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秋收時節,重慶合川市卻爆發大面積的稻瘟病,近5000畝水稻絕收,損失程度明顯重于往年。記者近日到合川市采訪發現,在這場稻瘟災害的背后,暴露出種子市場混亂、種糧農民組織程度低和政府的農業指導手段軟化等問題,這也是制約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發展的障礙。
種子市場混亂
合川市今年水稻稻瘟病災害面積達1.8萬多畝。品種不抗病是稻瘟病大面積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合川市淶灘鎮農技干部石中權說:“今年淶灘鎮賣稻種的經營戶達20多家,有殺豬匠、打鐵匠,什么人都可以賣種子,其中就有原食品站屠宰工人李國衛。”記者來到李國衛家,看到他代銷的成都種子公司的蓉優188稻種,其宣傳光碟上稱“高產:畝產985公斤;高抗:抗稻瘟病等多種病蟲害”。但農民們卻反映,今年就是這個稻種發病率最高,幾乎百分之百都患了稻瘟病。
淶灘鎮48歲的農民楊常秀家的五畝地今年全都種了蓉優188稻種。記者在她家田頭看到,微微擺動的稻葉布滿瘟病疤痕,干癟的稻穗已經枯黃,顯得輕飄飄的。
據調查,由于種子銷售市場放開,只憑工商營業執照就可代銷種子。絕大多數種子代銷商不懂農業技術,種子說明怎么寫,他們就怎么宣傳,而且比說明上宣傳的更夸大。農業技術干部告訴記者,對于一個水稻新品種,經營戶在售種時應該對其生育特點、所需土質、水源等予以說明和指導,可這些種子代銷商自己都不懂。而農民普遍認為,既然是國家允許賣的稻種,肯定應該相信。合川市農業局局長傅幼翔則說:“從農業技術鑒定的角度看,蓉優188稻種雖然在產品宣傳時自稱‘高抗稻瘟病’,存在夸大的成分,但還不是假種子,農業部門只是從質量監測角度檢查種子的純度、凈度、水分和發芽率等,管不了種子廣告和宣傳的事。”
石中權說:“種子經銷市場放開后,首先是價格上漲,水稻不存在新品種比老品種制種成本高的問題,可是農民以為價格高的種子好,反而買得多。其次,農作物新品種推廣程序簡化,風險轉嫁到農民頭上。一個農作物新品種上市前應經過試驗、中試等環節。但現在有的供種商將未進行種試的、還是供制種選擇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就拿到市場上賣,不明情況的農民使用后,農業災害就來了。”
誰來做農業技術指導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部分地方農技宣傳不到位、技術人員指導不力,也是此次稻瘟災害發生的因素之一。自從國家將農技推廣機構下放到鄉鎮一級后,合川市農技推廣人員只能拿到60%的工資,其余的需要自籌。合川市高龍鎮鎮領導王永平說:“在現行體制下,農技人員肯定有情緒,在工作的努力程度上勢必會打折扣。”據了解,太和鎮每次舉辦農業技術講座,都得給農民幾塊錢,農民才愿意來聽聽。張華瓊說:“讓農技人員在農村籌得40%的工資實在是太難了!”
石中權坦言:“這次稻瘟病大面積發生,確實有農業技術人員指導不到位的因素,他們未能及時督促農民施藥防治。”52歲的石中權從事農業一線工作30多年,目前每月收入1220元,其中近400元需淶灘鎮農技中心自籌。前幾年,農技中心每年轉讓農資經營權可獲5000元至1萬元的收入。去年農資經營的準入門檻降低了,誰都可以經營,今年的農資經營權就變得貶值了。
由于農技中心自籌資金的能力下降,政府又無錢養人,去年開始,淶灘鎮政府陸續借調六名農技人員到其他政府部門,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現在,整個淶灘鎮負責農技推廣的就只剩下52歲的石中權和50歲的屈倫兩人了。炎炎夏日,每個月的近一半時間,他倆都要徒步奔波在淶灘鎮4.1萬多畝的耕地上,進行農業技術指導和推廣,有時一天要走20多公里的路。
農民“輕糧”
說起種田,太和鎮58歲的農民郭從虎說:“那個容易得很!”但今年前期多雨、后期高溫伏旱的天氣誘發了稻瘟病。發病后,太和鎮有幾戶農民辨別癥狀不準,把稻瘟病當成了水稻螟蟲,打了幾次治螟蟲的藥均無效,錯過了防治稻瘟病的最佳時機。
石中權說,稻瘟病隨風傳播可至幾百米遠,但預防稻瘟病的難度并不大,提前給水稻打上三環唑或稻瘟靈,每畝地投入不到3元的農藥就能確保不發生稻瘟病,但前提是必須統一防治。現在每家每戶種的品種都不同,無法統一進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
另外,據介紹,淶灘鎮水稻平均畝產約500公斤,按今年的現行價賣750元,而農業稅、種子、肥料、農藥等投入就達600元,每畝純收益約150元。在當前種糧投入大、產出小的情況下,農民種糧時大多有僥幸心理,認為能省則省,也許不會出現什么疫病。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農民普遍存在一種“輕糧”思想。太和鎮農民郭良仲家的稻田今年已經絕收90%左右,但是他對此并不在意:“那兩畝田,一年才收個二三百塊錢。我的兒女打工每年能帶回來一萬多塊錢呢!”
記者了解到,合川市農村有各種經濟合作組織300多個,但參加者種的都是比較效益高的經濟作物和蔬菜水果等。合川市農業局副局長鄧元良說:“由于糧食效益偏低,種糧的農民是最缺乏組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