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尚可
執行/ 費墨、表江、賽人、孫菁、晃晃
圖片提供/ 杜強
這就是著名的“78班”唯一的那張合影,他們中很多人并沒有拿到這張具有歷史意義的照片,當時他們和現在的畢業生一樣,正忙于實習和找工作。他們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最后都成為一線導演,這就是傳說中的“第五代”。今天,陳凱歌(中排右三)、田壯壯(后排左二)還在拍電影,金韜(后排左一)、李少紅(前排左二)、吳子牛(中排右五)、林大慶(后排左八)、江海洋(后排左五)則已經拍起了電視劇,謝小晶(后排左四)留校任教,張軍釗(后排右四)開了“第五代”先河之后,不知去向。按謝飛的話說,“還是這幫人在為我們提供精神食糧”。
北京電影學院的這塊老招牌,現在已經找不到了,但是前排左一的這位,現在已經成為北京電影學院,乃至中國電影的一面招牌,他就是張藝謀。他旁邊的這個帥哥也姓張,現在是北京電影學院的院長,叫張會軍。他們中的很多人,如今都做了導演,這似乎是中國電影的一個傳統,其中候詠(前排右三)和顧長衛(中排右三)今年各有一部新作,分別是[茉莉花開]和[孔雀]。
北京電影學院,是無數懷揣理想主義的電影青年曾經的烏托邦,然而,經過4年或者更長時間的歷練,這個希望與夢想的繁殖地,卻逐漸變成了一個幾乎與夢想完全相左的現實熔爐。每一個在這里飽受現實錘煉的年輕人,都在這里完成了自我的蛻化或自省,他們必須面對從這個狹小的熔爐進入一個更為復雜和龐大的熔爐的過程,這個過程有時候是痛苦的,有時候卻能激發一個人內心深層的能量,使他們成為在這個熔爐內部發光發熱。
在這座骨子里不乏矯揉造作的城市,每個人都在努力完成著自我的轉型,大家在適應主流和堅持己見之間搖擺不定,但最終,我們必須至少完成一次自我與主流的對話。其結果,將直接確立我們在進入主流之后,獲得怎樣的物理和人格定位。
由于電影藝術擁有的特殊魔力和炒作誘惑,北京電影學院,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一個最具有被神化和妖魔化價值的地方。這里一度是造明星的工廠,年輕導演的搖籃,前衛青年的根據地,是當代中國先鋒文化(時髦文藝)最重要的符號之一;當然,這里也曾被夸大其詞的丑聞長期困擾,被一兩個所謂的藝術家攪擾得昏天黑地。所有這一切可能都是事實,也可能都是虛構,因為這里永遠都會是夢開始的地方,同時也永遠都是,夢結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