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個人財產對外轉移售付匯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甫一出臺,專業從事移民中介的機構就感受到了政策的“暖意”。“困擾我們這個行業的一個尷尬緩解了。”和中集團總裁王力民表示。
“長期以來,我國對個人財產對外轉移并沒有相應規定,個人這方面的合理匯兌需求難以得到滿足。《辦法》的出臺,明確了個人財產對外轉移所涉及的外匯管理政策。”央行有關負責人這樣解釋《辦法》出臺的背景。實際上,他的陳述也正好準確表明了政策的直接指向和基本目的。
另一方面,此舉也是中國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最新舉措。11月17日,美元對市場各主要貨幣匯率出現重挫,美元匯率指數已經創出9年來的低點,人民幣匯率也將再度面臨空前的升值壓力。出臺政策規范個人財產對外轉移,可以刺激資本外流,釋放因資金強勁流入而上升的人民幣升值壓力。
開正門 堵邪路
《辦法》對“個人”和所“轉移”的財產范圍做了很明確的規定。包括兩類:一是移民財產轉移,二是繼承財產轉移,即外國公民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將依法繼承的境內遺產變現,購匯和匯出境外的行為。涉及向臺灣地區的個人財產轉移可比照適用該辦法。
該辦法就轉移的申請金額做了詳盡的規定:對申請金額低于等值50萬元人民幣的,由外匯局省級分局審核辦理;超過等值50萬元(含50萬元)人民幣的,由省級外匯局初審后報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
從辦法的實際操作細則上看,中國人民銀行對待這一問題相當謹慎。按照另外一位出入境中介機構負責人的說法,是“開了一扇小門”。
因為按照《辦法》的規定,超過20萬元(含20萬元)人民幣的移民轉移要“一次申請、分步匯出”,也就是說,申請人必須一次性申請擬轉移出境的全部財產,批準后,先可匯出一半;一年后,可匯出剩余部分的一半;滿兩年后,方可匯出全部剩余部分。從同一被繼承人繼承的全部財產,只須一次性申請,可一次或分次匯出。但對同一繼承人從不同被繼承人處繼承的財產應分別申請、分別匯出。
“這是為了防止大量個人財產轉移可能導致的國際收支風險。”央行有關負責人解釋。
對于中央銀行來說,除了國際收支的平衡以外,還要考慮“洗錢”的危險。央行承認,“不排除可能有部分非法資金想借此通道轉移出境。”
但是來自實際操作部門的反映似乎與央行的擔心有所不同。
王力民認為,“非法資金”一般不會選擇這條道路出境,一是因為財產轉移出境手續嚴格,二是一次能夠匯出的金額很小。
相反,在《辦法》出臺之前,由于沒有規范的資產轉移渠道,很多正常的合法財產也通過“非法渠道”轉移向國外。一定程度也助長了部分外匯非法交易活動。《辦法》的出臺,為個人合法財產對外轉移提供了正常途徑,有利于規范這部分資金的流出。
資本項目可兌換性增強
“這個門檻過低了。”王力民分析,從目前中國辦理移民的人群分析,20多歲的人很少,一般集中在30到50歲之間,這部分人已經有了比較大的財產積累。
而辦法規定,一次合法轉移的財產是20萬元,且手續相對麻煩。因此,他預計,短時間內不會有太熱烈的反響。
但畢竟是開了一個好頭。市場對此的反應普遍比較好,它也發出一個信號: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程度正在提高。
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說法,移民轉移和遺產轉移是資本項目交易的兩項基本內容,發達國家對這兩項交易基本沒有限制,部分發展中國家也放松乃至取消了限制,或者有明確的審批規定。適當放松這方面的管制是國家對個人財產轉移管理的一項重大突破,進一步推動了人民幣可兌換進程。
私產保護落實到操作層面
從《辦法》的具體內容可以看出,它直接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個人財產的合法性。在辦法頒布之前,境內居民個人移居境外后,如果其財產不能相應轉移,公民財產權利的行使就受到了限制。中國繼承法規定,外國人依法享有中國境內遺產的繼承權利。如果其購匯和匯出要求得不到滿足,這部分繼承權利也無法得到充分行使。此次暫行辦法的頒布實施,有利于充分保障個人法定財產權利。 央行有關負責人也闡述說,該措施的出臺是“對個人合法財產權利的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