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創業形式做了比較,從中發現一個規律:北方人創業以經商開店居多,一說下海,十有八九在經商開店上動腦筋,尋思著如何開個商店或租個門臉做買賣,開個小飯店甚至擺個小攤賣冰棍、烤羊肉串等,就連北京娛樂界的明星們也都競相下海開飯館,試圖以大腕的派頭招徠追星族食客;卻很少有人像南方人那樣辦家庭作坊或合資工廠,從事制造業。
在南方,譬如廣東順德、福建晉江、浙江溫州、江蘇無錫等地,家庭工廠星羅棋布,民營企業遍地開花,制造業十分紅火,小到鈕扣、酒瓶蓋,大到電冰箱、摩托車,甚至高科技產品都生產,包羅萬象,無所不造。現在又建起了現代化的工業園區,形成了大規模工廠制造產業帶和產業區,生產的商品規模在全國、甚至全球都名列前茅。
單純地把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創業形式用辦廠和開店作區分,似乎不太公允,南方的工廠也洋溢關東大漢的豪爽,也折射齊魯精英的睿智,也飄逸京津名流的風韻,而北方的商鋪也閃爍江浙富豪的機敏,也顯露粵桂商賈的精明,也張揚閩贛巨頭的霸氣。
我們姑且不去議論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創業形式之異,單就辦廠和開店兩者之間在創業之初的區別而言,確確實實有風險之分,有效益之分,有財富之分。
風險之分。開店是小本經營,坐地行商,倘若是開個餛飩店,兩千元就能開張,不擔什么市場風險,即使賠了也不會傾家蕩產;辦廠則要巨額投資,少則十多萬,多則數百萬,要承受巨大的市場風險,有時產品還在設計之中就遭到市場封殺而胎死腹中。
效益之分。開店本小利微,只是解決基本生計,即使是賣電腦,一臺電腦也只能賺一捆大蔥的錢;而辦廠風險大利潤也大,有的當年投資當年見效,立馬就發了。2003年,一位姓趙的下崗工人集資200萬元建造了一座化工廠,專門從菜籽油的油渣中提煉一種化學物質,產品十分搶手,春天蓋廠房,秋天就坐桑塔那,在親友面前十分風光。
財富之分。開店只是在服務和流通的中間環節上賺錢,多一個批發層次就多一道盤剝,再到小店鋪就沒有什么賺頭,不會產生多少社會財富;辦廠是在商品的制造工序上賺錢,在產品的使用價值上賺錢,越是科技含量高的越是賺大錢,創造巨大的社會財富。
所以有人說,辦工廠比開商店,創業層次高,賺錢又多,要多辦工廠少開店。
但話又說回來,不管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無論是辦工廠還開店鋪,一定要因人而異,如果你沒有較強的風險意識,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沒有獨特的經營理念,別打腫臉充胖子去辦工廠,還是先找個合適的地段開個小店鋪。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原始積累,打造了風險意識,開拓了經營理念,練硬了翅膀,再去辦工廠賺大錢,進行二次創業。 (編輯/林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