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來,布什第一屆內閣還有兩個多月才結束,但麾下大將鮑威爾國務卿已經辭職,原國家安全顧問賴斯被提名接任,一時間人們議論紛紛。在美國,政界人物選擇適當的時機以辭職的形式體面地主動離任,大都是為了使自己和上司都避免尷尬。辭職的實際原因往往是班底內部的配合出現了問題。
內閣中幾位強硬派大將———切尼、拉姆斯菲爾德等的掣肘,使自己的外交政策主張處處碰壁,應當是鮑威爾辭職的主要原因。鮑威爾一向被認為是個溫和派,在國際事務中注重談判,重視與盟國合作,外交風格相對而言更具多邊主義色彩。雖然他在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例如推動布什政府對華采取接觸而非對抗政策,把伊拉克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但在大多數問題上,布什卻站在拉姆斯菲爾德等人一邊,鮑威爾無可奈何,不得不一再放棄自己的主張,服從和執行強硬派的路線。
例如,他對發動伊拉克戰爭持保留態度,但當布什政府決定推翻薩達姆后,他只能不折不扣地執行,并利用他的國際聲望在聯合國等國際場合為美國開戰尋找理由,言之鑿鑿地稱伊拉克掌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可以說,如果沒有鮑威爾,布什第一任期外交政策的單邊主義傾向會更加嚴重。
長期從事這種違心的工作,不斷被“邊緣化”,令鮑威爾身心疲憊,于是萌生退意。
鮑威爾與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等人之間的不和,反映出美國外交決策體制中的時代特色。從制度上說,國務卿的職責是協助總統規劃、制定和實施外交政策。和平時期,國務院影響大,國防部地位下降;而戰爭和國家安全面臨威脅時,國防部權力大,國務院要服從國家安全需要,與之相配合。所以在9.11后美國面臨恐怖威脅時,國防部在外交事務上的發言權顯著增強,是自然的。在“形勢比人強”的局面中,鮑威爾空有一身本事,也顯得英雄無用武之地。
鮑威爾的辭職預示著布什的反恐和伊拉克政策有更趨強硬的可能。對布什來說,大選前鮑威爾所代表的溫和派和拉姆斯菲爾德所代表的強硬派兩種不同聲音的存在,起到了“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效果,鮑威爾的溫和形象有利于布什安撫和爭取國內對伊拉克戰爭持不同意見的公眾,有利于爭取國際社會的理解。而大選結果表明,多數美國選民認可布什以反恐為中心的外交路線,支持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的外交政策,布什因此便擁有了全力以赴地繼續推行這種政策的合法性。
在美國外交決策機制中,雖然國家安全顧問的任務是與國務卿相互配合,協助總統統籌對外政策的實施,但由于國家安全顧問是總統的私人顧問,所以更理解總統的意圖,也對總統更忠誠。因此賴斯轉任國務卿后,由于她對布什的忠誠和布什對她的信任,國務院能夠更清晰、準確地闡述和推行布什外交意圖,突出布什個人對美國外交的直接領導。
賴斯本人深受布什信任,她擔任國務卿后,國務院在布什心目中的地位將顯著提升,國務院在外交決策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將會得到大大加強。賴斯原來的副手哈德利接替其原來的職務,將能夠更好地配合賴斯的工作。這樣就在實際上形成了國家安全顧問協助國務卿規劃外交決策的局面。但國務卿畢竟掌控著國家的外交政策規劃,對外代表國家。因此隨著賴斯對國務院工作的熟悉,她會重新認識國務院的作用,從而加強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的力度。所以,雖然賴斯與鮑威爾相比要強硬一些,但鮑威爾的去職和賴斯的即將接任,并不一定就意味著美國外交會更加強硬。雖然外交班子內少了溫和派的平衡,但強硬派的影響也受到削弱,布什對切尼和拉氏的倚重相對下降,美國外交政策的聲音更為一致,布什的意圖能夠得到更多的執行和貫徹,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的主張有可能重新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