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界使用興奮劑至少禁賽兩年,或終身禁賽,學術界違規怎么處理
8月底9月初,教育部和科技部先后出臺了《高校哲學社科研究學術規范》和《關于在國家科技計劃中建設信用管理制度的決定》(以下分別簡稱《規范》和《決定》)。
以學術打假著稱學界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玉圣參與了教育部《規范》的制訂,他在接受《瞭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這是中國學術界第一部‘學術憲章’。不過仍是初步的東西,將來《規范》還要細化。”
關于學術腐敗的嚴重性,已經不用贅言。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透露,“在自然科學領域里,學術腐敗的比例估計為10%。”而何祚庥院士則表示,“社會科學研究更復雜,估計腐敗比例超過10%。”
“北大教授剽竊事件”的曝光,使“學術腐敗”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在社會上炒得沸沸揚揚的學術腐敗無疑已經引起官方的高度關注,《規范》和《規定》的出臺就是明證。不過,積弊已久的學術不良風氣能否因為相關條例的出臺就此消失呢?
“主管部門義不容辭”
如何遏制學術腐敗一直是學術界的一個難題。
“教育部不制定懲處學術不端行為的具體方法,高校還是無所適從,”楊玉圣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這也是國家主管部門義不容辭的事情。”
據《瞭望東方周刊》了解,歷時3年、廣泛征求專家學者意見建議起草完成的《規范》,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規范、學術引文規范、學術成果規范、學術評價規范和學術批評規范都作了明確的規定,比較全面地涉及了學術規范的各個方面,具有現實針對性。
同時,記者還注意到,對一直流傳的“學術不端”說法,該《規范》也做出了明確定義:今后偽注、偽造、篡改文獻和數據等行為都將被劃為學術不端行為。
楊玉圣指出,“學術界關于學術規范的討論已經超過六七年,教育部很聰明,把這個東西接了過去。”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部發布的《規定》中首次明確提出了“科技信用”的概念。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在談到該決定出臺的背景時指出,“當前中國科技活動中失信行為比較突出地表現在經濟轉型時期制度與價值觀劇烈變化的因素、科技活動特殊性的因素及科技活動的信息不對稱性因素三個方面。”
一直以來,中國在科技經費使用方面存在不少問題。有科技部官員指出,“有的項目,科技經費50%用在項目上就算不錯了。經費的使用首先單位要提成10%、20%,甚至更多,還有各種各樣的接待費、臨時工補貼等都得開支。建立科技信用制度,提高信用水平,讓項目自己去管好項目經費,能夠發揮科技投入的最佳效益,科技信用是一個很好的補充手段。”
不過,據《瞭望東方周刊》了解,目前科技計劃信用管理還沒有擴大到整個科技管理工作中去,尚處于中小企業基金試行階段。
自救與官方藥方
學術界尋求自救的努力實際上早就開始。
2001年,一份《院士科學道德自律準則》撼動了中科院乃至整個學術界的“神經”。隨后兩年,中科院學部道德建設委員會又陸續起草了《中科院關于投訴院士違背科學道德問題的處理辦法》和《關于論文署名和兼職問題的意見》。
也是在2001年,北京大學繼北大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銘銘“抄襲事件”在社會披露之后,開始制定有關學術規范的文件。從此以后,全國各個高校開始采取各種措施預防和懲治學術腐敗。隨后,教育部相應地印發了《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通知。該通知要求,要建立和完善科學的學術發展與評價機制,鼓勵學術創新,同時建立學術懲戒處罰制度。
2004年6月,中國科學院完成了題為《我國科學道德與學風問題基本分析和建議》的咨詢報告。《報告》將“建立科學不端行為監察制度”擺在重要位置,建議國務院科教領導小組盡快建立專門的監察委員會或辦公室,建立對科研不端行為的監察網絡,它包括政府科研投入資助監察機制、大學和研究機構監察機制和科學團體監察機制等。
無論是學界自救還是官方開出的藥方,目前都尚難讓人對治理學術腐敗感到樂觀。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參與了《規范》的討論,他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這份規范比較空,缺乏可操作性,強調的仍是學術行為的自律,但有總比沒有好。”關鍵在于機制
在2004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北大校長許智宏院士指出,政策導向不當客觀上助長了急功近利的浮躁風氣;全國政協委員于珍則建議,“國家對于此類問題,應考慮設有專門的獨立機構負責調查處理,并建立統一的處理機制。”
中國目前僅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有專門的監察部門,由于缺乏全國統一的監察制度和機構,大量被揭示的不端行為往往因為懲戒制度和執行機制的缺失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制裁。
鄒承魯院士表示,“高層開始關注學術腐敗問題,這是一件好事,根治學術腐敗,要有制度保證,而且制度要執行。”
何祚庥有個疑問,“體育界使用興奮劑至少禁賽兩年,或終身禁賽,學術界違規怎么處理?”
一位參與該規范討論的專家開玩笑說,在某種程度上,這個《規范》是規范好人的。“對于那些有意違反《規范》又為自己狡辯的人來說,《規范》是無力的。”
“中國學界并不缺乏規范,國外也有很多規范可參考,不要以為這是個新鮮事物。社會科學的規范復雜一點,自然科學則非常明確,美國有專門談《怎樣做一名科學家》的小冊子,是由美國科學院、工程院、美國醫學科學院等共同制定的,要求每個研究生必讀。”何祚庥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我曾經呼吁把國外的《規范》翻譯過來形成定本推廣開來,但沒有回應。” 記者注意到,教育部社政司袁振國副司長雖然在《規范》的發布會上表示說,“學術規范應當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特別是研究生與學位教育的最基本的學術入門課程。”但在《規范》出臺了半個多月后,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包括學術界和大學在內,了解的人并不多,更不必提必讀了。 誠然,一個規范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此,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溫儒敏教授呼吁.“教育部應該支持大學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處力度。”他以本校中文系為例,每年有90多個本科畢業生,2003年有9個學生因為學術不端行為而沒有獲得學位。
據《瞭望東方周刊》了解,教育部還將進一步制定其他領域的學術規范,但目前尚無具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