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獨分子和國際反華勢力正在不遺余力地制造一種局面,希望把較量的場所從我方占明顯優勢的伐謀、伐交兩個領域,逐漸轉移到伐兵和攻城這兩個我方處于相對劣勢且沒有充分把握的領域。
10年來不斷惡化的臺灣問題已成為危及我國發展、安全與國家統一等根本利益的一大頑疾。如照此發展下去,則21世紀中華民族命運堪危,整個亞太地區的前途也定必大受影響。從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來看,打破這一問題上的僵局和惡性循環,需要海峽兩岸都有對未來更大的責任和擔當。
以全面發展促進統一
從根本上看,統一問題從屬于發展問題。中國能在“文革”10年浩劫后、于美蘇冷戰高峰期,在各大國中率先10余年走上和平與發展的道路,實屬萬幸。這使得我國能夠承受住蘇東劇變的災難性震撼,并為今天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的局面奠定了基礎。今天的局面來之不易,發展一天便有一天的不同,發展一年就有一年的不同。發展了就有另一番天地,包括臺灣問題在內的所有問題都有望從根本上得到控制乃至解決。
如因臺灣問題脫離發展的道路,走向停滯和倒退,小問題會變大,大問題會失控,原本不成問題的問題也會大量涌現。因統一而動武,因動武而放棄發展,不但會造成經濟的倒退與崩潰,更會造成社會的動蕩和政權的不穩。7%的發展率,是保持我國社會穩定的“警戒線”,改革開放以來20多年好不容易積累的社會進步和物質財富,是中華民族的血汗結晶,絕不可以隨意拋棄。同時也不能設想,危機演變為武裝沖突后,戰爭不會國際化,有關各國不會趁機以損害中國的利益撈取好處。其結局,極可能是中國20多年來改革開放的成果煙消云散,社會發展倒退,出現嚴重的失業、貧困和社會動蕩;因經濟和社會軍事化,再次被隔絕于國際社會之外,投資、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的引進被中止。在全球化的環境下,資本可以一夜之間進入安全的投資場所,也可以一夜間因不安全而抽走。若西方市場向中國關閉,資金和技術將流向相對安定的印度與俄羅斯,而從中美沖突中第三次獲利的日本將成為西太平洋地區的主導性國家。中華民族的大國進程由此被迫中止。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的報告明確提出:21世紀頭20年是中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將爭取在這一時期,即2020年左右,通過經濟發展實現小康社會。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需要“有所不為”。否則,葬送了機遇便是葬送了一個民族。小平同志明確講過:“絕不能輕易使用武力,因為我們的精力要花在經濟建設上,統一問題晚一些解決無傷大局。”他還指出:“到本世紀(指20世紀)末和下一世紀前50年也需要一個穩定的臺灣。”(《環球時報》2004年4月23日《論和平統一祖國》文)
同時要注意的是注重發展絕不可簡單理解為發展經濟和軍事實力,一種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姿態更加會帶來周邊地區包括臺灣民眾的恐懼。當前緊迫的任務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政治文明,加強憲政建設。只有在未來把大陸建設得更加民主、文明和富強,在憲政的框架下,兩岸的制度才會有更好的接軌契機,臺灣那時的民意毫無疑問會傾向于回歸,那時民主選舉出來的臺灣領導人也毫無疑問必須順應這種民意。
伐謀伐交為上
《孫子兵法》開宗明義第一句話便講戰爭的危害“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慎戰思想強調運用政治謀略和外交智慧,絕不可以“怒而興師,慍而致戰”。在斗爭方式上,提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以和平方式的政治斗爭為主導,以軍事斗爭為不得已。因為相對而言,前者代價低,成效大而后遺癥小。
“上兵伐謀以爭全勝”的理論,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最佳的指導思想。臺灣問題的解決,首先應定位于伐謀,以謀略攻敵或挫敗敵對勢力的戰略企圖。具體內容,包括對統一思想的總體設計,提出具有更大包容性、建設性、靈活性和吸引力的建議,從爭取臺灣的民心人手,從根本上遏阻臺獨勢力的發展。對臺斗爭應集中于伐謀、伐交兩領域,在伐兵的第三層次作好準備,而盡力避免攻城局面的出現。之所以要把對臺斗爭的性質定位于伐謀與伐交,是因為在伐謀與伐交兩領域,我方占明顯優勢,這是地緣戰略地位和綜合實力對比所決定的。在地緣戰略上,臺灣雖被比喻為一艘不沉沒的航母,但任何人也無法將它開走,它在血緣、地緣和文化上與大陸的固有聯系,在經濟上與大陸日益增長的相互依賴,都是任何內部或外部勢力所無法斬斷的。在綜合實力方面,臺灣不但缺少可資利用的戰略空間和綜合實力,也缺少可資利用的時間,即“戰略機遇期”。伐謀,體現在始終以國家的根本、長遠和全局利益為重,把臺灣問題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來處理,而不自亂方寸。伐謀,也是創造一種非零和的雙贏局面。
伐謀重在“攻心”,讓對方心悅誠服,才是真正的勝利。我們不要忘記,今天要“以武拒統”的對岸,其民眾曾孤立無援地浴血奮戰,抗拒被從母國割離的命運。在被日本割占50年而重歸祖國后不久,由于國民黨施政失誤,又發生了“二·二八”事件,暴力鎮壓導致民眾的離心離德。接下來半個世紀,兩岸又多處于全面隔絕與強烈敵對狀態。這一狀況及臺灣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所促成的“悲情意識”與優越意識,促生了一種要自己當家作主、掌握自己命運的信念。這種信念并非必然地與臺獨聯系在一起。但在大陸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停滯甚至倒退的情況下,在外部勢力挑動的情況下,在大陸方面作出過激反應的情況下,這種意識就可能得到迅速發展,并成為臺獨分子的政治資源。兩岸如若爆發戰爭,則臺獨將會成為臺島民眾的主流意識。實現統一,首先要征服臺灣民心,征服民心要靠國強與心誠。要使臺灣民眾由不拒絕做中國人,到以自覺做中國人為榮,不但需要有經濟上的吸引,更要靠思想上的溝通與感情上的尊重。
對臺斗爭的第二個層次為伐交。在伐交的層次上,我方在國際上享有的主權國家地位及縱橫捭闔的活動空間,非臺灣當局所能奢望。另一方面,作為影響臺灣問題最重要的外部力量,美國在反對臺獨的立場方面與我方客觀上有重疊部分。中美兩國如因臺灣的獨立而走向戰爭和因而保持長期的敵對狀態,將破壞整個亞太的穩定和美國在亞太的根本利益,并迫使美國把大量的資源和注意力放在臺海地區,從而削弱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美國前亞太戰區司令、駐華大使普呂厄指出;“如果純以軍事力量而無美國的支持與中國的善意,臺灣無法獲得安全。中國面臨經濟、法治、開放三大變革,一個穩定繁榮的中國大陸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將通過建設性溝通方式影響中國統一進程,而并非僅僅是限制大陸攻臺。”中美間的上述利益重疊部分,就是我們展開伐交,抑制臺獨的基礎。
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迅速發展的情況下,臺灣過去一直享有的經濟方面的某些優勢也大為削弱,臺獨的國際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這使得臺灣在伐謀伐交的兩個層次中,都已明顯處于弱勢和被動地位。
慎用武力更兼慎用武力威脅
立足于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我們就需要在對臺交往中注意:既然提出慎用武力,就要同時慎用武力威脅。在當前我們需要引以為戒的就是,如果經常威脅使用武力,就正好印證了臺灣當局丑化我窮兵黷武的負而宣傳,強化島內民眾分離意向,損害了我國在國際社會的正面形象,這正中臺獨分子下懷。溫家寶在美訪問期間沒有提出過使用武力這樣的字眼,這是向務實邁出的一步。
解決臺灣問題,不能寄望于像朝鮮戰爭一樣拼人命,尤其要慎用核威懾的手段來阻止強敵干預。如果未來對臺動武,就算用核威懾可以阻止強敵面對面與我交鋒,也阻止不了強敵向臺提供情報支持和電子支持,如有美軍的情報和電子支持,我取勝的把握則大大減小。對臺軍就要更加慎用核威懾手段,臺已掌握核武器技術,之所以沒有發展核武器,是因為美國明確反對臺擁有核武器——臺灣的核保護是由美國來承擔的。如果我們對臺使用核威懾手段不慎,可能導致美國允許甚至幫助臺灣擁有核武器。在人類文明進步到21世紀的今天,中國人用核武器或者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來打中國人,將是最大的悲哀,在這種前提下追求國家統一將失去全部正面意義。
結 語
從目前情況看,臺獨分子和國際反華勢力正在不遺余力地制造一種局面,希望把較量的場所從我方占明顯優勢的伐謀、伐交兩個領域,逐漸轉移到伐兵和攻城這兩個我方處于相對劣勢且沒有充分把握的領域,以最終分裂中國、全面削弱中國、中止中國成為大國的歷史進程。這一動向值得我們警惕。不應忘記,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取消臺灣當局的主權國家地位等,都是伐謀和伐交而取得的重大成就。我方今日開展對臺伐謀伐交,已具有較以往更為有利的條件,應利用這些優勢,在這兩個領域有新的突破和更大的作為。
臺灣問題事關全局,事關長遠。在這個問題上,任何逞一時之快的短期行為都是有害的。再者,客觀條件決定了我們在臺灣問題上所追求的只能是孫子所倡導的“全勝”。這種全勝,體現為凝聚了中華民族財富的海峽兩岸地區不遭受嚴重的破壞,體現為中華民族沒有第二次因內戰而喪失了百年不遇的歷史性機遇,體現為顧全了亞太的總體和平從而保證了我國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體現為中華民族最終實現真正的強大與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