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艾斯麗·沃爾什
編劇:帕特里克·加爾文、凱文·拜倫·墨菲、艾斯麗·沃爾什
主演:艾登·奎恩
類型:劇情/
國別:愛爾蘭/英國/丹麥/西班牙
出品:Lolafilms 映期:2004年9月3日(英國)
影片改編自帕特里克的自傳體小說,以帕特里克即片中弗蘭克林先生的角度,講述了一段被深深掩藏的往事。弗蘭克林曾經參加過反佛朗哥的西班牙內戰,雖然這次經歷給他留下了無法治愈的心靈創傷,但他依然對未來滿懷憧憬。
1939年,愛爾蘭一處偏遠鄉村,弗蘭克林受聘于一家天主教管教學校擔任教師,但他逐漸發現,男孩們不僅經常受到紀律老師約翰神父的暴力體罰,而且還慘遭性虐待。在與男孩們的相處中,弗蘭克林贏得了孩子們對他的信任,他也很想為孩子們做點什么,可是他對約翰神父和他所代表的天主教管教所的反抗,畢竟是杯水車薪。
不怕丑的英國人
首先,人們會把[壞男孩之歌]與彼得·穆蘭的話題之作[麥德琳姐妹]相提并論,因為它再次揭露并抨擊了愛爾蘭教會的丑惡內幕及其對上帝子民令人發指的冷酷。
在英國的寄宿學校中,父母與老師之間往往有著心照不宣的默契:老師們被允許對男孩們進行恐嚇式教育,性是嚴禁討論的,而在男孩們中間欺小凌弱是被鼓勵的,最終,孩子們會被教育得對待父母是敬畏大于親密。
那么,英國少年管教所的情形也就可想而知了,少年犯們會在這里得到極為嚴厲的懲罰。但是,英國社會少有人對少年管教所及其懲罰方式提出過質疑,這是一個一直以來被刻意忽略和回避的陰暗角落。出自女導演艾斯麗·沃爾什之手的[壞男孩之歌],令看過這部電影的人無法對這種現象無動于衷。
其次,弗蘭克林與男孩們亦師亦友的動人關系,也會令人聯想起[死亡詩社],雖然他對信仰的詩意堅持在如今看來幼稚可笑,但對當時的愛爾蘭而言,是極為寶貴的一種品質。另外,本片演員整體表演出色,影像風格冷靜樸素,令人回想起波蘭現實主義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