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沈陽中心地帶沈河區惠工街56號,遼寧省證券公司(以下簡稱遼寧證券)總部。公司一樓大廳與遼證第三營業部相通的玻璃門,已被拇指粗的鏈條鎖死死鎖住。保安人員警覺地盤問著每一個試圖乘坐電梯進入公司的來客。
自10月22日起,遼寧證券已被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托管,25日(星期一),遼寧省證監局機構處的主要人員都集中到遼寧證券。“公司有規定,我們現在什么也不能說,只有信達能講話。”遼寧證券的工作人員幾乎眾口一詞。
22日的托管行動,在26日昭示于眾。在沈陽,遼寧證券總站路營業部門口都貼了五張公告,有關于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托管遼寧證券的公告、《告全體股民書》、《關于遼寧證券個人債權有關事宜的說明》等。公告表示,信達遼寧證券托管經營組發布《關于遼寧證券個人債權有關事宜的說明》,經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遼寧省人民政府同意,托管遼證是為徹底解決遼證歷史遺留債務問題而采取的化解風險的措施。
根據公告,托管期間,由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組織成立的托管經營組行使公司經營管理權;客戶交易結算資金實行第三方獨立存管;證券交易等業務正常進行;除客戶交易結算資金外所有債務停止支付,由信達資產管理公司負責債權登記和確認。相關債權登記、確認后兌付工作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10月28日上午,遼寧證券第一、第二和總站路營業廳的門口都貼出了最新的 《遼寧省證券公司個人柜臺債權登記公告》。公告規定,個人債權登記范圍為:遼寧省證券公司沈陽黑龍江街證券營業部、沈陽岐山中路證券營業部、盤錦證券公司沈陽證券交易營業部、丹東證券公司沈陽證券交易營業部的柜臺購買債權憑證所形成的個人債權。登記期限為三個月:2004年10月28日到2005年1月27日。在登記現場填寫《個人柜臺債權登記申請表》。債權確認及償付事宜另行公告。
遺留問題久遠
此次債券登記網點為建行沈陽北站支行一樓營業大廳、北京街分理處、北站分理處、裝飾城分理處以及建行沈陽鐵路支行儲蓄專柜和建行沈陽融匯支行儲蓄專柜共六個。據遼證有關人士稱,“因為第三營業廳沒有賣過個人債券,所以沒有貼公告。”
與閩發、漢唐等不同,遼寧證券的遺留問題更為久遠。其沉重的債務包袱并非來源于券商們常見的委托理財,而是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發行高息債券造成的窟窿(參見本刊2003年5月5日號《遼寧金融困局》)。
遼寧證券是中國最早的券商之一,由遼寧省人民銀行于1988年成立。90年代初期,企業債券由地方人行審批,各地發行企業債券成風,遼寧證券即發放了大量企業債券。時隔數年之后,多數企業已經無力償還債務。90年代中期,遼寧證券還發行了大量的個人高息債券。債臺高筑的遼寧證券后來只能靠不斷滾動發行,即借新還舊才能維持債券的兌付。
1997年遼寧證券與遼寧省人民銀行脫鉤,按照人民銀行的要求,同時吸收合并了人行系統的本溪、丹東、營口、遼陽、阜新等9家市級證券公司。2003年,遼寧證券自身的債務已很高,重組公司又帶來不少債務,其經營更加雪上加霜。
遼寧作為上一輪金融整頓的重災區,問題并不止遼寧證券一家。今年年初遼寧省財政擔保,向央行借了30多億再貸款,用以關閉鞍山的五環證券、營口財政證券和遼陽財政證券,遼寧財政系統的證券公司清理才告一段落,但遼寧證券的問題并未解決(參見本刊2003年第9期《遼寧金融整頓困局》)。
據悉,在脫鉤之際遼寧省人民銀行曾經口頭承諾借給遼寧證券10億以彌補債務窟窿,雖然遼證的幾任經理都有此說法,但是由于沒有書面承諾,資金始終沒有到位。而地方政府認為是人民銀行管的公司出問題,亦未給予資金支持。因為債務問題一直無法解決,證監會也未正式批復遼寧證券此后增資擴股的要求。就在2002年8月鞍山證券被關閉之后,當年11月《財經》記者調查遼寧金融機構現狀時,遼寧證券董事長邵榮第曾表示,對遼寧證券的處理肯定和鞍山證券不同,否則也被撤銷了。
誰為歷史埋單?
然而,由于這種“處理”遲遲未見分曉,遼證便靠繼續違規債券維持借新還舊的局面。這種情況不僅在2002年鞍證被關閉后沒有停止,而且近兩年來仍在繼續。
記者此次在沈陽親見,前往登記的債權人大量購買的是近一兩年新發債券。在建行沈陽融匯支行“遼寧證券個人債權登記”處,一位剛填完登記表的孫姓老人告訴記者,“要不是我有一個兩萬元的債券10月29號到期,打電話問了一下,他們說要我去銀行登記,我哪里知道被托管了。”
這位老人手中還有一批2005年3月1日到期的一年期的債券,利率為2.5%。類似孫姓老人的債權人,《財經》所見并不在少數。顯示遼證違規發放債券,遲至今年3月仍在進行,令人驚嘆!
較之委托理財的顯見風險,“債券”的可靠性似為一般投資人所確信。《財經》記者并未在遼證債權登記現場見到擁堵和激憤的情形,而且前來登記者多為老人。“好多人債券沒到期不知道出事了呢。”一位債權人向記者解釋,“比存款利息高一點,就圖這個,誰知道會這樣。”
“我們的股票交易業務正常進行,沒有挪用客戶保證金和委托理財的問題,主要就是個人債券那塊的歷史遺留問題。”這是遼證一方對外的統一說法,無論公開還是私下,看去信誓旦旦。而“個人債券”總額有多大,遼寧當地證券業的一般估計為40億元左右。信達托管工作組有關人員不愿證實這一說法,僅表示要在登記之后再看。
遼證的托管公告稱,“信達將在化解遼證歷史風險的同時,啟動遼證的重組工作。”但言之易而行之難。“化解歷史風險”是需要錢的,這個錢由誰來付?如果由國家付,則“重組”只能是破產后的重組,可以設想的結局,此間分析為遼證的營業部進入信達旗下證券公司范圍;而如果一定要再續遼證香火,信達自己或是一個重組第三方必須挺身而出,為遼證的歷史債務埋單——現在還有這種可能性嗎?
其實,無論遼證的“歷史遺留問題”今番以何種方式解決,從2002年到今天的拖延不決,違規發債禁而不止,實際上已經在無限放大解決問題的成本。遼證傷口惡化之教訓,在今天解決“券商危機”時不應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