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17-18日,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兩地上市。這標志著2003年全球最大的IPO項目塵埃落定,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也因此成為國內第一家在港、美兩地同時上市的金融企業。人壽如期上市,一片歡聲笑語,但三大難題也伴隨人們滿臉的喜氣突兀而來,橫亙在人壽的面前。 難題之一:原本是寡 頭壟斷、橫刀立馬的企 業在資本市場能跟外國: 同行比拼嗎?
2002年,保險業面對入世后的激烈國際競爭,中國人壽總經理王憲章在年初全國系統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實現保費1000億元,躋身世界500強”。公司上下艱辛努力,業務以58.3%的高速發展,最終提前兩個多月超過了1000億的目標。全年實現保費收入1287.19億元,市場份額為56。59%。中國人壽以營業總收入排名290,利潤排名第351位,資產排名第224位的成績入選,成為中國內地惟一一家進入全球500強的保險企業。但我們也看到,同在500強之列,中國人壽與外國保險公司的位次有天壤之別。據了解,與中國人壽同時進入全球 500強企業的保險公司共有48家,中國人壽僅名列第32位。排名在前 5位的保險公司依次是德國安聯、荷蘭國際、美國國際、法國安盛和日本生命。中國人壽與國外大公司相比,資產規模存在明顯差距。 WTO允許我們有保護性地開放市場,但這種保護的時間不會太長,中國人壽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發展壯大自己。由于壽險產品一般期限較長,一旦喪失市場份額,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難以收復失地。中國人壽在本土占據全國壽險市場份額的65%,稱其為寡頭壟斷、橫刀立馬一點不為過。可要與世界保險列強比拼,中國人壽保險確實還“嫩”了點,與外資公司在國際資本市場上開展競爭,稍有不慎,會遭受致命性打擊,著實令人擔心。 難題之二:原本龍頭老大、自以為是的企業能習慣于高度透明的股市運作嗎?
有人把海外上市公司比喻成“只穿一條褲衩的公司”,企業在海外上市,要接受證監機構“翻口袋式”的檢查監督,公司的一切運作昭然天下,稍有違規,就會遭到“黃牌”警告,高度透明的股市運作規則要求上市企業完全市場化運行。而上市后募集的資金必須做到有效使用,增加了保險業務和資金運用管理的難度。而缺乏制度保障的高速度,既缺后勁,也有隱患。原本以龍頭老大自居的中國人壽沖向國際市場后,不僅要克服自身原有體制上的問題,還要面臨境外挑剔的投資者和合作方的壓力。按國際規則打籃球,中國人壽行嗎?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一位主任直言,國有保險企業一定要明確股改和上市的真正目的,不要為了上市而上市,因為企業上市后會成為“公眾企業”,如果管理不跟上,業績不好,對公司聲譽造成的負面影響會大大超過上市前。 難題之三:原本嗷嗷待哺、捉襟見肘的眾多國有金融企業能讓人壽一家享受財政擔保的特殊優待嗎?
據了解,中國人壽為實現上市,只保留在1999年6月10日或之后的保單,而之前要支付高保證回報的蝕本保單,則留在母公司人壽集團之內,導致人壽集團出現資本虧絀約1760億元,償付能力嚴重不足,不符合中國保監會的最低償付能力要求。于是,政府出門用財政擔保,幫中國人壽“金蟬脫殼”,瀟灑上市。人壽甩掉350億元“虧損保單”,逍遙自在,在海外最終上市成功,津津有味地吃起來了“雞蛋炒飯”,依仗的是國家行政干預,享受財政擔保這個最保險的政策優待。那么眼下好多連一口稀粥都朝不保夕、嗷嗷待哺的眾多國有金融企業,他們可不是“后娘”養的呀,本是同根生,緣何看待不一樣,嘆息、攀比、埋怨似所難免,政府總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人為地制造親疏。如果政府把國有金融企業眼下巨額不良資產全擔保下來,也沒有這個雄厚的財政實力。況且,財政擔保也有悖市場公平競爭的游戲規則,一旦外國保險巨頭殺進國門,一定會拿中國財政擔保說事,人壽總有一天會面臨“斷奶”的危機。
(編輯/林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