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女
我國傳統婚姻習俗,女兒長大出嫁,父母都要為其置備一份豐厚的嫁妝,在我國歷史上,一些知名人士為女兒準備的嫁妝大多極為別致而又含有深意。
明代著名畫家唐寅膝下一女,愛如掌上明珠,女兒長大出嫁,他無錢置備嫁妝,特意以梁鴻、孟光的故事為素材,畫了一幅《舉案齊眉圖》,并在畫上配詩相贈:“婚姻何必求奢華,金屋銀屏眾口夸。持家倘使失勤儉,妝奩賣與別人家。”
清代杰出的書畫家、篆刻家和詩人高鳳翰先生兩袖清風,在去官抱病回故里膠州嫁女兒時,竟無分文,遂做了幾幅畫送女兒作嫁妝。老先生的清廉清貧,實是可敬。
清代詩人袁枚嫁女,沒有讓男方舉行三茶六禮,自己也沒有置辦任何陪嫁,女兒出閣之日,特賦《嫁女詞》一首相贈:“姑恩不在富,夫憐不在容。但聽關睢聲,常在春風中。”
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雖曾為官,但他剛正廉潔,卸任后一貧如洗,全靠賣畫為生。女兒出嫁時無錢買陪嫁,只得展紙潑墨,畫了一幅蘭竹畫代替,畫上配詩云:“官罷囊空兩袖寒,聊憑賣畫佐朝餐。最慚吳隱奩錢薄,贈爾春風幾筆蘭。”
清代著名詩人,書法家何紹基在得知女兒備辦嫁妝后,特地從京城捎回一只箱子。大喜之日,女兒春梅打開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來箱內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寫著一個大字——“勤”。小夫妻很快領會了父親的良苦用心,于是,一字嫁妝便成了治家的座右銘。
著名古錢收藏研究專家方地山,其女出嫁時不備嫁妝,僅以一珍稀古錢為禮,并自作對聯一副。聯曰:“兩小無猜,一個古錢先定下;四方多難,三杯淡酒便成親。”對聯十分自然地將4個數字嵌入字里行間,幽默有趣并蘊涵著傳統的儉樸家風。
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有三位“千金”,識字很多,章太炎替她們取了三個怪名字:一個讀“力”,是“窗格子”的意思;一個讀“幾”,是“眾口”的意思;一個讀“掌”,是“展”的古寫。三千金長大成人,貌美多才,卻無人上門說媒求婚。問題出在這三個怪字上,誰也不敢高攀。太炎先生擺宴席,邀請親朋故舊做客,向大家講解了那三個怪字。后經人說合,三姐妹都嫁得了如意郎君。
擇婿
名人擇婿,各有自己的見地。他們或重才、或重德、或愛貧,不管如何,他們的擇婿觀今天看來仍有值得贊賞的地方。
曹操有一個小女兒聰明伶俐,許多人求親,可曹操都不中意,卻把女兒嫁給了“獨眼龍”丁異。眾人大惑不解,曹操捋須笑道:“比丁異長得俊的青年多的是,但像這樣有才學的后生卻很難找。”
有一年除夕,林則徐的部下都 回家過年去了,只有一間屋里有人還在伏案疾書,原來是青年書記員沈葆楨在抄寫公文。林則徐將一篇萬言奏章給他抄寫,沈葆楨秉燭夜書,直到三更。誰知林則徐看了說:“字太草,必須重抄。”沈二話沒說,又抄了一遍,抄完已是次日上午。林則徐見他為人誠實,吃苦耐勞,便選他做了女婿。后來這位女婿果然不凡,官至江西巡撫、兩江總督。
晉朝太尉郗鑒喜歡樸實的人。他派門生至丞相王導家選女婿,王導家的后生個個打扮得整潔入時,恭候挑選,惟有一個叫王羲之的斜躺在東邊的床上,一身舊打扮,紋絲不動。門生回報太尉,太尉說:“我就選東床的那個后生當女婿。”后來王羲之成為有名的書法家,人稱“書圣”。此后,“東床”也成了女婿的雅稱。
唐代刺使劉景為女兒找對象都不中意,耽誤了很長時間。一日無意中與飼養馬的馬卒杜廣談話,發現他談吐不凡,很有膽識。回家后與夫人說:“吾為女求夫二十年,不意廄中有麒麟!”遂決定將女兒嫁給杜廣。
宋代書法家米芾最愛干凈,人稱他有“潔癖”。他選女婿也講究清潔。他見有一個求婚者名叫段拂,字去塵,忙拍手贊道:“又掃地,又去塵,真是我天生的女婿。”于是便把女兒嫁給了他。段拂勤奮上進,仕途發達,后來官至宰相。
(編輯/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