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者”及孕婦禁止觀看

[見鬼2] The Eyes 2
導演:彭氏兄弟(彭順、彭發)
主演:舒淇、原麗淇、杰西達邦
片長:81分鐘
評分:★★★
這片子有一點點可惡,因為老有這樣一個擔心:若一個脆弱、敏感且想象力豐富的孕婦看了它,是不是會被當場嚇死?即使不死,給人落下一個產前抑郁的毛病也是罪過。還有“第三者”,看這片子估計也會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不過,彭氏兄弟拍恐怖片還是很不錯,至少在亞洲來講,他們比日本人要溫和,比香港舊式的茅山道士之流又顯得有文化。他們不但懂得化解恐怖片和愛情片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還能巧妙地利用精神分析來解決恐怖電影一貫的邏輯困境,將這個故事的恐懼僅僅封存在當事人(舒淇)的大腦里,而所有觀眾可以在80分鐘驚嚇后,完全擺脫這種被灌輸的恐懼,回到現實中來。
據見過彭氏兄弟的朋友說,這兩個人是貨真價實的孿生兄弟,他們的合作方式非常奇特,一般是這個拍一天,第二天去作前一天樣片的剪接,而另一個就去接下去拍,第三天這個人又拍,而那個又去做剪接。如此交叉跑動,反反復復,工作效率很高,但卻幾乎從未出過差錯,非常邪門。
彭氏兄弟善于利用封閉空間,兩集[見鬼]都出現了電梯,都是片子里最駭人的恐怖點之一。[見鬼2]里,電梯突然停電,倒立緩緩飄下的女鬼四散著頭發,準備投胎,這個鏡頭和這個鏡頭的所指都空前的詭異,恐怖程度不亞于[午夜兇鈴]中貞子從電視機里爬出的古怪動作。除此之外,[見鬼2]的典型恐怖鏡頭是公共汽車站的墜尸,我懷疑大陸發行的DVD截去了一個極血腥的畫面,就是墜樓的兩母子緊貼地面的,其實只有半張臉(另一半已經粉碎了)。這組鏡頭非常突然,高明在其中包含了一個二次創意。首先導演利用主觀鏡頭誤導觀眾,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站臺上另一個長發的女人身上,這個女人的臉被頭發完全遮蓋,就像貞子。然后,我們發現這個女孩其實只是在埋頭聽音樂,于是心情完全放松下來,但就在這時候,舒淇面前卻突然掉下一個死尸(男孩)!尸體擲地有聲,真讓人魂飛魄散,緊接著兩秒鐘后,另一具尸體(母親)掉了下來!這真是讓人崩潰的,環環相扣的恐怖創意。所以我常常覺得,恐怖片拍得好的人,一定也能拍好廣告。
舒淇還是更適合城市,比起[美人草],她在這里面的表演自如多了,但[見鬼2]里還有一個更出彩的女演員,那就是女鬼原麗淇。原麗淇演恐怖片應該是不用化妝的,稍微在臉上撲點粉,讓整張臉看起來蠟黃或發灰,然后面無表情地看著鏡頭……作恐怖片的攝影師一定很刺激。原麗淇的眼睛給人的印象似乎是沒有高光,這很可怕,因為沒有高光,雙眼會顯得很空洞,很詭異。
[見鬼2]在港上映,票房很好,也不知道有沒有“全港孕婦協會”或“香港婦聯”之類的組織提出過維權抗議。這個電影,孕婦確實不該看。(沈樹)
冷酷中的溫情
[不歸單程路]One Take Only (泰國)
導演:彭順
主演:Porvorrid Mongkolpisit、Wutchada Sivapornchai
片長:86分鐘
評分:★★★
本片由彭氏兄弟中的彭順導演,去年在泰國上映。影片講述了兩個對生活抱著美好愿望的青年男女,因為幫人販毒最終以悲劇收場。影片具有彭氏兄弟揚名之作[無聲火]的凜冽風格,并且注入了更多屬于小人物的溫情,使得影片在冷酷的表達中呈現出樸素而動人的情懷。
影片從兩人素不相識時各自的生活片段開始,直到后來才發現之前導演已經埋下伏筆,導演在片中幾處包括最后結尾都采用了這樣欲揚先抑的手法,先給出了結果才去展現之前的過程,既促使觀眾之前壓抑的情感積累到一定程度才得以全然宣泄,同時也巧妙地暗示了影片主人公的悲慘命運實在并非出于偶然,悲劇的軌跡一早已經鋪陳好,根本無法逃脫。對于男女主人公對生存方式的選擇,導演沒有做過多的闡述,只是簡單的對話或背景顯示出生活的無奈和他們復雜的心理。同時對男女主人公的命運導演也未曾試圖做更多社會化的譴責或揭示,只是極為真實地表現了他們生活的場景和內容,這種客觀而冷靜的態度保持了敘事的簡約和流暢,因此男女主人公的遭遇雖然只是個體的命運,但是細節化的生活常態和底層的生活環境卻極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彭順的導演手法嫻熟而且流暢,對于影片從整體到細節的把握皆十分到位,顯示出這位年輕導演不可輕易判斷的潛力。
影片的最終結尾停留在街頭賣花小女孩早熟而憂愁的面容上,為這部小成本制作、故事簡單清晰的影片提供了一個意味豐富、值得延伸的結尾,也表現出激烈、悲慘的影片表層故事底下,導演隱藏的真正意圖是關懷那些生活中無力選擇自己命運的人們。(沙迦)
間接諷刺戰爭

[風箏] Le Cerf-Volant(黎巴嫩、法國)
導演:蘭達·查哈爾·薩巴格
演員:弗蕾維爾·貝奇勒、麥爾·貝塞比斯
片長:80分鐘
評分:★★★☆
這是一部以巴以沖突為背景的黎巴嫩影片,獲2003年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導演薩巴格以拍紀錄片起家,她的作品一向關注內戰和沖突給平民帶來的傷害,幾度在黎巴嫩國內遭禁,1999年的[文明人]就有半數鏡頭通不過檢查。[風箏]是一部間接諷刺戰爭的溫和的作品。故事發生在黎巴嫩南部和以色列毗鄰的一個小城。由于戰爭,這個小城被地雷和鐵絲網一分為二。16歲的黎巴嫩少女拉米婭被家人許配給住在以色列占領區的遠方表哥,但她愛的卻是從未說過一句話,僅憑眼神交會的駐守邊境的以色列士兵。
盡管故事發生在世界上民族沖突最頻繁、最激烈的地區,女導演薩巴格并沒有以說教的口吻和暴力鏡頭,大肆渲染戰爭帶來的苦難。相反地,影片中充滿了幽默的對白和善意的嘲諷。尤其是被鐵絲網分開的親戚在軍方的監視下,用盡吃奶的力氣通過擴音器談論婚事那幾場戲,充分表現了戰爭的荒唐和愚蠢。只有看到新娘拉米婭與家人道別仿佛生死離別,以及她獨自提著婚紗,穿越邊境去丈夫家時,觀眾才感到戰爭的殘酷。
這還是一個關于成長的故事。拉米婭穿越鐵絲網會未婚夫這一旅程,實際上可以看作她從少年到成年的一次跨越。影片生動細致地描述了拉米婭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女學生成長為勇于追求愛情,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女人的生命歷程。拉米婭喜愛的風箏無疑是自由和希望的象征,而導演也為她和以色列士兵之間羅密歐朱麗葉式的愛情安排了一個光明的結局:影片最后,拉米婭穿越邊境的重重鐵絲網,冒著觸雷的危險,來到士兵駐守的塔臺和有情人相會。(兩生花)
友誼和愛情的夾縫
[左邊床、右邊床]
The Other Side Of The Bed(西班牙)
導演:艾米利奧·馬丁內茲-拉扎洛
主演:帕茲·維加、娜塔莉·維伯科
古利莫·圖勒度
片長:114分鐘
評分:★★☆
影片講述了兩對情侶分別與對方的男女朋友發生越軌關系,四人在友誼和愛情的夾縫中左右搖擺。本片整體風格輕松、歡快,十分具有青春氣息,并且流露著健康陽光的感情,不像印象中的西班牙電影總是充斥著邊緣化的奇情。
影片的可看性較強,敘事流暢,人物性格清晰,對白簡潔而且幽默,但影片的主題交代得含混不清,一場四人交錯的復雜情感風波最終也沒有表明任何立場,這四人的感情缺少來龍去脈,出軌行為也沒有任何足以說服觀眾的理由或情感力量,因此影片呈現的最終效果顯得有些漂浮不定,它似乎不知道究竟該著重于表現男性的友誼還是真正的愛情,這不僅是劇中人物面臨的猶豫,同時也是導演在處理影片時表現出來的猶豫不決,使得觀眾在看完影片之后難以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如果說導演只想簡單地敘述一個故事,表現年輕男女面對感情可能出現的混亂狀態,他的目的只是想讓觀眾毫無負擔地觀看一部輕松的電影,而不去思考任何影片所想表達的主題,那么他已經成功地做到了。本片在正常敘事的過程中不少地方都借由歌曲來表達人物的心聲,雖然算不上十分有新意,但由于導演用得比較自然,而且音樂十分美妙,因此歌曲方式為影片增添了不少浪漫色彩。
在本片中扮演索妮亞的是主演過[露西亞的情人]的女演員帕茲·維加,遺憾的是在這樣一部簡單、輕松、浪漫的愛情小品中,她在[露西亞的情人]中曾經表現出來的狂野、神秘氣質完全消失不見,白晝一般劇烈的陽光下曾經閃爍著特殊動人魅力的帕茲·維加,變成了一個極其普通的女人,或許一個女演員的特質也必需一個懂得欣賞的導演來挖掘才能表現出來,帕茲·維加需要的導演看來是梅德姆。(刀豆)
“偷歡”修成正果

[心癢癢]
導演/編劇:鄒凱光
主演:劉青云、應采兒、劉嘉玲
片長:90 分鐘
評分:★★★
在[心癢癢]之前,[大丈夫]就已用同類型影片顛覆到極致的表現手法,將“偷情”化解為一段人人自危的黑色幽默。辛辣的諷刺意味充斥全片,被過分夸張的“偷情冒險”不過是精心設計的圈套,看似緊張、刺激,笑料百出,但隨之而來的心有戚戚和如坐針氈才是導演真正想帶給我們的。比較而言,[心癢癢]的態度較為溫和,導演并沒有簡單地將“偷情”放置于倫理道德的范疇去評判對錯,也不像一般表現“七年之癢”的影片那樣,去具體講它產生的前因后果。甚至于你完全可以把“七年之癢”這個背景淡化、虛化,而把男女主人公從中抽離出來,再來看他們的感情糾葛,你會發現愛情并不復雜,復雜的是人的內心,說到底,這還是一個探詢人自身的故事。
導演安排潘致文四處拈花惹草,卻并非真要將其塑造成一個花心的男人,而是試圖通過他作為一個普通男人的視角,透視普遍存在于我們內心,面對愛情缺失時的種種迷惘和掙扎。潘致文在迪廳邂逅的青春性感的靜,靜典型的新新人類氣質吊足了文的胃口,然而這種屬于年輕人的追逐游戲并不等同于潘致文內心深處渴求的愛的歸屬感,可以說靜是導演為潘致文追求真愛道路上設置的一個頗具迷惑性的路標。與張采冰的重逢使潘致文明了阿冰的愛才是他想要的歸宿,可以說他們的重修舊好才是潘致文這段“偷歡”旅程修成的正果。
影片娛樂性十足,但笑料并不低俗,老套的偷情故事選取了一種輕松活潑的講述方式,偶爾透露出的無奈感更讓人玩味。劉青云此次將中年男人那種想出軌又拼命按捺的感覺表現得十分到位,而劉嘉玲在繼[無間道2]和[求愛上上簽]中成功塑造堅強獨立的“大女人”后,同時表現出女人在愛情中柔弱和母性的一面。(路加)
淺嘗轍止的女性自我成長和蛻變
[20、30、40]
導演:張艾嘉
主演:張艾嘉、劉若英、李心潔
片長:107分鐘
評分:★★★
這是一部女人拍給女人看的電影,充滿了只有女人才能深切體會的細節,貫穿著張艾嘉永恒關切的女性自我成長和蛻變的主題。影片以20、30、40三個不同年齡階段的女人表現出現代女性在愛情、理想、生活等各方面的選擇和心態,構思巧妙、敘事清晰、主題明朗。影片整體的可看性很強,即使是男性觀眾也能在輕松幽默的故事中獲得許多樂趣,張艾嘉在主題表達和影片商業性之間的平衡意圖表現得十分明顯,基本上也算是成功做到了兩者兼顧。
20歲的小潔充滿夢想,只身從馬來西亞來到臺北尋夢;30歲的想想渴望人生的停留,卻輾轉于兩個男人之間;40歲的Lily只想平靜地守著自己的花店和家庭,卻在別人慶祝結婚周年紀念的房間里看見了自己老公的照片。三段故事各具滋味,20歲的煩惱和憂慮無論如何都會轉眼拋開,因為未來實在太多太多;30歲的心情最為尷尬,不知道那個對的男人究竟會否出現,而現實又是一刻也不容猶豫;40歲已經沒有時間感慨,只有分秒必爭地享受此刻。相比而言,也許是與張艾嘉自己的心態最為貼切,倒是40歲這段最具質感,也最出彩好看。
但整部影片看完,卻讓人覺得缺少了什么,也許是過于直白的主題,也許是三段故事皆淺嘗轍止致使形式大于內容,這部打著女性主義命題旗幟的[20、30、40],只是外在地描繪了當下城市女性的生活狀態,對其現狀形成的原因和深層次的心理以及值得探討的未來卻沒有來得及作更多的剖析,失望的原因是來自于對張艾嘉曾抱有的期待。[少女小漁]的青澀情懷里透出的幾許蒼涼,[心動]歲月變遷后改變立場和心態回首往日戀情,張艾嘉曾賦予了她的作品獨特的女性思維和理解,這部新作[20、30、40]依然保持著張艾嘉的細膩和敏感,但卻不再有對命運和感情深入的追問和思索,有的只是標志化的女性立場和從開始就打定主意為博得女人共鳴而設置的種種細節和手段,三個階段的女人似乎只是現實社會的女人在銀幕上的直接投射,女人的現狀淪為一種具有吸引女人再次消費價值的商業元素,這似乎就是[20、30、40]所最終呈現的蒼白面目。也許簡單直接的表現就已經是一種關懷的態度,也許影片對于女人沒有最終答案的提供就是一種可供參考的生活智慧,也許重視商業效果的架構形式是完全正確無可非議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曾經青澀卻執著于感情的少女小漁,早已變成了那個不會再戴上浩君戒指的小柔,變成了越來越成熟圓滑的張艾嘉。(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