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兩黨口頭廝殺的煙霧彈,多年來美國紅藍陣營的選民之間分歧不是在擴大,而是在縮小。
渲染了一年多的美國總統大選,突然間就以驚人的速度落幕了。說它驚人是因為事先人們都預計會有一場漫長的糾紛,但在大家還有所期待的時候一切就都歸于平靜。之后幾乎所有的媒體都把注意力轉到了布什第二任期的前景預測上,克里的名字似乎一夜之間成了過時的名詞。他原本可以繼續支撐下去。但在披荊斬棘走到最后之時,在俄亥俄的記票工作尚未完結的情況下,克里主動接受記票結果,承認失敗,不能不說需要一種勇氣。他向布什表示祝賀,這在讓半數美國選民失望的同時,也讓難眠的選舉長夜不再延續。
大選結束了,可是它留給人們的印記不可能迅速消失,其中還有太多的東西值得回味,還有很多的創痛需要醫治。大選還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支點,人們對于美國未來的展望總也難以擺脫這一過程中透射出的各種現象的影響,所以再度回顧大選,可謂正逢其時。
“布什現象”說明了什么?
現在看來大選年發生的對布什有利的事情并不多。反恐戰線上恐怖沙皇本·拉丹仍然逍遙法外,伊拉克亂局愈演愈烈,虐囚丑聞沸沸揚揚,國內經濟徘徊不定,倒布言論此起彼伏。具體到大選的有關事宜上,抨擊布什的出版物鋪天蓋地,布什的伊戰借口漏洞難補,服役記錄疑點重重,電視辯論言輕勢衰,作弊疑點欲蓋彌彰。但是往常已經足夠摧毀候選者信譽的事情,輪到他頭上卻紛紛失效,各種丑事“門”就是打不倒他,反倒讓他帶領共和黨徹底擊敗對手,以無可爭議的選民票和選舉人票的雙贏,為自己洗刷了4年前靠判決得來職位的被人說三道四的恥辱。美國曾出版一本名為《幸運的兒子》的書,主人公就是老布什的大公子,父親歷盡艱辛才當了一屆總統,兒子沒怎么費力就從州長直升總統寶座,并順利連任,而且這些都發生在據說智商很低的一個人身上,這種現象值得深思。
布什的成功源于幾種因素的綜合作用。9·11以后的時代背景幫助他確立了話語霸權,克里只有跟著他轉的份;保守主義思潮的復興使得民主黨安身立命的自由主義根本成為連自己都不敢堅守的燙手山芋;民主黨缺乏核心人物的支撐使得共和黨在美國如入無人之境;競爭對手克里的矜持形象與反復個性也幫了布什的大忙。當然歸根結底是大家都低估了布什的個人能力,媒體把我們的注意力都留在了布什語病連篇、丑事不斷的表象上,但是表面粗糙遲鈍的他實際上卻是一個政治漩渦里的造勢高手,他不僅適時抓住了時代提供的機緣,還非常善于主動制造自己需要的政治氣氛,將多數并非精英的普通選民拉在自己身邊,成為沉默的大多數認可的代言人。依靠反恐總統的親民形象,布什給人們展現出一個熱情、堅定、忠誠、簡單的平民化的身影,他的失當言語、滑稽表情、分明愛憎、外露悲喜反倒成就了自己,使他與典型的美國民族個性融為一體。布什的情商彌補了智商的不足,況且他的智商只是被低估了而已,布什在自己的班子中能夠把水火難容的兩名精英鮑威爾和拉姆斯菲爾德糅在一起,自己游走于白臉紅臉之間,本身就是一種驚人的能力。他的成功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布什現象”本身難以推及他人,也就是說,他的成功可能是一個絕版。
民主黨從此一蹶不振?
民主黨在此次大選中的失敗有目共睹,不僅總統職位花落別家,在參議院、眾議院和州長選舉中更是全面落敗,可謂是民主黨的“大崩盤”。同時沒有任期限制、具有神圣憲法的最終解釋權的最高法院大法官也需要任命,首席大法官倫奎斯特即將退休,美國憲法規定新人選由總統提出再經參議院批準即可。在共和黨同時控制行政部門和國會的情況下,布什的大法官任命應該不會遇到多少阻礙。堅定站在保守派一邊的總統的選擇可想而知,這樣整個美國政府分立的三權都會處在共和黨保守分子的控制之下,一時間立國者們殫精竭慮苦思冥想出的分權制衡原則,在如今的美國政壇上似乎到了失效的邊緣,具有悠久歷史的民主黨難道要被趕出美國歷史舞臺?
民主黨的政治影響力確實今非昔比。20世紀總的來看是民主黨的世紀,暫且不談總統的輪換交替,從二戰以后對國會的控制就可以顯現出民主黨的優勢。但自從克林頓上臺后的第一個中期選舉以來,共和黨就開始逐步主導美國的政治議程,直到今天的大獲全勝。民主黨處于衰微之中,克里的失敗實際上就是民主黨的失敗。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二是結構多元,沒有重心;三是民主黨某種程度上的極端化使之偏離了美國社會的主流,對自由主義的眷戀使之過于關注一些違背常規的細節,難怪連農民、黑人、低收入階層等傳統上民主黨的堅定屬民都轉而走到富人的代言人布什的旗下。放眼美國競選地圖,除了東西兩岸,中間廣大區域都是“祖國山河一片紅”,如果以縣為單位計算,則幾乎是紅色一統美國。這種現象4年前就已出現,這次只是表現得更加突出罷了。這種趨勢不會很快改變,民主黨近期難以翻身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具有廣泛民意基礎的民主黨至今在全美仍有35%的忠誠支持者,共和黨的勢頭盡管猛烈,它的堅定票友也只有25%,只是由于民主黨選民的投票熱情低于對手以及共和黨的組織結構更加有效,再加上中間選民的認同,才幫助布什最終獲勝。克里盡管不為民主黨魁和部分選民欣賞,但他仍然獲得了79%的民主黨支持率,同時他贏得的絕對選民票也超過了歷史上民主黨候選人的最高得票紀錄。本次大選的投票率接近60%,創下美國歷史新高,參加投票的選民還有將近一半支持民主黨候選人,而觀望者中傾向于民主黨的應該更多。共和黨完勝后并無大批民主黨支持者變性倒戈,這些現象都否定了美國社會一邊倒的說法。民主黨并沒有被打垮。
美國社會具有強大的自我調控能力,左界是社會主義,右界是法西斯主義,它的意識形態就游離于這兩者之間。而自由主義是美國立國之本,保守主義的回潮并不能磨平自由主義在人們心中刻下的深深印痕。民主黨需要做的只是接近大眾體察民情,修補自己的政策缺陷,適當調整標志性思想價值的延展范圍。美國歷史上曾有過府院歸一的先例,羅斯福時代民主黨就曾這樣輝煌,那并不意味著這種體制可以永存。這次大選不會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決定了今后20年美國的政治結構,民主黨也不會一蹶不振,或許4年后他們就能卷土重來。
如何挽救極化的美國?
今年的大選中出現了非常明顯的極化現象,也就是說美國選民在面對不同的候選人時選擇了走極端,甚至出現誓不兩立的局面。民主黨在預選中就提出三個口號:我反對布什,我支持反對布什的人,我選擇最恨布什的人。到了后來他們的口號變成“不管是誰當選,只要不是布什,我就支持”。相應地,共和黨人對布什的力挺也涂抹上濃厚的感情色彩,這已不是一次溫和的政治觀點的抒發,選民的好惡情仇變得非常強烈,家庭成員之間也為此爭吵不休,兩黨的鐵桿選民都驟然增多,歷來分散的民主黨內部也團結一致,而以中立為宗旨的美國媒體也主動站隊表態,言明自己的好惡立場,展現出美國選舉中最為新奇的一幕。
美國社會財富分配日益不均,導致棗核型社會結構的兩頭距離拉大,形成愛德華茲聲稱的“兩個美國”,是極化現象產生的社會原因;布什本人極其鮮明的個性是引起人們關注并作出強烈反應的個人原因;9·11以后保守主義的回潮和美國傳統的自由主義的沖突是價值觀念方面的影響因素;再加上特殊的利益集團為了獲勝而提出旗幟鮮明的口號,媒體也幫忙烘托出一幅非此即彼的涇渭之爭,更加劇了這種社會分裂的景象。以至于敗選后的克里也表示要和布什一道共同醫治美國的創傷。
但是冷靜以后就會發現,美國社會的分裂不如想象的那么危險,透過兩黨口頭廝殺的煙霧彈,多年來美國紅藍陣營的選民之間分歧不是在擴大,而是在縮小。政治觀點不斷分化的只是華盛頓的精英,而不是普通的選民大眾。在克里獲勝的大本營東北部和加州,選民選擇的州長很多都是共和黨人,在民權、墮胎、死刑、槍支管制等諸多問題上,國民觀點的趨同性在增強,即使在同性戀這樣一個分歧很深的議題上,美國傾向保守的人也在修正自己的立場,向自由派的容忍主張逐漸靠近。1977年只有3成多的人支持給同性戀者同等的工作權利,現在這一數字已經上升到80%。而傳統上歸依民主黨的少數族裔在這次大選中,不管是黑人還是西班牙裔,對布什的支持率都有所上升,他們也表現出更大的獨立性和向心性。
長遠地看,正是因為相同的價值認同才促使這些移民走到一起,他們心中的中軸不會改變,最多只是搖擺程度有些不同罷了,這是一個理性社會的正?,F象。美國歷史上就一些議題展開的大辯論最終并沒有造成分裂。當前盡管資源配置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但美國社會還沒有達到分裂的程度,出現的裂紋也并非不可調和。布什已沒有連任壓力,他會主動致力于修補選民的政治分歧,表面極化的美國禮會趨于穩定平和也只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