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到1997年底,索尼婭·甘地還是一名被英國《金融時報》記者稱作“白衣遺孀”的女子。在印度政壇上,不少政客想借用索尼婭的名字提升自己的競選優勢,因而使她不時成為政治風暴中心。而她卻一直保持沉默,拒絕對政客們的努力作出反應。因為索尼婭有充分理由拒絕印度政治的誘惑。
當總理兼國大黨主席英迪拉·甘地1984年10月在總理府遭到錫克族衛兵槍殺時,索尼婭就在附近,把奄奄一息的婆婆抱在懷里。隨后,索尼婭的丈夫拉吉夫·甘地迅速接任婆婆的角色,卻也在1991年5月一次印度南部舉行的競選集會上遭遇一名女性泰米爾猛虎組織成員自殺式爆炸襲擊。
談及當時為什么會對公眾采取回避態度,索尼婭1997年作出了解釋:“我只是不愿意成為公眾注意的中心。這只是我的習慣而已。”她一直試圖把丈夫名下的拉吉夫·甘地基金會發展成為印度最大、最有影響力的慈善機構之一。
兩次受邀終于出山
丈夫遇刺后的6年間,這名出生在意大利、畢業于劍橋大學的女子很少發表自己的看法,仿佛罩在神秘的面紗之下。她又幾乎從不讓人直接了解她的觀點。對媒體而言,索尼婭是個“猜不透的謎”。
難得在公開場合露面,她總是著一身雅致的絲質莎麗。一家著名刊物的編輯曾經撰文說:“她不復雜,只有幾樣非常喜歡的東西——在新德里和米蘭的家、在一流的環境中購物和幽靜的生活。”
索尼婭還是引起了國大黨政客們的興趣。拉吉夫去世第二天,國大黨領導人選舉索尼婭任主席,期待她博取同情票。但索尼婭拒絕了。她的理由是:“這個降臨在我的孩子和我自己身上的悲劇使我無法接受國大黨主席職務。”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大黨在選舉中慘敗,黨內領導人第二次懇請她出任領袖。
1997年,索尼婭·甘地正式加入國大黨。現在,她已實際控制了國大黨,人們尊稱她為“夫人”。當時,國大黨已是缺乏士氣、分裂、提不出任何有號召力的問題而且領袖平庸的政黨,索尼婭被視為“救世主”。國大黨一直需要某種力量使之團結,這種力量往往來自姓甘地的領袖。人們期待“索尼婭效應”——國大黨內的士氣和競選中的民意支持率。這種效應終于得以體現,把索尼婭推上了印度政治舞臺的最前臺。
沒有印度農村 印度無法“大放光芒”
“印度大放光芒”這一口號是印度人民黨在拉選票時的主要宣傳口號。選舉前,很多政治分析家都預測人民黨將會輕松獲勝,原因在于印度經濟蒸蒸日上,軟件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他們忽略了占印度10億人口的三分之二,仍然缺水缺電的印度農村的窮人。對窮人而言,瓦杰帕伊領導的改革并沒有給他們帶來任何實際的好處,改善他們目前的處境。國大黨這次能獲勝,與印度民眾對印度人民黨的惱怒不無關系。
與瓦杰帕伊所在的人民黨提出的“印度大放光芒、締造軟件超級大國”這一口號針鋒相對,索尼婭則向印度人宣揚了另一個口號,“沒有印度農村,印度無法大放光芒”。這個戰略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索尼婭的口號深入了印度農村千家萬戶。正是索尼婭這一把目標對準廣大印度農村的策略,使多年低落的國大黨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率。

為穩固國大黨政權索尼婭決定不當總理
由于印度國大黨在不久前的大選中意外獲勝,被認為對此功不可沒的該黨主席索尼婭·甘地成為未來政府新掌門,幾乎已是眾望所歸、理所當然的事了。然而索尼婭于18日在國大黨緊急召開的議會黨團會議上發表講話說她決定不出任印度總理一職,“這一決定是發自我的內心和良知,沒有受到任何黨派的敲詐”。她表示不會收回這個決定,并要求國大黨議會黨團成員予以接受。她還表示支持擔任過財政部長的國大黨高級領導人曼莫漢·辛格出任總理。
分析人士認為,索尼婭之所以作此決定,與她當前面臨的兩大壓力是分不開的。第一個壓力來自索尼婭的身份及其家庭內部。盡管索尼婭于1984年就加入了印度國籍,但由于出生在意大利且具有外國血統,因此,不久前在大選中落敗的全國民主聯盟對由她出任總理一職表示強烈反對。而一旦反對黨因為索尼婭的身份問題發動全國性政治運動,則將對國大黨領導的新政府構成極不穩定的因素。此外,由于索尼婭的婆婆英迪拉·甘地和丈夫拉吉夫·甘地先后都是在總理任期內遭印度激進分子暗殺身亡,因此,索尼婭的兩個子女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也反對她擔任總理。另一個壓力則來源于經濟界。由于索尼婭出任總理得到了不少代表中下層平民利益的左翼黨派的支持,因此,印度資本市場普遍擔心,印度的經濟改革前景將受到左翼政黨平民化經濟政策的影響。索尼婭上周六在國大黨議員會議上被選為國大黨議會黨團領袖,按照慣例,議會多數黨領袖將出任政府總理一職。受此消息影響,本周一,孟買股票交易市場在開盤后的90分鐘里30種股票敏感指數一度下跌786點,跌幅為15.5%,為孟買股市129年歷史上的最大單日跌幅。而就在索尼婭宣布不擔任總理,并表示支持國大黨領導人曼莫漢·辛格出任總理后,該股指在18日當天立即出現狂升,達到了1992年以來的最大單日升幅。由于辛格是經濟學教授、印度儲備銀行的行長,也是上世紀90年代早期印度經濟改革的主要發起人,在控制印度經濟的主要力量——中高產階級中較受歡迎。
事實上,索尼婭放棄總理一職并不出人意料。在此前的大選中,國大黨為了給重新掌權創造更有利的條件,首次拋棄了不結盟的競選策略,主動與地方黨派結盟。為了吸引地方黨派的入盟,索尼婭曾承諾,如果國大黨以第一大黨的身份掌權,她可以讓出新政權中的總理位置。其次,國大黨及其盟友總共在國會中贏得了大約220個席位,離領導國會所需的至少272席尚缺50多席,因此,索尼婭極力邀請印度最大的左翼政黨印度共產黨和其他三個小政黨加入,希望左翼黨派的62個國會議席能幫助穩定自己新政府的統治基礎。但是目前這些政黨對是否加入執政聯盟尚舉棋不定,僅僅表示將在外圍支持新政府,即:不享受政治利益,但將為新政府在議會中通過決議、信任投票等方面提供方便。但正因為這種超然于政府之外的姿態,為這些黨派留下了一旦與國大黨在政策問題上意見相左就可以收回支持承諾的空間。因此,由國大黨領頭組成的新政府的穩定性將在很大程度上倚重于這些左翼政黨。索尼婭不擔任總理,至少為執政聯盟中其它黨派的領袖擔任總理增加了一個機會,由此,可以鞏固原有的執政聯盟,并吸引更多的左翼政黨入盟。

意大利小鎮里走出的灰姑娘
1946年,索尼婭·甘地出生在意大利東北部城市都靈附近的一個名叫奧巴山諾的小鎮。父親是當地的一個小建筑承包商,從小她便在一個保守的羅馬天主教家庭長大。在父母眼中,聰明伶俐的索尼婭一直都是父母的驕傲。1965年,19歲的索尼婭在英國劍橋的希臘飯店遇到了21歲的拉吉夫·甘地,當時他們都是劍橋大學的學生。他們兩人于1968年在新德里結婚,拉吉夫成為印度航空公司的飛行員,而索尼婭則為擔任總理的婆婆英迪拉管家。他們夫婦在印度第一家庭的邊緣生活了12年,看著孩子長大,并在索尼婭的堅持下堅定地與公共生活保持距離。
索尼婭與拉吉夫·甘地育有一子一女,兒子拉胡爾此次大選首次“出山”,以親民形象贏得了眾多選民的好感。女兒普里揚卡自1999年以來就一直幫助母親參加競選,有極高的政治熱情,在選民中很有號召力,被國大黨看作是未來的接班人。
歷史悠久的甘地家族
尼赫魯·甘地家族在印度的地位堪比英國王室,或是美國的肯尼迪家族。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這個國家的歷史就與這個家族密不可分。
然而,童年時曾一同玩耍的堂兄弟們,如今卻因政見不同分道揚鑣,在剛剛開鑼的印度議會選舉中效忠于敵對黨派。有人說,尼赫魯·甘地這座政治大廈將傾。
尼赫魯·甘地家族成員之間以前也有齟齬,但他們之間的分歧從未像今天這樣公開、這樣巨大。家族新生代的兩個代表人物是34歲的拉胡爾·甘地和23歲的瓦倫·甘地,兩人都是英迪拉·甘地的孫子。拉胡爾是已故總理拉吉夫·甘地的兒子,瓦倫的父親是原被英迪拉選定為其政治接班人的桑賈伊·甘地。
雖然身處兩個敵對陣營,但甘地家族的年輕一代在談到對方時都相當客氣。不過,彬彬有禮的表面客氣很快就被撕破,雙方的攻擊開始變得尖刻。對于嬸嬸索尼婭,瓦倫說,他同意人民黨的觀點,即由于索尼婭出生于意大利,她沒有資格成為印度的領導人。“我尊重她,但印度10億人民的感情也應該被尊重”。
索尼婭則略為含蓄地表示,瓦倫選擇人民黨對家族來說是痛苦的,因為甘地家族的信仰是反對一切種族勢力,而人民黨卻總是挑起印度教民眾和穆斯林、基督徒之間的矛盾。
索尼婭從來沒有公開評論過妯娌瑪內卡,但瑪內卡評論起大嫂和家族恩怨來,卻沒有任何顧忌。最近,印度的電視臺重新播出了對瑪內卡的采訪。瑪內卡說:“我們從來與拉吉夫和索尼婭沒什么(密切)關系,他們非常西化……我們不認識什么富人。他們特別在乎得到的東西。我最享受的是讀書,索尼婭最享受的是購物。”
應該說,尼赫魯·甘地家族的歷史與20世紀的印度政治息息相關。沒有任何其他家族有如此魅力,引起人們的強烈興趣,也沒有哪個家族像這個家族一樣,需要為國家的所有弊病負責。
無論身處哪個陣營,家族的新一代無疑都認識到了家族的寶貴遺產。拉胡爾說:“我是我父親的兒子,他是我的英雄。我父親為這個國家而死,我的祖母為這個國家而死。不過,我為他們能為國犧牲感到自豪。”瓦倫的觀點相似:“我必須感謝自己能出生在甘地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