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爾巴尼亞,無論是鄉村還是海濱,隨處都可以見到大大小小的碉堡,這些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修起來的特殊建筑,在其土地進行私有化改革時,也隨土地分給了農戶。但碉堡作為一種軍事設施,仍然屬于軍隊的財產,任何人不得將其隨意拆毀,否則要吃官司。
一位頗有經濟頭腦和致富意識的人卡那,達拉在1985年的一次旅行中,看中海濱附近的一座碉堡,經與軍方協商同意,在保證碉堡整體結構不發生變化的前提下,將碉堡外面進行了整修,對內部進行了粉刷裝飾,建成了阿爾巴尼亞第一家別具一格的“碉堡酒店。
酒店開張時,頭腦靈活精明的卡那,達拉專門聘請了一位退役的女軍官做自己的助手,并招聘了6名曾在軍隊中服過役的工作人員。這位女助手可以模仿軍中通訊系統的程序向顧客提供菜譜和賬單,6名工作人員也能以軍人的作風向客人提供服務。也許正是由于這一特殊的經營方式和工作人員的雷厲風行,酒店開張十幾年來一直是顧客盈門。到了夏季,酒店中僅有的 5間雅房需提前4—7天預訂。這座碉堡不僅使卡那·達拉獲得了豐厚的利潤,還讓軍隊從中得到了不少實惠。
受卡那·達拉的影響和啟發,越來越多的經營者找到軍事部門,要求承包某個或幾個碉堡開辦酒店。軍方見有利可圖,便紛紛與業主簽訂合同。合同中除明確雙方的利潤分成外,還特意加上了一條:一旦有戰爭爆發,“碉堡酒店”的業主必須在 4個小時內將碉堡無條件地交還軍隊。
據阿爾巴尼亞軍方的一位官員介紹,“碉堡酒店”的出現,不僅使軍方增加了額外收入,彌補了正常軍費的不足,而且使到阿爾巴尼亞旅游的客人產生了一種新奇之感。另據介紹,目前,阿爾巴尼亞國內60%以上的碉堡都已被個人承包,除大部分經營餐飲以外,也有專賣旅游紀念品的,還有經營照相等其他服務業的。
(編輯/林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