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是中國足協掌門人閻世鐸背運的一年。
除了剛剛暫時平息的中超事件外,就在這一年里,他上任后傾力打造的國奧這一“重點工程”,以被馬來西亞逼平、兩敗韓國老冤家而坍塌;曾多次作為足協遮羞布的女足,在雅典奧運會上開局即被德國隊8:0打得潰不成軍,被其他運動項目代表團列為“反面教材”;他總結韓國人 2002年世界杯成功的心得后,精心推出荷蘭式風格,聘請來的阿里·哈恩,也將中國男足帶到了世界杯小組賽結束就“洗洗睡”的邊緣。
在中國首次舉辦的亞洲杯開幕式上,一度引起國際誤會的球迷噓聲,經過再三求證,就是送給閻世鐸的。而閻世鐸在天津為中超元年揭幕時,出現了他的主題發言時間有多長,全場球迷的噓聲就有多持久的“奇觀”。
2000年4月26日,閻世鐸從國家體育總局機關走出來,到離總局機關不到一公里的足協辦公樓履新時,大概絕沒想到,4年來他的名字的曝光率已絕不亞于任何一位走紅的明星。只是其中的惡名和攻擊,遠遠超過了榮光。
錯失凈化綠茵場的良機
閻世鐸1952年出生于北京,少年時代喜歡打排球。1989年進入國家體委政策研究室(后成為政策法規司),從副處長當到司長。后任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室主任。
圈內人介紹,閻世鐸自稱電腦高手,打字很快。38度白酒可喝一斤二兩。認為體育有兩大功能:精神與團隊意識。
在體育總局,閻世鐸以擁有很高理論水平著稱。可資為證的是,他于1990年在北京體育大學獲得研究生學歷,曾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的起草工作,曾在《人民日報》發表《體育舉國體制質疑——對體育體制的一些看法》。
正因如此,他才在中國足球職業化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時,出任中國足協專職副主席。自此,閻世鐸坐上了眾所周知的“火山口”——他的前任,從年維泗到王俊生,無一不是在承受過鋪天蓋地的指責乃至唾罵后黯然下臺。
筆者曾經與閻世鐸有過多次接觸,印象最深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2002年初,在昆侖飯店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閻世鐸對黑哨事件表態:對交代了問題的裁判,中國足協仍然將委以重任。他擲地有聲地說:中國足協這些年是冒著“槍林彈雨”在辛苦工作,言語中底氣十足。
閻世鐸的底氣,是建立在中國男足歷史性地獲得世界杯出線權這一成績上的。但是,就在男足世界杯出線后沒幾天,甲 B聯賽中5支球隊赤裸裸的假球,為中國足壇的虛火拍子一記響亮的耳光。
令人扼腕的是,為閻世鐸贏得“閻王”名號的“殺無赦、斬立決”等豪言壯語,似乎被他更多用在對各界壓力的反彈上,而非用在對付中國足球真正的毒瘤上。
2001年是中國足球的多事之年,職業化后積累的種種矛盾引發的危機,在這一年里幾乎總爆發。利用假球、黑哨引發的事件,對中國足球進行全面的整頓,這是一個好時機。
中國足協錯失了這一良機。僅僅一個龔建平被繩之以法等治標不治本的處理,使廣大球迷對中國的職業足球完全失去了信心,從此開始,中國所有的黃金球市,從成都到西安等,幾乎全面崩盤。有著污點的涉黑裁判們繼續執法,成為這幾年來誘發球場事件的重要因素。
第二次是在2002年釜山亞運會上,國奧隊被日本隊擊敗后,閻世鐸在體育場邊接受筆者采訪時,表現出對沈祥福控制比賽能力的失望。但可惜的是,他沒有將自己的判斷轉化為果斷的決策,導致這支在亞洲范圍內球員素質和經驗屬一流的國奧隊,最終走向失敗。
第三次是在2002年世界杯后,筆者隨同閻世鐸前往甘肅、新疆參加“中國足球西部行”等活動。在與新疆體育局的座談中,閻世鐸談到南勇帶病工作的情景時,當場落淚。據了解他的人介紹,閻世鐸的淚一方面是為關注戰友而落,另一方面也是男足在世界杯上沒有贏一場比賽、進一個球、得一介,遭到包括最高層在內的社會各界的批評,壓力讓他難以承受。
后來,閻世鐸在2004年國奧隊失去出線權后,在武漢再度掉淚。
“出線足球”的失敗
閻世鐸出任中國足協掌門人后,與前任王俊生的執政思路有著極大區別。球員出身的王俊生,盡量在參加各項世界大賽力爭出線權與推動職業化發展之間探索一條平衡發展之路。
閻世鐸的一大特點是給予各級國家隊前所未有的重視。從2000年上任開始,就成立了以2004年奧運會出線為目標的國奧隊。這支隊伍得到了完整的四年周期的全力培養,亞青賽、世錦賽、大運會、亞運會等各種大賽鍛煉機會,沒有落下一項,經常一集訓就是兩三個月,投在這支隊伍身上的資金簡單可以用黃金堆積來形容。
為了國家隊的出線目標,閻世鐸不惜犧牲聯賽的完整性。這4年時間,足協僅對甲A聯賽賽制的調整,就有只升不降、不降不升等多種花樣。加之為了確保各級國家隊長期集訓的需要,甲A乃至首次推出的中超,賽程都不完整,往往一個賽季打幾場就歇幾月,球迷就這樣被打跑了。
讓人痛惜的是,付出了犧牲職業聯賽的代價,各級國家隊仍沒有取得預期的成績。閻世鐸廢除甲A精心推出的中超,也因多年痼疾的總爆發,在2004年10月被北京國安、大連實德等7家俱樂部的“抗議”抹去了僅存的光亮。
4年里,閻世鐸這位“理論高手”,在中國體育產業化最前沿的足球領域,頻頻被推到風口浪尖,個中滋味,只有他自己清楚。更可惜的是,中國足球在這4年里高開低走,已陷入徹底的熊市。他個人的去留,已改變不了這一事實。一個人在黃金年華里,能有幾個四年?中國足球又經得起幾次這樣失敗的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