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梭,又至歲末。孔子云“日三省乎己”,反思過去才能展望未來。所以每到年底,就是各行各業大盤點的時候,IT也是一樣。2004年的IT界經歷了怎樣的打磨,2005年以及未來的道路他們又打算怎么走呢?這不僅是年末頻繁露面的IT企業老總們經常回答的問題2,也是整個IT產業需要回顧和思考的話題,對中國IT的2004怎么評價,IT的新年又往哪里走呢?
溫和的大環境
2004年,整個世界的經濟情況比較令人欣慰。據亞太經合組織的預測,2004年世界經濟的增長率可達4.1%,是2000年以來最強勁的增長。而在今后幾年,這樣的增長強勢仍將保持。對IT產業來說,這當然是一個好消息。
“IT已走出了低谷,開始上升,今年差不多可以達到6%的成長率。”IDG亞太總裁熊曉鴿說,2004年,全球通訊市場的規模達到350美元,整個IT業的規模則為9630億美元,而且在今后,市場還會保持穩定的增長。更引入矚目的是,2005年,中國將成為僅次于美國的IT產業全球第二大市場。2005年,預計中國IT產業的成長將達到15%。
如此火熱的中國IT市場對眾多國外廠商而言自然是充滿了燦爛的陽光,除了已經在中國扎下根來的IBM、SAP、HP、Oracle等等巨頭企業繼續保持著或者擴大著他們在中國市場的投入和份額,原來沒有進駐中國的企業也在積極探路中國和深入中國市場。今年,包括富士通、日立、松下等一批日本企業都在重新調整他們的在華業務,這是2004年比較令人關注的現象,日本企業經歷過前幾年的低調作為后,開始在中國市場上大力尋找發展機會。而除了中國的市場機會,很多廠商也看到了中國市場環境的另一面進步。“在中國的市場,我們所看到的是,市場的透明度和游戲規則越來越清楚。”思科系統中國網絡技術副總裁杜家濱說,“我們的合作伙伴所做的方案的水平在不斷提升當中,我們與國內合作伙伴的關系也日趨密切。”杜家濱的話顯然表明中國IT市場正日趨規范,這個市場里的很多角色也日趨成熟。
再細分國內IT產業的各個領域,不難推斷,PC市場仍然要面對價格戰的大環境;服務器廠商將造成爭奪整合市場以及在2000年以后進行第二次換帶的市場環境;3C的大環境依然是進一步融合;通訊市場的大環境將圍繞著“無線”而精彩;軟件則會變得越來越復雜,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軟件行業的區域變得越來越細,各部分的成長率也不太一樣,其中軟件服務的成長最快。而熊曉鴿表示,根據他們對各個不同IT領域的預測,成長得最快的市場將是家用服務市場,無線通訊的數據服務也是成長最快、成長空間最大的一個市場。無怪乎微軟在2004年大推它的“數字家庭”,英特爾顯示它的“WiMAX”了。
“活下去”仍是個問題
對國內本土廠商來說,市場增長的大環境讓他們興奮,但競爭對手的成長和增多也帶來了更多的壓力。2004年,被視為國內IT產業龍頭企業的幾家大公司都遭遇過麻煩或者問題:聯想圖謀鄉鎮市場的轉折引發的懷疑與討論、用友陷入德隆系危機暴露的資金管理軟肋、金蝶裁員招致的猜測等等,都表現出國內IT企業令人擔心的一面。如何在燦爛的大環境中把握時機,謀略未來,將是國內IT企業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
國內有一些IT廠商的負責人表示看好明年的市場,和佳公司營銷總監朱冠舟就表示,就ERP軟件市場而言,到2004年底就會出現銷售的小高潮。用友公司總裁王文京也認為,在他所從事的企業信息化領域,所感受到的是國內客戶在信息化業務方面越來越成熟,而成熟的應用將會帶動整個軟件及相關服務產業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我接觸過很多客戶,他們現在對軟件的需求已經跟前幾年不一樣了,在產品選擇上也很專業,在應用上都很堅定,”王文京說,“所以我很看好明年市場的走勢。”
但同時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現得憂心忡忡。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兼CEO郭為認為,中國是一個靠生產拉動的市場,而他對2005年的市場預期則比較悲觀。“我覺得很難有增長。”郭為說,“我覺得明年的市場會基本保持在一個平穩的狀態,因為并沒有真正的需求增長的拉動,在這種情況下,你生產出來的東西只會導致價格的競爭。”他表示,雖然IT市場的容量雖然在增加,但卻沒有更多的服務方面的要求。對從事IT服務的企業來說,如何營造一種服務的模式、為企業客戶利潤的增長做出貢獻是必須要攻克的問題。而要想把整個IT的盤子做大,最重要的也還是創造客戶的價值。
對軟件業內的廠商而言,今年他們遇到的壓力不小。上半年ERP的營銷普遍不好,CRM市場也是一片慘淡經營的景象,最近還有關于國家會取消對于軟件產業的優惠政策的傳言和猜測。在這樣的形勢下,企業的創新能力表現得便尤為重要,而這種創新能力不僅包括產品和營銷的創新,也包括企業本身在體制上、管理上的探索與創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同你的合作伙伴建立起雙贏、多贏的局面。”郭為說,“如果這樣的局面不能夠建立,我覺得整個IT產業的生態系統都將面臨著崩潰的危險,因為大家實際上都在做同樣的事,同質化非常嚴重。”如此看來,對國內很多IT廠商來說,堅持“活下去”還是他們第一要考慮的問題。面對市場環境和國外巨頭的競爭,目前國內多家廠商已經開始以聯手合作的方式增強他們的整體力量,如ERP產業聯盟、閃聯等等,既然都要解決活下去的問題,不如攜手建立一個多贏的局面,壯大自己本土IT企業的實力。
軟件還需突圍
本土軟件廠商與國外軟件廠商的差距是不得不被承認的,2004年整個軟件產業的態勢也并非那么美好。不過國內軟件企業仍在積極尋求更廣闊的發展道路。王文京就認為,隨著網絡、通訊以及移動通訊的發展,市場上產生了許多新的應用和需求,這些新的需求將是中國軟件產業的機遇;此外中國軟件產業的下一步發展則必須走國際化道路,加大對外投資力度,不僅依靠市場的新需求保證軟件產業的發展空間,也要依靠自己的闖勁打開新的市場空間。“改革開放20年,中國企業主要借助國內資本發展。”王文京說,“經過20年的發展,中國的很多產業已經走出國門,隨著經營與業務的國際化,投資國際化顯得日益重要。但事實上,中國投資模式仍以對內投資為主,中國政策也對此投資做了頗多限制,這對于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不利。” 他表示,軟件產業面臨著“突圍”的問題,但是“突圍”的另一層意思則是“又有一個更好更大的發展機會出現。”而要實現突圍,則需做好三方面的事:“第一是要改變思路,第二是要在產業模式上做創新,第三是促成產業鏈真正形成。”王文京解釋道,所謂改變思維是要從原來的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以客戶為中心,雖然國內廠商講以客戶為中心也講了很多年,但客觀來看,目前很多企業走的還是產品導向的模式。而在產業模式方面,這十多年來,國內軟件企業可以說是一直在學習西方的軟件企業,跟著甲骨文或者是SAP等軟件巨頭的思路走。雖然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但他們總該有“出師”的一天。一位在軟件行業做了多年營銷工作的業內人士說:“發展到現在,我們已經切實地感覺到,如果僅僅照搬歐美軟件企業的產業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中國市場了。”本土軟件廠商需要盡快結合中國市場、中國客戶的需求,創造出一些新的軟件應用模式。而擁有了良好的產業模式作為基礎,下面就應該是再提高一步,形成一個強大的產業鏈了。“這對每家公司的發展都會有很大的促進。”王文京說,“我的觀點是改變思維,切實轉向客戶為中心。在產業模式上勇敢創新,真正促成這個良好的軟件產業鏈的形成。”
東軟集團董事長兼CEO劉積仁則談到,這幾年來軟件市場的變化是客戶所用的系統規模越來越大,軟件廠商需要在技術合作和與客戶的交流方面都搞好關系。“現在做解決方案的公司感覺到跟客戶打交道是越來越困難了。”劉積仁說,在付款、交貨以及對需求的確認等問題上,客戶越來越覺得代理商好象責任不夠,互相之間都沒有得到太大的好處。而如果這樣一種局面不得到改變的話,軟件市場的發展會受到挑戰。如何建立一種技術擁有者之間的良好氛圍,建立與客戶之間的良好供應關系,是今天的產業大環境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制造企業對信息化的需求并未減少,他們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資仍在繼續,但現在企業更加關注投資的實際收益,希望軟件廠商的系統和服務確實給其經營和管理帶來改變和價值。這既給軟件廠商帶來了寬廣的發展空間,也要求他們提升自身產品和服務的水準。同時,本土軟件企業一方面需要保持在國內市場上的本土優勢,也需要加速國際市場的拓展。目前已經有多家軟件企業在著力強調自己的國際化戰略,雖然目前不見得有多大的成效,但他們放眼全球市場的魄力卻值得肯定。
硬件競爭激烈
清華同方股份公司副總裁李建航稱,在他從事PC事業的六七年里,今年是最難過的一年。原因一方面在于宏觀調控的形式影響了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眾多廠商都對今年的期望值比較高,感受到的壓力所以就更大。“我曾舉過一個例子:就像大家年初都希望吃兩碗飯,所以把目標定得都很高,結果揭開鍋一看只是半鍋飯,那大家平均一人只有一碗,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辦法按年初的規劃走,大家只好想盡各種辦法來搶更多的份額,以達到自己的目標。所以2004年有太多的競爭了。”李建航說,而且競爭幾乎都體現在了價格這個因素上,聯想剛推出兩千多的PC,浪潮就宣傳他們的電腦只要一千就,對于利潤漸薄的PC廠商來說,日子可真不那么好過。展望2005年,李建航說,他認為廠商之間仍將是競爭與合作并存的關系,產業會日趨走向融合。
自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后,PC市場并沒有太多的應用需求,而且到現在,電腦應用方面沒有出現更多新的應用點,無論是操作系統的預裝量還是應用軟件的預裝量都有所下降。業內人士認為,對于PC行業來說,如果希望有更多的發展和更快的成長,必須要有新的更加貼近于消費者需求的應用。李建航認為PC行業現在處于黎明前的黑暗時期,而這是2004年PC產業競爭激烈的重要原因。他表示,PC廠商在現階段需要做三件事:一是努力發掘應用的創新,而不是被動地等待行情轉好。應該把更多的應用進行整合,給客戶指明一個給其發展帶來更大價值的方向;二是要創造一個產業發展的很好的環境,這需要業內廠商有一個更平和的心態來對待這個產業的現狀,需要進行企業間的優勢互補與強強聯合,因為PC的發展僅靠硬件是不夠的,也要做好軟件。三則是企業自身發展的策略問題,PC是一個毛利非常低的產業,如何把有限的資源放到投入產出比最大的應用上、如何實現快速的調整是非常關鍵的問題。李建航認為,提高企業自身的生產效率是度過黎明前的黑暗的非常重要因素。而論及PC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李建航認為明年的產業發展將保持在比較平緩的狀態,但后年的狀態就不一定了,廠商們必須有平衡的心態。
2004年的服務器市場跟PC市場有很多相似之處。曙光總裁厲軍稱,從民營企業的角度來看,面對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以及市場消費總量的平穩狀態時需要有一種逆向思維,就是暫時不要盲目追求擴大的市場需求量,而要想辦法保存體力,“養壯”自己,以等待未來的好環境。厲軍認為明年的服務器市場不會有大起大落的現象,也不會比今年的市場形勢更差,但同時也好不到哪里去。
而作為服務器市場的主要供應商之一,浪潮集團總裁孫丕恕則認為,2004年國內服務器市場的競爭是比較激烈的。服務器廠商需要應對IT軟硬件一體化的趨勢,在服務器上可以跑一些應用,或者做一些嵌入性的應用,以新的思路面對新的市場環境,用增加產品附加值的辦法去開拓市場。
相對于軟硬件市場的沉悶,火爆的數碼市場顯然是一個另類。華旗資訊的副總經理侯訊稱數碼產品市場是一個“突然間增加的大市場”。“讓我特別驚訝的是數碼相機在今年的銷售量可能已超過400萬臺。”侯訊說,數碼相機在國內的市場非常之好,但目前都被日本企業占據著,讓國內數碼廠商有些干著急。他表示希望國內IT行業的有更多的企業關注到數碼產業的快速增長。
“內功”還要強化
雖然目前的IT產業環境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不可否認,這個市場仍然無比巨大,并且將有具有成長性的未來。而中國的信息產業市場是在快速增長的、容量巨大的市場,蘊藏著非常大的商業機會。要想抓住這個機會,在激烈的競爭中保住直至擴大自己的地盤,各個企業就必須增強自己的“內力”。“我認為很多IT企業都需要進行從觀念到領導能力到組織機構的變革。”郭為說,如果不把“內功”練好,設想得再合理再完美的運營模式都是空談。“我們有那么多的客戶,但是廠商是否運行了真正以客戶為中心的管理模式?你的評價體系、KPI如何制定?如果對自己的業務人員和銷售人員、技術人員的考核都不是以客戶為導向的話,不能隨客戶需求的變化而變化,那么你嘴上講出來的東西可以說都是虛假的。”郭為肯定的說,中國的企業從來沒有缺少過機會,缺少的只是把握機會的能力。
劉積仁則談到,當中國IT產業的外部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業內很多廠商做事情的方式、組織的方式和文化方面卻十幾年都沒有產生一個根本的變化,而與此同時,他們所面臨的市場變化卻相當大。“以我們自己的體會來看,過去200人做一個項目我們就覺得這是挺大的項目了,但現在,有時候一個項目就需要500人,這是過去所沒有的現象。” 在十年前,上信息化項目的客戶的需求大多是滿足自己的“榮譽感”,可能當項目實施之后他們就忘了這件事。而今天則不同,客戶非常看重系統實際的運轉效益,也對IT廠商提出了更高的服務方面的要求,廠商的工作量增大了。而要想及時滿足用戶的要求,同時保證自己的效率,當然還是要轉向加強自身的管理水平。
思科系統中國網絡技術副總裁杜家濱說,其實每個企業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賺錢,否則什么事都做不了。所以企業一定要知曉市場的變化,同時要了解客戶的需求,并能做到根據所觀察到的市場的變化和客戶的需求去調整自己的管理和生產。但經過多年的發展,IT產業今天的競爭已經變成“不但要去預測客戶的變化,甚至于還要有能力去影響客戶,引導他們的消費。” 杜家濱表示,以國內IT領域的數家領頭廠商的實力和在市場上的影響力,絕對都能做得到這一點。“包括神州數碼、東軟、同方、浪潮等等的廠商,我想他們都可以改變甚至去影響客戶,影響市場使用的趨勢。”杜家濱說,要想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自己具有創新能力。因此,廠商們還是要加強自己的“內力”功夫。
很多跨國企業都表示,中國的人才非常杰出,有這樣的人力資源,國內IT企業完全有實力實現創新。雖然表明上看過去是市場競爭激烈的景象,是要去比價格的態勢,但一個企業要想在最后真正贏過別人,不斷制造動能的因素還是創新。并不缺少創新能力的中國IT企業只是要好好考慮,把創新能力發揮在什么地方最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