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居所沒有當臨大街,而是在一條窄窄的道路旁,外出上街必須穿過一條小徑。小徑,寬不過兩米,路面凹凸不平,中間鋪著石板——準確地說是長方形的水泥板,兩邊是泥土。不知何時因埋設下水管道,路面被四處挖開后,沒有認真做掃尾工作,鋪設的水泥板被弄得歪歪斜斜。從此,人們在上面行走總是歪著身體以保持重心平衡。
在我住家的附近,婦女外出買東西大多騎自行車。對于她們來說,穿過這條路面傾斜、又鋪著水泥板的小徑是有相當難度的。尤其要避開行人的時候,更是難上加難。
這條小徑有一定的彎曲弧度。它不是那種一目了然的彎曲,而是以一種舒緩的弧線忽左忽右地轉彎。如果你不十分留意,當走到一個地方的時候,根本無從判斷現在所處位置與出發地點相比到底朝著什么方向和彎了多少度。以為是順著小徑筆直地朝前走,但許多時候卻忽然發現自己走的路線其實是彎曲的。我自己就經常有這樣的體驗。
一天傍晚,我出家門時明明看見新月掛在門的左前方,而沿著小徑行走時,新月跑到我的右邊來,像旅伴一樣跟隨了我一段路程后,在一個拐角處突然出現在正前方,著實讓我吃了一驚。此后,在月夜走路時就特別留了一個心眼。
外出或回家的時候,上弦新月或滿月生輝時分,夏季的深夜或冬天的傍晚,隨著時間、地點、季節的轉換,在同一條小徑上看見的月亮忽前忽后,時而東移時而西走,變幻無窮。在和這樣千姿百態的月亮的交往中,我慢慢地體味到一種難以言表的混雜著荒誕和親切的感覺。
這些體驗當然都是那條無法描述的彎曲的小徑所賜予的。一想到這些,我便對路面的凹凸不平或下水道蓋的粗糙簡陋——忘記寫了,小徑的一側是下水道——全都不在意了。雨天來臨之際,下水道會肆無忌憚地散發出陣陣難以形容的臭氣。對這樣的臭氣,我現在也竟然倍感親切。雖然在小徑上我行走不滿十年,但是每天走,天天重復著同樣的生活,常常覺得自己仿佛從幾個世紀以前就是這樣一直生活下來似的。
時不時地,從小徑的一個角落會傳出三弦琴的琴聲。在月光冷冽明亮的夜晚,或小徑對面大街上櫻花盛開的春夜,以及其他時刻——用“常?!毙稳菹犹啵谩芭紶枴毙稳萦钟X太少——三弦琴的琴聲飄然而來,還時時伴著低聲吟唱。
這樣的描述好像在抄襲永井荷風的文章,實在讓人難為情,但我并沒有虛構。三弦琴的琴聲時而清揚尖細如新月一般,時而音和音之間的間隔拉得太長,加上琴聲的質樸,又像低首沉吟一樣,這時候,仿佛能夠看見彈琴人在屋檐下俯身默默地生活的樣子。也因為如此,當琴聲激越的夜晚,又不能不讓人感受到彈琴人雖然態度謙和但內心深處仍然涌動著澎湃的激情。
不管怎么說,你不得不贊嘆在樂器中三弦琴的琴聲和小徑是如此地和諧,你還會發現三弦琴的音樂猶如小徑一樣是我們國家的自然和文化相交融而產生的精粹。
以為是筆直地朝前走,但是路已經在不知不覺間轉了幾道彎,回首一望,月亮在遙遠的天際正俯視著自己。與此相似的是,三弦琴重復著簡單的曲調一點點變化向前發展,但忽而又回到了原處,聲調似有若無,虛無縹緲。我們被三弦琴撥動心弦,與其說是因為它的聲調優美,還不如說是由于琴聲每次在聽者心中所喚起的不同意象。
這樣的音樂不是在表現什么,僅僅是給予暗示。它不是沒有形狀,而是伴隨時間的流淌每時每刻變化著,時而放大,時而縮小,將我們緊緊地吸引過去,又突然撒手推開。
福特溫格爾在談及貝多芬的作品時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們聽到其中的任何部分,都知道處于整部作品中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以這樣的藝術觀來看,音樂作品的每部分都占據著“整體中的一定位置,而這個位置是不能替代的”。而我在小徑上聽到的音樂與這樣的藝術觀正好相反。三弦琴的音樂是用舒緩的絲線連接起來的,每個部分都可以替代,允許在任何地方開始或結束。
我以為不僅是音樂,我們國家的繪畫、戲曲和文學都有這樣一個很大的特色。
我們閱讀小說和長篇評論的時候,常常能發現作者在還沒有形成整體構思的情況下,就在一個想法的驅動下落筆了。隨后任其思緒在“時間的流淌”中飄忽變化,有時細如游絲勉強連接,有時忽然在某個地方變得開闊、宏大起來,如此不規則地變化著向前推進。我有個搞文學研究的外國朋友常常埋怨“日本的小說沒頭沒尾”。此話好像也不無道理。
然而,這是從日本文化外部的一種觀察,如果從養育我們自己的文化根基來看卻并不覺得奇怪。就像如果有人說我走的小徑不是路,那是因為他以為路本來必須是筆直的一樣。即便是西洋小說的開頭與結尾也是千變萬化的。借用我的文學引路人之一維吉尼亞·伍爾夫的話來說:“托爾斯泰具有一種天賦,不做任何鋪墊總是能干凈利落地立即進入故事的核心,而老巴爾扎克卻總是沒完沒了地鋪墊,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開始講述故事”。
有多少杰出的作家就有多少小說的開始方式,同理,如何結束小說也不可能只有一種模式,一句話,“每篇小說的形式總有它自己的獨特形式”。
即便如此,為什么我們日本人如此喜歡任其思緒順著時間的流淌創作,而不善于、也不喜歡按照預先構思好的結構來進行創作呢?為什么萬物皆流轉的思想如此深深地沁入我們的心靈之中呢?
吉田秀和
1913年出生于日本東京都。畢業于東京大學文學系。青年時期開始從事音樂評論活動,為日本創立了音樂評論的形式。后又在各藝術領域展開評論活動,深受不同群體讀者的喜愛。主要著作有《古田秀和全集》、《塞尚物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