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耗大量資源搞環保是藥石亂投。到頭來可能一事無成第三世界貧民卻成為最大受害人
南美大國巴西最近宣布要在4年內完成“北部高速公路計劃”,以方便搞南北“串連”。不過這條名為“BR-163”的超級公路貫穿亞馬遜熱帶雨林,修筑過程必須鏟平林木,各國因而紛紛“說三道四”。公路建設本屬巴西的四個現代化,但既涉及環境議題,在這全球化時代,便不得獨善其身。
巴西對外債臺高筑,可內部農畜業發展蓬勃,大量制成品外銷歐亞。然而巴西交通落后,道路崎嶇,堪與中國西部開發前的某些道路相“輝映”——例如由北方的亞馬遜港口駛往中部大城市庫亞巴,區區1800公里,就得耗掉兩個星期。“北部高速公路”正是為盛產大豆和牛肉的馬托格羅索地區鋪設,完工之時,產物的運輸時間和成本都會減半。所以“BR-163'’不只是蔬菜肉類運輸的小農快捷之道,也被視為巴西富強之路。
可惜這條路不能繞過“外國勢力”而自力更生。雨林內有多少雀鳥品種、樹木茂密與否、生態環境是否優美,原來都是巴西國情。然而亞馬遜叢林廣闊,光合作用令它升華為全球氧氣輸出工廠,在國際環保組織促銷下,各國都深信保存這“世界之肺”,是對抗全球變曖的秘方。且數十年來,l/7的亞馬遜叢林已被“愚公移山”移掉,樹林面積逐年遞減,二氧化碳被國際社會揶揄為“巴西國產”。巴西農民開辟公路、燒毀叢林、深入雨林開墾探險,都成廠巴西政府的“罪行”。
《經濟學家》雜志“建議”通過市場經濟提供誘因.鼓勵巴西人民減少砍伐森林,促使歐美強國投資,協助巴西改進環保。但市場主導的環保措施都有其缺陷。例如“污染許可證”,都由廠商壟斷的許可證市場(包括黑市在內)操作。政府管理排碳量則成效更差:美國作為最大污染國,至今不愿簽署《京都議定書》;今年的哥本哈根環保會議,更把所有以減少排碳量為目標的“政策”評為劣等。第三世界的反詰只剩下如此迷思:究竟環保是否真的那么迫切?
牛津大學經濟學者威爾弗雷德·貝克曼在其著作《小即愚蠢》中認為,因環保之名壓制經濟增長,乃愚不可及。他提出大量數據,說明因發展經濟而造成的溫室效應,未必會導致全球變暖:例如溫室效應雖然令溫度上升,但同時也加速海水蒸發,形成“反饋現象”;又如工業生產除了排放二氧化碳,也會順道釋放硫酸,產生冷卻效果……計算種種因素,科學家預訂在70年后,溫度的升幅上限不會超過兩攝氏度,而這被認為對農業活動有利無害。 一個月前,英國科學家證實太陽近年不斷發放異常高的熱量,認為這才是溫度上升的主因。貝克曼強調,以現今的科技水平,人類還未能解釋全球變暖現象,認為虛耗大量資源搞環保是藥石亂投,到頭來可能一事無成,第三世界貧民卻成為最大受害人。所以右派學者認為環保主義只是但求心安的預防行動,以“不理性”相稱,這就是著名的經濟學“預防原則”。
誰是誰非牽涉學派之爭、既得利益、國際關系和NG0與政府之間的主權角力,就算是局內人也難以洞悉一切。電影《后天》冰蓋北半球的震撼場景,我們固然不愿體驗;倉卒應對,我們同樣難以承受后果。科學家相信10多年后,人類便能夠建構一個完善的模型來解釋天氣變化。屆時再針對部署,無論是對“BR-163”公路還是青藏鐵路,都會令第三世界更心服——誠然這是唯心的心服,似乎卻是相當唯物的結論。
(沈旭暉系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職講師,蕭子謙系香港青年政策研究所海外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