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篇:解讀國產中間件的DNA
2004年的軟件市場可謂波瀾不驚,一年一度的軟博會更顯蕭條和冷清。在一片寂靜中,國產中間件的崛起,像一盞明燈,為軟件市場帶來一線光明,與眾不同的是,國產中間件興起的同時被賦予了振興國產軟件的歷史使命。
當然,承擔這么一個角色,對中間件廠商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他們將會獲得更多的政府扶持,成為政府采購的主要對象。不過,也有人質疑,國產中間件的崛起,似乎更多因素是由于政府采購的傾向,而不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對于這一點,東方通總經理牛合慶有著自己的看法:政府保護不是保護落后,他們只是給中間件企業進入市場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最終能否被市場接受,還是市場說了算。的確,在WTO的環境下,起作用的只有市場,如果產品的質量和技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還是難以逃脫被淘汰的命運。
為何選擇中間件
如何讓民族軟件業迅速興起,一直是我國軟件發展的頭等大事。雖說國產軟件業已走過20多年的歷程,軟件產業也漸趨成熟,不過,掐指算算,哪類軟件是國產軟件挑大梁的,幾乎沒有。民族軟件依然生活在國際巨頭的陰影里,看不著出頭的曙光。那么,在數不勝數的軟件種類中,為何中間件產品會被放在如此重要的戰略位置上呢?
首先,國內外企業對中間件的研發和推廣幾乎是同步的。中間件和操作系統、數據庫并稱為基礎軟件的“三駕馬車”。但國外巨頭在操作系統、數據庫和應用軟件等領域的研發時間至少比國產軟件早出20年,如今,無論是在技術還是產品方面,操作系統、數據庫,甚至是應用軟件,國際巨頭已將中國企業遠遠地甩在了后頭,而在中間件領域,國內外企業則幾乎處在同一起跑線上。
眾所周知,中間件不是一個嶄新的概念,但真正進入市場,開始走向應用,也就不到五六年的時間。據悉,1999年BEA推出WebLogic產品,2001年IBM推出WebSphere產品,而東方通的消息中間件TongLINK則發布于1993年,金蝶公司的Apusic是2000年推出的。因此,從產品推出時間來看,看不出所謂的差距。這樣說來,以中間件為突破口,至少產品本身的區別不大。
其次,在軟件價值鏈上,中間件處于網絡、操作系統與數據庫之上,應用軟件之下的中樞環節。也就是說,中間件的位置非常關鍵,如重要的交通樞紐一般,它能夠支撐和拉動上下游廠商的共同發展,推動軟件產業鏈價值的實現。由此可見,政府如此看重中間件的發展,也是情理之中了。
另外,中間件是將各種應用串起來的一個繩索,與單個的應用相比,它與國家信息安全有著更為緊密的關系。如果單個數據庫或ERP、CRM出了問題,損失的可能是部分應用的數據,但如果是中間件的話,受影響的則是整個網絡環境。因此,專家和政府官員都一致認為,中間件產品更需要用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來剔除安全隱患。
如何做大做強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中間件的機遇是其他軟件沒有享受到的,但如何做大做強還是廠商自己的事情。牛合慶認為,首先要形成自己的拳頭產品,打造自己的品牌。其次,就是國內軟件都較為欠缺的資本運營。因為,目前國內外廠商的產品和技術相差無幾,差距主要在品牌和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觀念,認為總是國外的產品比國內的好。而要打造好的品牌,就必須有大的資本推動,國外廠商都是利用龐大的國際資本來支持運作,因此,在軟環境的營造上,他們更具實力。目前,如何與國際資本和營運模式接軌,是國內廠商增強競爭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據了解,東方通正在籌劃自己的國際化道路,包括國際化人才的引入、經營模式與國際接軌等等。
據悉,目前國內廠商除了狠練內力之外,還在合縱連橫,形成中間件廠商的群體策略。今年軟博會已初顯端倪,國產中間件廠商搭建了“聯合展臺”,以統一形象示人。這在其他軟件中,是難得一見的場景。這與中間件自身的特點有關,中間件的種類很多,雖然很多廠商都是做中間件的,但目前來說,大部分廠商都只做其中的一個或兩個產品,只有東方通有全線產品,如金蝶做應用服務器,中關村軟件做門戶。就市場需求來看,用戶更需要一個整合的中間件產品,而不是分散的。因此,金蝶、中關村軟件等廠商形成戰略聯盟不僅完善了產品線,而且增強了與國際巨頭對抗的能力,但是否真的能夠達到這樣的目的,還需看各方的執行力如何。
因此,目前國產中間件廠商形成了“合作”大于“競爭”的關系,而且逐漸在形成一種“整體”的力量,或許這種力量,能為國產中間件做大做強,營造一個不錯的戰略環境。
市場篇 中間件市場走向拐點
兩年前,中間件市場基本上是IBM、BEA和東方通三分天下的局面,IBM在金融領域占有著絕對的領先地位,BEA則搶奪了電信行業的大部分市場份額,東方通也在金融和電信領域搶了不少單子,但他的優勢行業主要在交通和電子政務等領域。而近二年,這種格局正在逐漸被打破。由于中間件市場的巨大魔力,使國內外廠商開始紛紛加入這一領域,據悉,目前在中間件協會注冊的中間件廠商就有50家之多,還有很多新進入的國外廠商。在群雄混戰之下,中間件市場的格局不變都難。
本土廠商興起的背后
國內廠商雖然發展策略各有千秋,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十分看好中間件市場的發展潛力。而對國內廠商來說,電子政務又是一個絕好的機會。“電子政務市場要比金融和電信涵蓋的范圍更寬更廣,國家的各個部委和部委縱向的下屬業務單位,以及橫向的各級政府等。”牛合慶充滿信心地說。2004年,給我們的感覺是,90%以上的國內廠商都將主要精力放在了電子政務上,東方通、金蝶、中創等無一例外。從廣義上來講,中間件可以應用于各個行業,但就目前來看,中間件的應用還主要集中在幾個大的行業里面,包括金融、電信和電子政務,不過,光這幾個行業中,就包含了很多的機會,如縱向和橫向的業務整合,而且隨著業務的增長,需求也在隨之增加。
雖然市場前景廣闊,但如何發力,才能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力,是國內廠商必須面對的問題。其實,由于本土廠商對客戶需求的把握更加深入,相應的構件也更加有針對性,因而也形成較強的競爭力,而國外廠商的強項在基礎中間件層面,因此,就應用中間件來講,國內廠商是絲毫不輸于國際廠商。但國內廠商常被國際廠商攻擊的是產品線不夠長,即除了東方通有全線產品之外,其他很多廠商還是單兵作戰,雖說產品聯盟可解燃眉之急,但對于對技術不太在行的用戶來講,他們可能會擔心不同品牌的產品聯合,是否真的能達到無縫結合的效果。要想消除這些不利影響,產品聯盟的廠商們尚需用各種成功案例來說明和佐證。
不過,雖然今年國內廠商在電子政務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但給人的感覺似乎是國產軟件在企業級市場的競爭力還處于弱勢。對此,牛合慶更愿意用實際情況來說明,在電子政務還沒起動之時,東方通的產品已經在電信、金融等領域有不少的斬獲,而且還用于主要的業務系統中,如計費、收費、查詢等。不過,不得不承認的是,東方通在中間件領域已經歷了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他是由企業市場走向電子政務市場,但對其他剛剛進入這個領域的國內廠商來說,能否在企業市場爭得一席之地,還是充滿了變數。
多極化的格局
市場總是呈波段性發展。早期,有前瞻性眼光的公司首先進入,不過,一般只有少數幾家不畏懼風險,敢于探路的公司,這樣在前期,一般會形成單邊,或二分、三分天下的格局。而在市場前景已很明朗的情況下,必然會涌入眾多的追隨者,雖然早進入的公司獲得了先機,但眾多的加入者,也必將打破舊有的格局。
中間件市場就是如此。眾多的分食者,很快打破了原有的三分天下的格局。目前,電子政務市場是國產中間件廠商唱主角,與電信、金融等某些廠商占優勢不同,“電子政務會形成一個多極化的格局,很多廠商來共同分享這塊大蛋糕”,同時,在電信和金融領域,IBM和BEA的市場份額會被進一步稀釋,優勢也會受到消減。
其實,從大的格局來看,國內外廠商會逐漸形成對峙的局面,國產軟件如果在電子政務領域形成絕對的強勢的話,也就預示著這種格局已初步形成。這種景象,在其他軟件中,還沒有出現過,雖然中間件更多得益于政府的扶持,不過,在技術和產品國產軟件都不遜色的中間件市場上,這就是一個契機,國產軟件崛起的一個不錯契機。
技術篇 從多樣化走向平臺化
時至今日,人們對中間件的概念仍有分歧,不同的廠商有著不同的解讀方式。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是中間件的產品線很長,各家涉獵的范圍又有區別,因此,各自的理解不同,也就不足為怪了。不過,就中間件的發展趨勢來看,從現在的多樣化走向平臺化是一個必然的方向,還有一個就是實用化,它也是產品走向成熟的標志。
多樣化的形成
一般來講,產品的多樣化來源于需求的多樣化。拿金融和電信兩個行業來看,如今,他們的核心業務系統已基本完成,統一的數據源已經形成。而新的業務系統如決策系統、增值業務系統等也在逐步規劃,但目前,金融和電信等行業已經意識到,不僅每個行業對中間件的需求是有差異的,而且信息化應用的不同階段對中間件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導致這種差異化的原因是,各個行業的應用系統類型不同,它所需的中間件技術也各自不同,應用發展的不均衡是導致中間件技術多樣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從目前的中間件產品來看,它不同于數據庫和其他的應用軟件,其層次很多,單一產品的功能和性能也是多樣化的,這樣也為量身定制中間件平臺提供了可能性。
專家們認為,雖然中間件的產品很多,但用戶還是要以實用為主,再多的功能,如果對我無用,就是浪費。“目前,中間件的發展已經到了實用化的階段,需求已經變得越來越務實”,牛合慶表示。其實,中間件技術是為了使應用更簡單,但如今中間件技術本身已經過于復雜,從最早的消息中間件到工作流,EAI、內容管理、數據訪問等,產品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
當前,中間件技術發展的動向應是更加適應應用系統的要求,貼近應用,與應用的發展同步。中間件平臺的發展就是技術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
平臺整合是必然趨勢
其實,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如何給用戶整合應用,更重要的是中間件自身的整合和調整。一方面,中間件需要提供滿足個性化應用的解決方案,形成一種特別適用的支撐環境;另一方面,使應用只需面對一個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中間件平臺,而不是一大堆中間件產品。
當然,各個廠商對平臺整合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國外傾向于把各種中間件進行整合,形成基礎架構平臺;而國內則主張除了基礎架構平臺以外,把中間件以外的適應于特定行業應用的通用應用構件融合進來,成為基礎構件平臺,形成貼近行業應用的個性化應用支撐平臺,當然各個廠商又有著自身不同的定義,“東方通的中間件平臺更強調了產業鏈的集成與整合,更強調服務”。也就是說,中間件平臺的產業鏈中,有傳統意義上的中間件,也有應用組件,既有自有產品,也有第三方產品。因此,服務將在其中占據重要地位,不僅一個量身定制的中間件平臺競爭優勢需要設計與咨詢的服務,中間件平臺內部各產品之間也需要集成與整合的服務。實際上,不管如何理解,中間件技術的發展將會更加貼近應用,更加實用。
提到整合,就不能不提SOA架構,目前很多廠商都加大了對SOA架構的研發,使未來的應用變成一個個服務,再用SOA框架將各個服務整合起來,可見,SOA將成為中間件整合主力軍。不過,牛合慶也認為,SOA架構和現有的各種架構各自的側重點不同,它不可能完全取代原來的架構,可能的趨勢是,SOA架構在很長時間內將與現有的各種架構共存。的確,像應用服務器剛推出時,很多人以為,它會帶來中間件產品的一次革命性的變革,但后來事實證明,這樣的判斷是錯誤的,很多原來的架構依然在使用。
任何技術的指導發展方向都是簡單、實用,中間件也不例外,種種跡象已經表明,目前,中間件技術已經開始由復雜的單個應用,走向一體化的平臺應用。
應用篇:整體規劃是關鍵
中間件與ERP、CRM等應用軟件不同,它自身就有很多種類。雖然目前,用戶知道需要互聯互通,需要對應用軟件進行整合,但它們不清楚到底用哪些產品,中間件涉及到很多技術,用戶不可能認識得如此全面。
目前,在中間件領域還沒有出現咨詢機構,“我們前期要給用戶做一些設計和規劃,不過是配合產品來做的,并沒有單收費”,牛合慶解釋道。也就是說,現在的咨詢還是由廠商來完成的,但廠商的咨詢又不能算做真正意義上的咨詢,因為用戶是不需要為此付費的。其實,中間件是整個信息化規劃中的基礎和樞紐,它規劃的成與敗將直接影響到其他各個應用的水準。那到底用戶應如何來操作呢?牛合慶認為,用戶首先應考慮中間件的整體規劃,再設計各個不同的應用,這樣,只要各個應用的邏輯清楚,通過中間件將各個應用連接起來就較容易。反過來,如果先有應用,再進行聯合,難度就更大一些。不過,由于應用軟件比中間件出現的早,如今的現實情況是,大部分是先有應用,再整合,這樣會導致,應用種類很多,整合后才發現,實際系統支持不了這么多應用。
因此,整體規劃應是用戶認真對待的第一步。其次就是選擇合適的中間件產品。如何來選擇中間件產品呢?首先用戶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這就要求用戶對自己的企業進行全面了解,掌握企業所有的信息化情況和業務情況,即哪些問題是急需解決的,哪些問題是放在二期解決的,了解清楚自己后,再有的放矢的選擇合適的產品和廠商。其次,企業要根據每個產品的具體特點去選擇。企業在了解自身的情況下,還要對不同廠商的不同中間件產品進行詳細了解。同時,軟件廠商也有義務向企業提供適合的產品,并且還要幫助企業進行系統的結構規劃,為其制定一套保證投資有效性的可行性方案。只有這樣,企業才能避免不應有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