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邊態勢”是本刊特色板塊。那么,中國的周邊有多大?對我國的影響有多少?
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以安全、經貿、能源、文化為紐帶,“遠親”也是近鄰;
不能回避美國因素在我國周邊的作用;
中國的和平發展遇到一個良好的戰略機遇期。
最近一段時期,在一些媒體和學術活動中,對于中國周邊地區的關注在增多,而且不時出現對“大周邊”的討論。它的含義是:對于中國的周邊的概念,應有新的認識。
就像是在印證媒體上的說法,中國最高領導人近期的外交活動,涉及周邊地區的占據了絕大多數。11月25日中午國家主席胡錦濤剛剛結束拉美之行回到北京,三天后的11月28日上午,溫家寶總理又踏上東南亞之旅。
胡錦濤這次出訪雖然路途遙遠,但主要內容除訪問拉美四國外,即是出席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APEC是亞太地區重要的經濟合作論壇,而中國是這一地區舉足輕重的大國。溫家寶則是出席在老撾首都萬象舉行的第八次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10+3)會議、中國與東盟領導人(10+1)會議及第六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并對老撾進行正式訪問。一年一度的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和東盟10+3會議等,是每年中國領導人外事活動的重點。
中國近期重大外交外事活動中與周邊相關的內容也顯得十分突出。這表明了中國外交對周邊地區的重視,也表明中共十六大做出的外交部署正在得到實施。
2002年召開的十六大在深刻分析國際形勢的基礎上對我國外交工作進行了部署。后來,人們把十六大確定的中國總體外交布局概括為“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今年9月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楊文昌在香港中華總商會上發表的演講,就是這樣表述的。也就是說,周邊地區在我國外交布局中占據“首要”地位。十六大提出了周邊外交“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溫家寶總理在參加2003年東盟系列會議時進一步提出了“安鄰、睦鄰、富鄰”的政策。
2004年8月,胡錦濤在我國第十次駐外使節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維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爭取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環境和客觀友善的輿論環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基本目標。這就是對平常所說的“外交的任務是為國內建設爭取有利的外部環境”的具體表述。而在“爭取四個環境”中,就包括“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

大周邊概念浮出水面
提到周邊,人們想到的往往是傳統的周邊概念,甚至把周邊與鄰國的概念相混淆。實際上,周邊的概念遠遠大于鄰國,而且周邊的概念本身也隨著中國的發展而在發生變化,“大周邊”的提法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安全與戰略研究所的陳向陽博士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認為:以前人們談到周邊,都是局限在與我們接壤的鄰國以及臨近的范疇。現在人們提出大周邊概念,是因為形勢變化了,國家在發展、在成長,國家利益也在伸展。這是一種客觀的自然的趨勢。當然,也有我國外交工作者的成績在里頭。
按通常的看法,中國的周邊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與中國在領土或水域上直接接壤的鄰國,二是這些鄰國所在的東北亞、東南亞、南亞與中亞這四個區域,三就是“大周邊”,即從上述四個區域向外延伸,向西可延伸至里海與波斯灣一線,即與中亞和南亞地域相連的中東地區,向東延伸至與東南亞海域相連的南太平洋地區。由此,陳向陽認為,中國周邊外交也相應地包括由近到遠、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可稱“接壤型”周邊外交,即小周邊;第二個層次針對上述四個區域,可稱“定向與區域型”周邊外交;最高層則是所謂大周邊外交,可稱之為“全球戰略型”周邊外交,即中國從地區大國走向世界大國的進程中的周邊外交。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陸忠偉和該院美國研究所所長傅夢孜從不同角度解釋了為什么提出“大周邊”概念。陸忠偉認為,中國傳統的戰略和外交文化中有兩個重要思想,一是“遠交近和”,二是“遠親近鄰”。“遠交”的對象也是周邊交往的范圍。在傳統上,我們一直按照陸權國家的思維,以是否在陸地上接壤來劃定鄰國。但我國也是海洋國家。按海洋國家的理論,只要是海洋航線通到的地方就是鄰國。從這個角度看,“遠交”的對象也是鄰國。其次,與我們發生密切的安全、經貿、能源、文化等關系的國家,也應該被看做是鄰國。比如說中東一些國家雖然不與我們直接接壤,但與我們的能源、資源合作關系都很密切。人們常說“遠親不如近鄰”,但在外交上,遠親和近鄰各有作用。說到“遠親”,范圍可以很大,中國外交布局中,“大國”可以屬于遠親,“周邊”是近鄰;發展中國家盡管大多不接壤,但也屬于遠親的范圍。
“大周邊”概念———陸忠偉甚至獨創了一個新詞,即“鄰距離”概念———主要就是基于中國傳統的“遠交近和”及“遠親近鄰”的戰略與外交文化,從戰略高度與長遠角度,超越傳統地理范圍局限,把“遠親”與“近鄰”一并作為“鄰”加以考慮,將視野擴展到雖不與我直接接壤,但有安全、經貿、能源、文化等紐帶密切連接的地區。對我國來講,“大周邊”是發展戰略的依托、睦鄰合作的平臺、增信釋疑的對象,但同時也是經濟、金融等各類風險發散的重要途徑。

傅夢孜認為,大周邊的概念超越了一般的周邊鄰國的范疇。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經濟發展的脈動必然逐步反應出來,逐步強化對地區和世界的影響;同時,中國經濟發展也加強了自身對外部的依賴。如對能源的依賴就越來越重,從中國自身經濟的發展來看,需要有更大的視野來對待更大的周邊。例如在波斯灣,每天都有一艘10萬噸級以上的油輪從當地出發開往中國,來自中東的原油已經占了中國進口原油的56%。所以,中東成為中國周邊的一種自然與必然的延伸。再比如說東南亞的新加坡,雖然距離中國較遠,但它是東盟的一員,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及在經濟上的緊密聯系自然也就延伸到中國與新加坡的關系上。而且,中新兩國也有傳統的關系。南太平洋也是中國周邊范圍的自然延伸。澳大利亞的資源是中國經濟建設所需要的,而那些太平洋島國雖小,但這里在對臺斗爭中處于“前沿”,仍很重要。

周邊環境最好的時期之一
周邊環境對我國的意義太重要了。隨著我國的發展,我國的利益也在擴展。而中國利益向境外延伸首先就是在周邊地區。陳向陽認為,周邊地區為中國國家利益的主要所在,為中國實力與對外影響的力量所在,其狀況不僅直接關系中國國內的發展與穩定,而且也是中國對外發揮作用、施加影響的主要地區。周邊還是中國崛起、走向世界大國的不可逾越的地區與必經之地,即中國崛起從周邊出發,逐步走向全球中心,從國際關系的淺水區游向深水區。
提到周邊,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軍事安全問題。能否與周邊地區國家保持睦鄰友好關系,直接關系我國邊境是否安全。建國后我國不得不在周邊地區進行了一場抗美援朝戰爭,三次邊界爭端還引起了三次戰事(中印、中蘇、中越邊界自衛還擊戰)。周邊地區還是外敵入侵我國的跳板。近現代史上我國面臨的外敵入侵,要么是由周邊國家(沙俄、日本)進行的,要么是西方列強在侵占我國周邊國家后以此為跳板進行的。新中國成立后,先是美國通過與我國周邊國家簽定軍事條約形成對我國的戰略包圍,后是蘇聯在我國邊界線上陳兵百萬,這些都使我國面臨嚴重威脅和壓力。周邊地區是否安寧,也對我國安全有著直接影響。戰后世界發生的重大局部戰爭,多次就在我國周邊地區(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幾次印巴戰爭、越南侵略柬埔寨戰爭、蘇聯侵略阿富汗戰爭、美國在阿富汗進行的反恐戰爭)。周邊國家如果發生內亂,也有可能對我造成影響。
人們公認,目前是建國以來我國周邊環境最好的時期之一。尤其是冷戰結束以來,我國的睦鄰外交成效卓著,全方位改善了我國與所有鄰國的關系。傅夢孜指出,中國與周邊形成了一種日益緊密的關系,我們需要思考有一個什么樣的周邊戰略。目前提出的“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安鄰、睦鄰、富鄰”等,得到了很多國家理解。我們還需要從戰略層面上找到在共同利益的地方加強合作、在有分歧的地方建立解決矛盾的有效機制,達到與周邊國家的共同安全、共同繁榮、共同富裕。

傅夢孜從我國與周邊國家經濟聯系不斷加強這一角度分析了周邊環境對我國有利的一面。他認為,中國目前雖然還不能取代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但中國處于升勢,且影響已經超出了它經濟規模的大小。曾幾何時,一些國家拋出并附和所謂的“中國威脅論”。現在看,形勢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即便日本首相小泉這樣對中國持強硬態度的人也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對日本是機遇,不是威脅。東南亞國家也修正了自己關于中國崛起就會擠占它們的商品市場、擠占它們的投資的看法,與中國展開了積極的經濟合作。韓國是順應并利用中國崛起這個機會最好的國家。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日本成為韓國最大的市場,雙邊的投資貿易也增長迅速。在東南亞,中國與東盟建立了“10+1”和自由貿易區,成為東盟重要的伙伴,今年的雙方貿易可能超過1000億美元。到2010年,中國與東盟將要實現零關稅。兩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已經越來越密切,形成了相互依賴的態勢。在南亞,與印度的關系也有所改善。對于中國崛起來說,目前的周邊狀況還是比較有利的。因為各國已經能用一種比較現實與積極的態度看待中國的崛起,而不是一味的擔心、厭惡和排斥。雖然這是基于它們的自身利益,但對中國也有好處。
除安全問題外,周邊地區在我國經濟建設所需要的能源資源的供應和運輸方面、在作為我國重要的投資貿易市場方面,也都有重要意義。陳向陽把中國大周邊外交的目標理解為以下四項:第一,為中國國內集中精力謀發展而創造、營造、塑造安定的周邊環境;第二,為中國的統一大業與反臺獨斗爭服務,因為大周邊是為中國開展反臺獨國際斗爭的主戰場;第三,大周邊將作為中國崛起為世界一極力量的主要支撐點與戰略依托帶;第四,大周邊可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可觀的資源保障與能源供應。

周邊的潛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所長張蘊嶺從周邊地區發生的一些重大變化中看到了這里蘊涵的潛力。他認為,這些變化最突出的有三點:
一是大國關系出現了相互聯系、尋求合作、尋求穩定、斗中有和、和中有斗的局面。
二是經濟的發展令世界矚目。盡管1997年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但大多數國家很快走出了危機的陰影,恢復了元氣,而且危機也只是局部的,并沒有襲擊到該地區的所有國家。
三是在這一地區出現了一些經濟快速增長的國家,帶動了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代表是中國和印度。特別是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個地區的經濟增長結構和經濟增長關系,它的影響將是長遠的。
他說,有人認為,未來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向以中國為中心的這個地區轉移。歐洲盡管實現了大的聯合,但是經濟增長一直比較緩慢;美國的經濟總量雖然仍居世界第一,但它出現了一些新的不穩定的因素,如籠罩美國的恐怖主義等。而以中印經濟增長為代表的這一地區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增長的新動力和新機會,也在重構新的經濟關系。
張蘊嶺說,在這一地區,區域合作也取得了新的進展,其中較引人注目的是亞太經合組織(APEC)。最近幾年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區域合作方式,即以簽訂雙邊或者次區域的經貿協定或結成經濟緊密貿易伙伴關系來進行合作。它以經濟合作為基礎,通過談判的方式開拓地區市場、促進經濟增長;實行開放式的合作架構,不具排它性,支持各成員國發展區外的廣泛聯系,同時區域合作安排與國際規則接軌,使區域化與全球化并行發展和相互促進。最引人關注的就是東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和程度的加深。而在整個東亞地區,則成立了以10+3為框架的對話合作機制,逐步出現了向更高層次區域組織合作方向發展的新架構。比如現在正考慮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它是東亞合作的核心內容。現在人們又開始談論東亞共同體的建設。從長期看,東亞共同體的建設是實現東亞合作的重要載體。
在這一地區,我們與不同的國家進行合作采取的方式也是有所區別的。張蘊嶺指出了我國與不同國家合作的不同方式:
在中亞地區,以安全合作、穩定局勢為起點,成立“上海合作組織”,現在又在進一步推動該組織向經濟合作的方向發展,建立中國—中亞能源合作機制。
在東北亞地區,突出“功能性合作”,在10+3的框架下,中日韓三國領導人開始正式的對話,這一合作已經取得了一些實質性的進展。
在東南亞的合作是從加強經濟合作開始。
在我們利益的延伸帶———西亞北非地區,我們可以從功能性的項目合作開始,而與美國的合作是加強雙邊關系和區域合作并行。從延伸的大周邊角度來看,今年還有一些很有意義的舉動,中國已和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磋商,同意建立自由貿易區;最近胡錦濤主席在訪問智利的時候雙方也同意建立自由貿易區。此外,我們也在同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等探討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所以對中國來說,區域合作正成為我們加強與周邊國家經濟聯系、開拓經濟關系、推進雙邊或次區域綜合關系發展的一個很強的基礎。

美國因素和其他隱憂
盡管目前我國周邊地區總體形勢不錯,但專家們也都指出了周邊環境中一些問題和隱憂。“臺獨”問題(臺灣問題是我國內政,但由于牽涉多方外部因素,也可看做一種周邊問題)、朝核問題、中亞“三種勢力”,使我國國家安全面臨挑戰;中東地區還是國際恐怖主義勢力的大本營和活動基地;有關國家對我國南海海域和資源的爭奪、能源供應和運輸通道的安全問題、南太平洋島國作為涉臺斗爭前線的現實狀況,都是我們不得不關注的。而且談到周邊,就不能回避美國因素。周邊很多問題的背后都有美國的影子。美國力量在我國周邊地區的存在,使我們不得不把它看做一個特殊的“鄰國”。
陸忠偉認為,戰后半個多世紀中,在整個亞太地區,無論是從小周邊還是從大周邊的角度看,美國的影響力都占據優勢,由之主導安全、經濟秩序。9.11事件三年多來,美國駐軍中亞、插足南亞、重返東南亞,軍事重心向歐亞大陸的中、東部轉移,并推動美日韓、美日印等戰略呼應關系。中國與“大周邊”的關系,某種程度上也是“中美鄰”三角關系,美國因素在周邊安全中影響頗大,中美關系遠近,對周邊力量組合有微妙的催化作用。換言之,“鄰”是中美兩國共同的戰略舞臺,中美關系的重要性,首先在于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陸忠偉認為,無論是中美日關系、中美俄關系、中美印關系,還是中、美和東南亞的關系等,都有一種彼此斟酌鄰國的感覺。小國常以警惕的眼光看待大國。一些亞洲朋友說,中國與美國像兩頭大象,而我們就像草坪。大象打架,受損的是草坪;大象親昵,受損的還是草坪。鄰國中的大國,如俄羅斯、印度、日本,也都不可能拋開美國與另外一個大國發展關系。俄羅斯有聯中的一面,在戰略上也有靠近美國的一方面。日本要聯美,但也有入亞的一方面。東盟國家有聯美的方面,也有聯中的方面。即使中國,也是要在聯美的同時發展與日、俄的關系。而美國也對中國在該地區擴大影響持有戒心。但目前中國在整個亞太地區的外交不會跟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碰撞。

陸忠偉進而分析了周邊形勢與全球整體態勢的關系。他說,“大周邊”地帶各種力量分化組合受國際戰略格局變動的影響。幾年來,國際經濟重心、地緣政治中心、國際矛盾的焦點逐漸轉向亞太,加劇了“大周邊”地帶各股力量的離散聚合,形成了深刻、復雜的態勢。9.11三年多來,“大周邊”地帶各股力量一直處于不斷變化組合、重新洗牌的“流動”狀態之中;互動、組合、重疊;再互動、再組合、再重疊。這種不斷洗牌是由美國全球兵力大調整、大國關系變化,以及區域內國家的地區認同意識增強等多種因素促成的。
張蘊嶺認為,我們處理周邊問題時至少有三個方面的難點。
第一是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現在變得凸顯了,如海洋領土和海洋資源方面的爭奪。由于能源短缺、資源需求增大,中韓、中日、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等都出現了能源上的問題。
第二是在新的形勢下一些戰略熱點問題在短時間內很難解決。其中與我們直接關系最大的就是朝核問題,雖然中國啟動了六方會談談判機制,但由于當事方是美朝,問題的最終解決還要取決于美朝,尤其是美國的政策和態度。這雖然不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但如果處理不好,我們國家的利益也會受到損害。非常麻煩的是,這些問題雖然跟我們直接有關,離我們很近,我們有處理的主動性和影響力,但是卻沒有左右的能力。還有就是臺海局勢,民進黨在臺灣地區執政以后推行“急獨”,而美國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臺獨”氣氛。對我們來說,防“臺獨”、阻“臺獨”成為我們與美國的一個矛盾的焦點。
第三,盡管在周邊出現了區域合作,周邊環境得到改善,中國和周邊國家的關系得到了提升,但同時以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中國實力增強為背景,各國對中國的看法也在發生著變化,一方面是出于競爭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歷史遺留問題和現實的一些利益的沖撞,一些國家對中國戰略產生了懷疑,這也是我們應該看到的問題。如何釋疑,如何增信,這是我們應該努力去做的工作,使周邊國家加深對中國發展的理解,增加戰略共識,減少對中國的戰略懷疑。

傅夢孜認為,中國與周邊形成了一種日益緊密的關系,我們需要思考有一個什么樣的周邊戰略。目前我們提出“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安鄰、睦鄰、富鄰”等,得到了很多國家理解。我們還需要從戰略層面上建立在有共同利益的地方加強合作、在有分歧的地方解決矛盾的有效機制,達到與周邊國家的共同安全、共同繁榮、共同富裕。這與有的學者提出的與周邊國家建成“利益共同體”,以確保周邊安全的思路是一致的。
陳向陽則提出,中國實施大周邊外交,所使用的方法應包括以下幾種,即經濟手段與經濟外交,利用中國的龐大國內市場與日漸擴大的對外投資;政治手段與政治對話、合作、溝通;軍事手段,軍事防務外交、增加對外透明度,軍事實力為后盾;文化手段與文化外交,善于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吸引力,求同存異,對外重視運用軟實力;外交手段,制定并實施中國的大周邊外交戰略。總之,中國的大周邊外交應將傳統的周邊外交與大國外交密切結合起來,同時運用多邊外交,以保障中國和平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閱讀背景近期中國周邊外交記事
●2004年11月28日~30日,溫家寶出席在萬象舉行的第八次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10+3)會議、中國與東盟領導人(10+1)會議及第六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并對老撾進行正式訪問。
●11月11日~23日,胡錦濤訪問拉美四國并出席在智利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第1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11月3日~6日,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南寧舉行,這是中國政府為全面深化中國與東盟國家“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推動雙方自由貿易區談判和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而采取的一項具體行動。
●10月6日~9日,溫家寶訪問越南并出席第五屆亞歐首腦會議。
●9月21日~25日,溫家寶訪問吉爾吉斯斯坦并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三次會議,訪問俄羅斯并出席中俄總理第九次定期會晤。
● 8月30日~9月10日,吳邦國對菲律賓、韓國和日本進行訪問,并出席在馬尼拉舉行的亞洲議會和平協會第四屆年會。
●6月22日,第三次亞洲合作對話(ACD)外長會議在中國青島舉行。溫家寶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了題為“共同推進新世紀的亞洲合作”的講話。
●6月21日,中國與東盟10國外長在中國青島舉行非正式會議。2003年10月,溫家寶總理與東盟領導人在印尼巴厘島共同發表了《中國-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中國并正式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此次會議是雙方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后第一次外長會議。
●6月8日~18日,胡錦濤訪問東歐三國、烏茲別克斯坦并出席在塔什干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第四次元首會晤。
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與所有的鄰國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創造良好的周邊環境,一直是我國對外政策的重要目標之一。尤其是冷戰結束以來,我國的睦鄰外交成效卓著,全方位改善了我國與所有鄰國的關系。
在我國的北部,與蒙古的關系在冷戰結束后得到迅速改善,兩國領導人多次互訪,合作領域日益擴大;尤其是與俄羅斯建立了“戰略協作伙伴關系”,2001年7月又簽署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雙方并先后形成了多層次的會晤、會談和合作機制。前不久俄總統普京訪華時簽署了《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議》,標志著兩國4300多公里的邊界線走向最終全部確定,必將推動兩國在各個領域的互利合作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在我國的西北,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邊界也已經全部劃定,與此同時,我們與俄羅斯和中亞各國共同推動建立“上海合作組織”,并逐步使它的功能從以打擊“三股勢力”為主的安全合作向經濟合作等其他領域擴展。雖然隨著9.11事件后美國的軍事力量進入中亞,該地區局勢趨向復雜化,但由于阿富汗戰爭對該地區的恐怖主義勢力的打擊,阿富汗局勢趨向穩定,也將有利于西北邊境地區的安寧。
在我國的西南,與尼泊爾、不丹的傳統友好關系續有發展;與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近鄰國家的關系也有新的進展;與我們的“老朋友”巴基斯坦繼續保持和發展“全天候”睦鄰友好關系,近年來為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又拓展了新的合作領域;與印度在2003年6月簽署了《中印關系原則和全面合作宣言》,標志著兩國關系進入全面發展新階段,中印關系目前處于歷史上最好時期。盡管中印關系中的邊界領土問題尚未解決,但中印雙方邊界問題特別代表從2003年下半年以來已進行了四輪會晤,取得了積極成果。
在我國的東南,與越南恢復和發展了傳統友好關系,并通過和平談判解決了陸地邊界問題。至此,我國東南部5200多公里的陸地國界已全部劃定。2000年12月25日,又與越南簽署了《關于兩國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劃定了我國第一條海上邊界;與緬甸、老撾在保持傳統友好關系的基礎上不斷擴展新的合作領域;與東盟的關系,從1994年到2003年由磋商伙伴到全面對話伙伴,再到睦鄰互信伙伴關系,再到戰略伙伴關系不斷躍升,中國從而成為東盟第一個戰略伙伴。2002年簽署的《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啟動了我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進程,去年我國又率先作為非東南亞大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增進了雙方的相互信任,加強了雙方關系的政治法律基礎。我國與東盟一些國家存在南海島嶼主權歸屬和海洋權益爭議,還有某些地區外的國家在試圖利用南海爭端謀取私利,顯然難以在短期內得到解決,但保持這一地區和平穩定的局面是南海周邊國家的共識,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已充分表明這一點。
在我國的東北,與朝鮮的傳統友誼繼續鞏固和發展,與韓國的睦鄰關系、尤其在經濟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發展到了新的高度。我國與朝、韓兩國就朝鮮半島問題、尤其是“朝核問題”進行頻繁磋商、多方協調,努力爭取通過推動談判、以和平方式早日得到解決,以保持和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與日本這個“一衣帶水”的鄰邦,從上個世紀70年代恢復邦交以來,兩國關系有了長足的發展,已經是互為最主要的經濟貿易對象國,在即將進入新世紀之際,兩國一致同意建立致力于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伙伴關系。雖然近年來兩國關系由于日本領導人堅持參拜靖國神社等原因造成了“政冷經熱”的局面,但雙方都有改變這種不正常現象的意愿。
總體而言,盡管由于歷史的和現實的、雙邊的和雙方之外的多種原因而仍然存在某些消極因素,但目前我國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正處在是建國以來最好的時期之一。
王持明
周邊國家的能源和資源
北鄰俄羅斯。據統計,2001年俄羅斯石油產量約為3.4億噸,出口2億噸,其石油產量近年來均以兩位數速度增長,完全能滿足我國市場的進口需求量。中俄兩國在能源問題上的互補性,加之地域上的距離近,陸路運輸比海上運輸更安全,還有兩國之間良好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等特點,決定了中俄兩國之間在能源問題上有著密切合作的巨大潛力。盡管前些時候兩國的能源合作因包括“日本攪局”在內的諸因素的干擾而遭到一些挫折,但俄羅斯仍然明確表示將保證向中國提供規定數量的石油。
西鄰哈薩克斯坦。陸上石油可采量為28.8億噸,里海地區36億噸。在整個中亞里海地區最終可供開采的石油儲量為2000億桶(約等于273億噸),僅次于中東;天然氣儲量達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是當今世界最后一片尚未開發的油氣寶藏。哈薩克斯坦也是我國在石油能源領域實施“走出去”戰略最早的合作國家。哈還有意開辟一條東向路線,把輸油管道鋪設到我國乃至通過我國直達太平洋岸邊。連接我新疆的中哈輸油管道第一期工程已經于今年9月28日開工鋪設,明年完工后將具備每年1000萬噸的輸油能力。第二期工程計劃于2011年完成,屆時哈向我國的輸油能力將達到每年2000萬噸。因其遠景潛能可以提高到5000萬噸年輸油量的水平,哈還表示歡迎其它國家通過這條管道向中國輸出石油,而俄羅斯已經表示了濃厚興趣。
我國西南的緬甸,其沿海發現并已開采的兩塊天然氣田的儲藏量都在9萬億立方英尺以上。最近有消息說,“中國石化”的下屬子公司與緬甸能源部所屬緬甸石油天然氣公司已經簽約,將共同勘探、生產緬甸陸地和近海的石油與天然氣;“中國石油”也正在與歐美公司進行運作交易,將其在緬近海開采的天然氣通過緬甸轉運到我國西南地區。此外,我國有關專家和云南省政府還設想,利用緬甸能建停泊20萬噸級油輪碼頭的實兌港,將從中東來的石油在這里上岸通過輸油管線直達云南,這條路徑比通過馬六甲海峽,至少能減少1200公里的路程,而且要相對安全得多。泰國也在向我國積極游說,利用其南部的克拉地峽或開鑿運河、或修建管道,開辟一條繞過馬六甲海峽的石油通道。
東南方的印尼、馬來西亞、文萊、菲律賓、越南及澳大利亞、文萊。我國與印尼等國已經有著良好的油氣開發合作記錄。今年秋天菲律賓總統阿羅約訪華時,也與我國簽訂了合作研究南沙群島及其周圍海域的石油儲量的合約。這也表明,使我們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政策主張通過睦鄰外交付諸實施是可能的。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三大貿易伙伴和第二大商品出口市場。2002年兩國之間的貿易總額達到230億澳元,2003年達250多億澳元。2003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主持,兩國簽署了四項貿易和經濟協定,其中包括兩項天然氣協議。這兩項協議使澳大利亞成為中國的重要能源供應國。澳大利亞資源公司還向中國出口鐵礦石、煤炭、煤炭、鋁等。
2004:美軍太平洋上大點兵
從年初到年終,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演習一個接一個登場。在東北亞,3月22~27日,美韓同時進行了“阿爾索伊”和“禿鷲”兩場聯合軍事演習。8月,美韓又舉行了2004“乙支焦點透鏡”計算機模擬軍事演習。
美日兩國海軍則于11月悄然舉行了代號“ANNUALEX-13G”的絕密聯合軍演。參加軍演的有約11300名日本海上自衛隊官兵和4400名美國海軍官兵。這是美國和日本之間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海空軍聯合軍演。演習模擬“日周邊發生戰爭”,并以C國為假想敵。
在東南亞,美軍的演習更加頻繁。2月23日-3月7日,美國和菲律賓舉行了“肩并肩2004”聯合軍事演習。這一演習是美菲之間最重要的雙邊軍事演習。特別是9.11事件后,美國更加重視這一演習。2002年美國曾借幫助菲律賓政府鏟除“阿布沙耶夫”武裝之名,將演習延長了半年之久。今年美國共派出了約2500名士兵參加演習。
5月,美國又與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和蒙古舉行了“金色眼鏡蛇2004”聯合軍事演習。“金色眼鏡蛇”本是美國和泰國舉行的雙邊聯合軍事演習,2000年新加坡正式加入后成為一個多邊演習,此次演習又吸收蒙古和菲律賓加入,使演習的多邊性更加突出。
緊接著,6月到7月,美國先后和新加坡、文萊、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舉行了“海上合作戒備與訓練”演習,即“克拉特”演習。此次美“克拉特”特遣大隊是十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美海軍還首次派出兩艘“阿萊·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參加演習。
此外,今年美軍海軍舉行的“夏季脈動04”軍事演習也頗為引人注目。在這次演習中,美海軍7個航母戰斗群首先分別在五個戰區同時進行演習,7月中旬又全部聚集到夏威夷和西太平洋水域,進行綜合性演練。“夏季脈動04”是美國海軍首次全球規模的演習。
這些演習都有一些共同特點:
第一,演習時間長、范圍廣、規模大、參演人員多。
第二,以海空軍演習為主,演習技術含量高。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大多瀕臨海洋或屬島國,因此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海上,美國對危機做出反應時也大多首先使用海上力量。所以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演習多為海空軍演習。此外,為提高與盟友的作戰互通性,并檢驗其軍事轉型成果,美軍在演習中不僅派出先進的艦艇飛機,還大量使用先進技術。
第三,演習針對性強。美國認為在亞太地區仍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包括朝鮮半島、臺灣海峽以及恐怖主義等跨國威脅。因此,美國在演習中側重于針對上述熱點進行演練。比如,9.11后東南亞成為“反恐第二戰場”,為此自2002年起,美國在“金色眼鏡蛇”和“肩并肩”等一系列演習中,都將反恐作為主要內容,并幫助東盟國家進行反恐訓練。
美國為什么在亞太地區頻頻軍演?
首先,軍事演習是美國加強在本地區存在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國認為,冷戰結束后,亞太地區存在一個“不穩定弧”,而美國在這一地區缺乏足夠的軍事基地,為此,美國希望通過軍事演習來彌補這一不足,加強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存在,從而對試圖挑戰其霸權地位的勢力起到威懾作用。
其次,9.11后美國認識到其面臨的威脅更加多樣和不確定,部隊很可能無法在部署地點實施作戰,而是需要被快速投送到戰區,因此,美國改變了前沿部署的模式,從大規模集中部署轉為建立小型基地和臨時基地,有時甚至不建基地,而是通過軍事演習或軍事協定來達到前沿存在的目的。
最后,美國希望軍事演習能夠提高其與盟國的作戰互通性。冷戰期間美國在亞太地區結成了美日、美韓、美泰、美菲和美澳等重要軍事同盟。美國和盟友需要具備協同作戰能力,而通過軍事演習,美國可以向盟國提供先進技術和裝備,并可定期對盟國部隊進行軍事訓練,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僅提高了美國和盟友的作戰互通性,而且進一步加強了雙方的軍事同盟關系。劉琳
南太平洋:涉臺外交前沿
瓦努阿圖是南太平洋島國,1982年與中國建交。今年11月3日,瓦總理沃霍爾在臺北與臺灣當局簽署所謂“建交公報”。但瓦部長會議分別于10日和18日兩次作出決議,撤消該“公報”,重申瓦政府遵守聯大2758號決議及1982年瓦中建交公報,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不與臺灣發生任何官方聯系。據報道,沃霍爾是瞞著副總理及包括外交部長在內的所有閣員,秘密赴臺簽署“建交”公報的,返國后他為自己臺灣行辯護的理由是:瓦努阿圖需要錢。
臺灣當局的“建交”圖謀再次破產。但此事充分表明了南太地區在我對臺斗爭中的前沿地位。目前臺灣共有26個所謂“邦交國”,其中有四個在南太,即所羅門群島、圖瓦盧、馬紹爾群島和帕勞。
2002年7月,南太島國瑙魯與我建交,同時與臺灣“斷交”,使陳水扁當局遭到沉重打擊。
1999年7月,巴布亞新幾內亞總理斯凱特率團赴臺,與之簽署“建交公報”,但其后第三天就在各方壓力下宣布請辭,巴新政府宣布不承認此項“建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