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電影中
你有沒有過一段很純粹的影迷狀態?
有。2000年到2002年,我幾乎每天可以看5-6部片子,我都用箱子去買DVD。
不管好片爛片?為什么呢?
因為我想了解各種類型的產品,不論好壞。我總能以從一大堆爛片中找到一張好片為樂。
那你最喜歡看什么樣的電影?
失意的時候看悲劇。十年前看的最多的是[阿郎的故事],看了很多遍。我還喜歡巖井俊二的電影,像[夢旅人]和[四月物語]。最近的一部[花和愛麗斯]我也看了。[盜信情緣]講故事的方法我特別喜歡。
那[上帝之城]那種講故事的方式呢?
我對它的影像很欣賞。
喜歡西片還是華語片?
從文化認同上講我還是在努力找好看的華語片,但很少。
侯孝賢的電影呢?
[戀戀風塵]是我最喜歡的。
哪點最打動你?
有些鏡頭,會讓我回憶起小時侯成長的情景。有時候被打動只是一兩個鏡頭。
那這樣的片子很多啊,像[那山那人那狗]、[暖]也有很多這樣的鏡頭,是不是也很打動你?
[那山那人那狗]看過原著,后來看電影就沒有那么強的感觸了。其實后來周迅演的那部[巴爾扎克與小裁縫]也是想走這條路子。北野武的[壞孩子的天空]也很好,因為那種成長經歷很打動我。
看樣子你對成長類的電影情有獨鐘。
對。這能和我的經歷產生共鳴,有一段時間我很喜歡紀錄片,甚至想拍一個“從一個人進入公司面試,后來成功,但又偏離”。但用的時間很長,我想做的是時間短,低成本的小電影。現在有一批有電影情結的企業家,我以前就是做銷售的,所以推銷口才很好。我下半年就會投拍一個電影[兩個人的城市],投資25萬,劇情就是一個警匪加愛情的情節。在銷售上我會創新,比如城市推廣,里邊有太多的玩法了。
大陸有沒有喜歡的導演和作品?
賈樟柯的[站臺],他的片子我都看過。他的電影都是講述他熟悉的環境和生活,[小武]是一部很“本能”的片子。還有[頑主],每次看的時候我都淚流滿面。它是用笑的方式表達哭。
聽說你收集電影拷貝?
家里現在有六部:[地雷戰]、[大地之子]、[董存瑞]什么的。用手倒帶子很有意思的。
都是老片啊,還是革命歷史題材。
因為那些鮮活的形象喚醒了青春期的我。主要是喜歡放膠片時的那種感覺。我很小就對電影感興趣了。后來就看盜版錄像。那時候接觸了不少成龍的電影。現在我在家偷偷安了一個接收器,可以收到歐洲的6個電影臺。有一個臺專門放五六十年代的經典老片,很過癮。
買拷貝需要花很多錢嗎?
我最便宜的是花50元買的[董存瑞],最貴的是100元。
這么便宜?
對,主要是有渠道。
你是收集喜歡的電影,還只是為了數量?
喜歡。我喜歡放膠片的感覺。自己看電影挺好玩的,過一陣我想弄個35毫米放映機,二手的只要大概1000塊錢。8毫米的在家里就可以放了。要是35毫米的必須得是50平米的客廳。我現在客廳的面積只夠放8毫米的,現在的銀幕就只有投影幕那么大。電影還是要到電影院看才對。
我前一陣采訪賈樟柯時,他說目前人們通過DVD觀看電影的方式可以不受影院中那種集會觀影方式的影響,不會悲的越悲、笑的更笑,反而可以感受到電影更為本質的內涵,你怎么看?
我身邊好多人和我是一個看法的。還是覺得電影應該進入電影院觀看,從觀看海報、排隊買票、進場、黑燈到放映,整個過程會使你進入一個看電影的狀態。
這么喜歡電影有沒有想過到學校學習呢?
原來曾經準備去國外學電影來著,選好了幾個學校,一個是紐約大學,那出過李安和好多好萊塢的大腕;UCIA,出過我最喜歡的樂隊“大門”的主唱和科波拉;還有芝加哥藝術學院,專門出非主流導演的。后來一打聽學費,我回來就買了房子和一大堆DVD。
(眾笑)學費太高了是吧?
電影專業在國外是個熱門專業,學費一年得有4、5萬美金吧。
好家伙,四年得160萬人民幣!
最喜歡哪部講述絕望的電影?
[離開拉斯維加斯]和[蘇州河]。看完[離開拉斯維加斯]后我就沉醉于酒中不能自拔,[蘇州河]也是,有兩個月時間,從早上就開始喝。
你的酒量如何?
50度酒一斤半吧。
(咋舌)嚯!
有故事的人
你以前是讀什么專業的?
我以前在煙臺上了兩年律師,后來退學了。以前開過書店,倒賣過“假冒偽劣”的化肥(笑)。我前一陣想做一個會計,想去寫字樓中去體會體會。最近還跟人聯系,想去嘗試做回快遞員。
你以前干過什么和電影有關的?
有朋友在《北京晚報》,我就只是寫一些日本影評,我是北京最早一批看DVD的,99年買DVD時還經常碰見孟京輝。到后期,也就是去年下半年開始吧,就基本上去做電影產業的一些事了,類似于投資顧問。我現在關注文化和商業兩個領域。在電影領域我打算做低成本的模式,在電視劇領域做高投入的模式。之所以做低成本的電影,是因為國內這方面不完善。據我觀察在商業領域,商業的品牌文化和傳統文化被打破了,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寶馬那套短片。我想做一個嘗試,在電視劇和電影之間去開發一個新的領域。馮小剛的電影中我就運作了此類的項目。
你說的是不是[手機]里那類露骨鏡頭?類似于MOTOLOLA手機的大特寫、中國移動的電視畫面什么的?
對。我預測在以后電影會出現收費和免費兩種。收費的就是純藝術電影,沒有商業符號。而免費電影中充滿大量商業符號,比如電影里可能用到車吧,我就會去找品牌比較成熟的汽車廠商去談。我最近準備做一個1000萬投資的電視劇,正在找編劇。
是什么樣的故事?
這是一個成人版的F4,一個電視版的時尚雜志。此外,我有個影視器材公司叫“焦點視線”,做電影外圍輔助器材,比如用于DV拍攝的小型斯坦尼康。電影中對于運動場景的描述越來越多,而進入個人DV時代,那些跑動的、上下樓梯的拍攝就需要這類器材,專門用在DV機上。這樣,機械發展了,也會促進DV電影創作的發展。
但是攝影機本身是很重的,你們用什么方法才能不增加重量呢?
我們的結構、平衡原理不一樣。經過試用,是非常方便的,不太大,賣3800。我現在在往電影外圍走。
聽說您還是一位居士吧?
對,我信佛,這要靠悟性,人的心靈和肉體是割裂開的,佛讓你合二為一。這使我在談生意時可以不計得失,平和一點,我覺得人生像夢,但是要努力把夢做得更精彩一點。
怎么才能把這場夢做得精彩呢?
我喜歡嘗試不同的生活,一種生活過膩了就換一種新鮮的。曾經有過一個很彷徨的時期,我放棄了正常生活,在城鄉結合部撿垃圾賣錢養活自己,時間長了,我能夠分析哪里能揀到更多的垃圾,那年我24歲。
那個階段應該跟電影沒有發生關系吧?
對啊,沒錢買票啊。
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生活呢?
因為你會覺得自己活得更真實。
你覺得什么是真實?
我覺得面對生活就是最真實的。我以前那會撿一張《戲劇電影報》就很高興了。
最近在吃齋?
對,從6月到9月,大概3個月的時間,每天只喝點水,吃點水果。
這更多的是一種形式,還是對個人有切實的好處呢?
在這期間你的思路會變得特別清晰。在這之前就要有個過渡期,不再吃肉,只喝些肉湯。那種感覺就像小時候睡午覺,一覺醒來,突然看到初春那種透明的嫩綠的樹葉,覺得整個世界的透氣度都不同了,非常舒服。
既然喜歡嘗試不同的人生,為什么沒想到過去當演員?
因為你不能完全按照內心去演人生,要受劇本限制。但在生活中自己嘗試就會有各種可能,在家我還玩滑板呢。呵呵,31歲的人了還去學DJ,全班我年齡最大,老師都覺得奇怪。跟我一起學的都是染著頭發打著耳環的孩子,跟他們一起學打碟,有時在家我一邊放[董存瑞],一邊打碟。那種感覺特棒。
你夠后現代的啊。又做影視人,又經營公司,精力上來得及嗎?
我一年只做幾件事,做就做好它。
既然對電影這么有興趣,有沒有想過當導演?
我現在去掌握電影這種語言太晚了,不是不適合。我從小就有講故事的天賦。我覺得作監制比做導演好,我做導演不是強項,談投資我是有優勢的,所以和專業人士在一起我從來不談專業的東西。
你以前搞過電影投資嗎?
做過話劇投資,當時不太熱,可剛做完兩年話劇市場就非常火了。
你的個人發展,你覺得是出于對電影的熱愛,還是本身就適合做商人?
我先是尋找自己的愛好和社會上的結合點吧,因為這么多年我積累了一些市場直覺,以前去書店,我只要看看書的封面和前言,不看內容,就知道這些拿回去能不能賣掉,后來買DVD,我只要看名字,就知道喜不喜歡看。
那你覺得什么名字或題材的電影最好看?
從符號學講,任何一個電影名字,它的發音,就能夠使人的好印象建立起來。
能舉個例子嗎?
比如[喋血雙雄],從題目上看就傳達出戲劇化,“喋血”顯然是暴力化的、充滿張力的,而“雙雄”則暗示了雙重的暴力化。這幾個詞已經營造出一個足夠戲劇化的場景。
那你怎么在[爆裂刑警]和[野獸刑警]這類名字接近的電影中考驗自己的判斷力?
我現在也在歸納一個模型:如何用客觀的角度選擇題材,使之適應市場。這是靠理論的,因為非常好的東西不是在創造人們需要的,而是在迎合。好的電影顯然是符合了人們的某種需求,那么我就根據現在的經濟狀況去判斷人們的需要。我覺得自己越來越不像影迷了,每天看到劇本,我已經非常冷靜了,再也不激動了。我前一陣接觸到一個25歲的孩子,他在講起自己的一個小劇本時,非常投入,而且還告訴我將怎樣用鏡頭,怎樣用光。我覺得老一輩里棒的就是張藝謀,他既表現了自己的夢想,又保證了商業化運作。他是很能夠把商業和個人主義融合得很好的一個人。
我們都知道美國、香港和印度是世界電影的三大產地,為什么在歐洲就沒有形成這種產業化的規模呢?
這可能跟觀影經驗有關吧,前兩天看到文章說,為什么電影在印度能成為一個特別發達的媒介語言呢,大多數人不識字,文化水平比較低,相反他就能理解這種影像化的娛樂方式,看電影成為娛樂的唯一方式。而美國和香港剛好相反,是跟他們的生活方式有關的,在香港,去看娛樂片,看電影的首映是一件特別平常的事,就像咱們說哪部話劇出來了,去看一下。是一個高參與度的、一系列的活動。在香港談戀愛看電影還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式,相反在大陸反而不是了。
你對中國電影的現狀和未來怎么看?
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化產品都是迎合這個時代的需求的,我判斷接下來中國會有大量感官的東西出現,也就是商業片會開始繁榮。可能會出現像韓國電影那樣的局面。未來電影產業會是一個投資者的樂園。
我越來越發現我們這個《影迷》欄目實在是盛不下你啊(眾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