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歲的小學生上街,看見紅燈就不能過馬路。 為什么政府不讓他在紅燈亮時過馬路?因為這個時候過馬路可能被車撞。
什么是政府?政府就是有權力制定交通規(guī)則的機構和人。 為什么政府有這樣的權力?因為政府是大家選舉產生的,他的爸爸媽媽也參加了選舉。 什么是好的政府?能制定并且執(zhí)行一個保證大家安全的交通規(guī)則的政府,就是好政府。
為什么要進行政治制度改革?政府制定不了好的交通規(guī)則、或者制定了好交通規(guī)則卻執(zhí)行不了,就需要改革了。
為什么他要關心政治,參與政治?因為政府制定的交通規(guī)則跟每個人都有關系,如果交通規(guī)則不合理,他上學就要遲到了;還有,政府花的錢,也是他爸爸媽媽交的,如果政府把錢浪費了,也就是他自己的損失。
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員楊東平,用這樣—個例子來說明中國公民教育的切實易行。
“這非常簡單,政治本來就跟每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看得見、摸得著。”他說,“告訴學生政治制度的本來面目,有利于從根本上樹立公民關心政治、參與政治的信念。”
然而,這位學者對中國公民教育的現狀并不樂觀:“目前的狀況是公民教育很缺失,基本上沒有民主教育。”
“目前絕大多數學校都采取競選和輪換制的方式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嘗試當學生干部,但這種改革和嘗試并不是在公民教育的概念下進行的。”他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瞭望東方周刊》在北京兩所中小學中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在中小學生民主知識的來源中,媒體、課外書、家長分列前三位,而學校教育竟然占據末位。
北京九鼎公共事務研究所研究員張祖樺說,最根本的還是現在的學校體制,“現在的學校教育就是應試教育,政治課本成為考試科目時就不可能生動活潑,更多停留在書本和理論。” 憲政學者劉海波認為,很多人以為競選就是民主,而實際上民主的根本任務是增加公共利益,要求競選者具有凝聚智慧的競爭品質:成熟、理性以及責任感等等。 劉海波把公民教育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培養(yǎng)對國家的熱愛,對政體的認同,了解政體與法律運轉的知識等。他說,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存在公民教育,而且政治性很強,“但那是在高調的理想主義之下運轉的,并不真實,也不會持久。”
目前,一方面是學校傳統(tǒng)教育的束縛和乏力,另一方面,青少年通過大眾媒介獲取的民主知識已經大大超過了成年人的想像,這種矛盾,造成一些青少年對許多社會現象的看法較為偏激。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石中英分析說,從“憤青”一代的產生可以看出他們實際上對公共事務國際事務的認知很有缺陷,缺乏理性、健康的心態(tài),容易采取不負責任的表達方式進行宣泄。“產生這一狀況主要原因就是公民教育的缺失。”
楊東平正在進行《新公民讀本》教材的編寫。他說,民主的核心概念是憲法至上,公民在法制框架下參與社會。
在楊東平的公民讀本中,公民知識包括社會標識、政治常識和社會生活的知識。他認為,只有從教育抓起,才能改變目前大多數人公民知識匱乏、有些領導干部分不清基本法治概念的狀況。
“只有在實行政策民主化的環(huán)境下,才需要公民教育。在未來全民知法懂法的環(huán)境下,這會成為一種基本的生存能力。”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