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在前面的中國民族企業和民族企業家來之不易,如果他們倒下的話,我們怎么有可能短時間之內起來另外一撥”
中國民族企業還有多少時間成長為國際性大企業——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提出了這個問題。
“我也沒有答案。”項兵說,“但是可以判斷,成長的時間和空間已經很少。”
9月25日,北京“環球企業家高峰論壇”。聯想柳傳志、TeL李東生、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張維迎、長江商學院項兵、UT斯達康吳鷹等等一千學界、企業界的“大佬”們頗為認真地討論著這個問題。
誰能夠“基業長青”
《基業長青》一書近年來對中國企業界影響至深。業界盛傳,《基業長青》是柳傳志的案頭必讀物,他對該書也確實很推崇,在很多場合都講起。
早有批評家斷言:目前的中國,沒有多少企業家有資格來讀這本書。
項兵提出的觀點似乎走得更遠。他說,現在不要看《基業長青》,必須要問一下在全球競爭的行業,5年之后,我們憑什么能活下去?
眾多中國企業把目標鎖定在“世界500強”,聯想、華為、海爾、TCL無疑承擔著人們的希望,但是這些“遠洋艦隊”整體還比較孱弱。
“我們非常關心跑在前面的中國民族企業和民族企業家,來之不易,如果他們倒下的話,我們怎么有可能短時間之內起來另外一撥。”項兵如是說。
今年中國最大的經濟事件之一就是德隆集團的崩潰,而在此之前的3年間,這個企業將沖擊“世界500強”的口號喊得山響。德隆的謝幕也暴露出中國企業的諸多共性問題。
2004年3月,聯想集團公布2003年年報前后,其增長勢頭和創利能力遭到投資者和輿論的廣泛懷疑,“民族企業領袖”似乎遇到了大麻煩。柳傳志在會上沒有諱言,他承認,2001年以來,聯想的發展遇到了很多問題。
而海爾數年來一直沒有擺脫外界的質疑,前兩年是海外擴張路線,而后是多元化戰略問題,近來則是困擾張瑞敏的體制問題。
而TCL的成功,不能不說與其體制的成功轉變有直接的關系。早在TCL發展之初,以李東生為首的TCL管理層就和開明的惠州市政府達成股權激勵協議,通過這種方式逐步實現了MBO,但其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評。
項兵提出,對于眾多的大型國有企業來說,體制問題仍然是發展的最大障礙。“海爾如果一直是純粹的國企,遲早是一顆定時炸彈。不毀在張瑞敏手里,也會毀在第二代、第三代身上。”他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從龜兔賽跑到奧林匹克
盡管這些民族企業的代表年營業額都已經在數百億元,龐大的數字已經越來越接近于“世界500強”指標的底數,但是,他們仍然處于艱難成長的起點。距離“強”還有非常遙遠的距離。
但是,似乎一夜之間,他們就被推到了“奧林匹克”的競技場上。
柳傳志闡釋說,2001年以前,聯想之所以能夠在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的雙重封鎖中脫穎而出,原因之一是非常巧妙地利用了當時不成熟的市場環境。那種市場環境,被柳傳志喻為“沼澤地”。聯想與跨國企業的競爭就是“龜兔賽跑”。聯想以及其他民族企業充當了“龜”的角色,“沼澤地”恰恰適應了他們的成長。這實際上也是中國企業成長的一個共性因素。
改革之初及其后的很長時間里,跨國企業在中國布局伊始,處于前期的試探性階段;加之中國尚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很多法律處于空白狀態,同時,國有企業一盤散沙,不能適應正在轉型的市場環境,無形之中給這批特殊企業提供了很大的成長空間;華為、聯想、海爾借此漸成氣候。
但是現在情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平臺徹底改變。競爭規則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很多跨國公司已經完成了在中國的整體布局,他們的策略和口號已經變成“本土化”。
李東生對自己有很清醒的認識,他說,中國企業價值創造能力不行。中國的制造業在全球的產業比例相對比較大,大概占全球的50%,但GDP只占全球的不到4%。而跨國企業在中國從事的經營活動大部分都是第一附加值,最有價值創造那部分。
他的觀點也許很能解釋“民族企業為什么需要盡快長大”這個看似很民族化的問題。
能夠在這種平臺下競爭的中國企業為數尚少。更不要說主動出擊,到全球范圍內布局,在中國以外的其他土地上直接競爭了。
以聯想為例,2000以后,這個一向穩健的企業開始大舉并購,擴張,多元化。而楊元慶“接棒”之初,曾經將目標定得很高。3年之后,聯想不得不承認,步子邁得過快了,于是開始了戰略調整。盡管柳傳志認為交付的學費并不高,但是畢竟失去了不少寶貴的時間。要命的是,當他們重新將關注力回到PC銷售的主業上時,發現戴爾已經層層逼近,后方吃緊。
遠圖海外之夢
中國企業遠圖海外之夢很早就有,但是鮮聞成功的案例。在本次論壇上,李東生透露:去年TCL的海外業務實現了8000萬元的盈利,這確實是一個比較鼓舞人心的現象。而在此之前,聯想、華為、海爾,這些民族企業的代表都在海外布局,盡管步履艱難,但畢竟是一種令國人驕傲的開始。
國家的競爭往往是企業的競爭。
項兵提醒在座的企業家們,“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心態,一個偉大的民族必然是一個外向型的民族!”
李東生則認為,影響中國價值創造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全球化經營能力和我們的產業規模,目前大部分中國企業還是以國內市場為主,真正做到全球經營的企業還是鳳毛麟角。
在全球產業當中,歐美日等經濟體擁有的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和該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幾乎是一致的,而中國擁有真正世界級企業的數量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資源型和壟斷型產業里面,在競爭性的產業領域,中國真正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幾乎沒有。這種沒有大規模世界級的企業也是影響中國企業價值創造能力很重要的因素。
李東生呼吁,未來中國經濟要發展,必須要培養更多自己的世界級企業,世界級企業就是全球規模加國際化經營,加核心技術能力。
比較而言,華為是國內不多的在高端領域競爭的跨國企業。這個低調的企業的國際化布局也甚是了得,幾乎是沿著中國外交的路線在行進,勢頭極為強勁。
易凱資本有限公司的王冉用三句話闡釋了跨國公司的意義:跨國首先是好公司的游戲;其次是好的本土公司長大r的游戲;最后是好的本土公司長大了以后通過并購來實行的游戲。
而海外之夢的最大制約還在于人才問題。柳傳志、李東生、吳鷹等人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這個令他們頭疼的問題。
項兵提出,中國企業應該有一種新洋務運動,而其核心就是人才競爭。他認為,一個國際化的強勢企業必然是一個國際化人才的企業。將來,中國企業里也應該有來自美國、意大利、曰本的高級人才。如果最好的人才沒有被你所用,而跨國集團將大量中國優秀人才挖走,如何競爭?這考驗的是中國企業家的整合全球資源能力。
演講結束,柳傳志回答提問時豪邁地說,5到10年之后,聯想一定會進世界500強,不僅大,而且強。
這似乎給在座的人們莫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