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已過半載,觀望一番今年好萊塢的星海浮沉,會發現最成功的明星是一群新來的美少女。是什么原因,讓這種以前只有在日本才能盛行的少女偶像,如今在好萊塢卻如此紅火?
美少女新勢力
林賽·洛漢,這位今年剛滿18歲、以拍電視廣告躋身演藝界的紐約女孩,是今年最耀眼的新星。在過去的10個月里,她主演了3部青春喜劇片:[辣媽辣妹],[青春舞會皇后](Confessions of a Teenage Drama Queen)和[賤女孩]。第一部在票房和評論上都獲得了意外的成功,第二部卻馬上變成了票房臭蛋,第三部影片又再次大賣,讓她成了當今最離奇的美少女偶像。在各種媒體上的頻繁露相更使她成為公眾的新寵,尤其是主持MTV電影獎,令她在MTV一代中的知名度錦上添花。
瑪麗-凱特·奧爾森和艾什莉·奧爾森這對來自加州的孿生姐妹,是時下各種八卦小報瘋狂追逐的對象。春季上畫的[紐約時刻],是她們年滿18歲以后的第一部影片。此片的票房成績一敗涂地,創造了近年來全線上映影片的新低。但是網絡上為她倆成年進行倒計時的網站的聲勢卻是一浪高過一浪,大有趕超當年“小甜甜”布蘭妮·斯皮爾斯的趨勢。她們的成名來自于明星制造機器和八卦媒體的相互利用,早在90年代,奧爾森姐妹就開始拍攝不計其數的面向錄像帶市場的劣質短劇,其形象被印在各種玩具和服裝上。尋找一切可能的機會在媒體上露面,是她們監護人的造星準則。
這個名單還可以繼續數下去:希拉瑞·達芙,17歲,去年的她的影片[平民天后](The Lizzie McGuire Movie)小賺一筆,今年七月還有[灰姑娘的故事](A Cinderella Story)要上映;伊麗莎·庫斯波特,21歲,春季影片[鄰家女孩]好評不少;艾曼達·伯恩斯,18歲,去年的[女孩要什么]還算有些起色,今年在各類電視節目中大放異彩,還要拍浪漫喜劇[愛情事故];當然,還有她們事業上的大姐大曼迪·摩爾,20歲,自2000年她客串的[公主日記]意外地獲得高票房后,便馬不停蹄、一部緊接一部地炮制少女美夢成真的廉價影片,單今年就有3部上檔電影。是什么原因,讓這種以前只有在日本才能盛行的少女偶像,如今在好萊塢卻如此紅火?
巨大利潤催化少女明星

顯然,這不是因為春天男孩子們的荷爾蒙沖動——也許他們不像以前那樣喜愛動作明星,但是充滿特效的大片仍然是他們的最愛。經濟利益上的驅動,依然是來自于女性市場。女性觀眾的潛力難以估量,當她們發威的時候,能把一部影片的票房堆到駭人的高度——比如著名的言情片[泰坦尼克]。不過,作為貢獻票房的主力,少女觀眾比少男觀眾的喜好更加難以捉摸。對少男來說,只要在一部影片里加上追車、爆炸和眩目的特效,然后不停地拍續集,他們便會乖乖地坐到影院里——這是一種固定的模式。對少女來說,恐怕就難以投其所好——一部浪漫愛情片成為票房大鱷和票房毒藥的機會幾乎是對等的。但是,有一種趨勢可以被投資者們觀察到:今天的女孩子們不一定要求在她們喜愛的影片中有主導的男孩。傳統的觀念認為,男孩喜愛的電影里不一定要有漂亮女孩,女孩喜愛的電影里卻要有漂亮男孩。然而這一80年代形成的青春影片的原則已經被打破。這一趨勢的始作俑者是2000年的[公主日記],這部電影的大賣讓好萊塢意識到了一種模式:炒作出一個當紅的女孩,找一部面向少女的暢銷書或流行的電視節目,拍成一部低制作的浪漫喜劇——這是一種開發女性市場的理想方式。簡單的劇情、無需大量的特效技術、低廉的片酬,都可以保證把投資和風險降到最低。于是,就像數年前由于[奪命狂呼]的流行,每個公司都要拍他們自己的青春恐怖片一樣,現在所有人都在競相拍攝美少女電影。少女偶像們也就開始紅極一時。
明日黃花
對于這些美少女新星來說,問題非常明顯:漂亮的面孔對于多數觀眾來說是可以替換的,大眾不會在乎誰演了什么;她們的追隨者們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忘記她們的存在。她們之中只有很少人會擁有長久的明星魅力,多數人只能作來得快、去得更快的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