海有事,日本絕不會袖手旁觀。
從臺灣方面來看,陳水扁上臺后加大了對日政界工作的力度,而且往往是銀彈美色雙管齊下,拉攏并培養了一大批日本的“親臺派”,并設法在軍事上將臺灣納入美日同盟體系。臺灣當局最希望看到美日臺政治軍事同盟的出現,將美日同時拉進臺灣的戰略設想之中,為臺灣獨立進程保駕護航,其最終目的就是“挾日以自重”。
臺灣當局在“臺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日本在臺海問題上也越玩越冒險。日本已成為阻礙我國解決臺灣問題的第二大外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