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4日,韓國憲法法院最終判決,駁回了國會對盧武鉉總統的彈劾案,盧武鉉立即恢復總統職務。韓國民眾廣泛歡迎和慶祝,認為這是“民意的勝利”,有利于韓國政局的穩定和盧武鉉繼續推行改革路線。反對黨也表示無條件尊重裁決。事情正像盧武鉉自己說的,“春天真的又來了”。
盧武鉉一生經歷坎坷,可以說是“幾度寒流幾度春”。
盧武鉉出身清貧,韓國媒體一般都稱他為“草根總統”。他年輕時入學和文官考試幾度名落孫山。婚姻戀愛也很不順。當時女友權良淑的父親因參與左派活動而被捕,死在獄中。盧武鉉父母強烈反對他們結婚,擔心找個“麻煩親家”影響兒子的前途;權良淑家庭則覺得盧武鉉家境貧寒,且無穩定職業,擔心女兒嫁過去要“喝西北風”,也拒不同意。但盧武鉉憑著他的“小辣椒精神”和對情人的忠貞,不斷奮進,終于度過寒流的幾次襲擊,迎來了春天,與權良淑喜結良緣,而且當了律師。
2002年12月,盧武鉉競選韓國總統,又先后遇到兩股寒流的猛烈襲擊。一開始就有人提出,他夫人權良淑“有左派背景,不能成為第一夫人”。他立即頂住,明確表示,“寧舍總統,不棄賢妻”。他的態度很快得到民眾的尊重和贊許,堂堂正正地做了候選人。
臨近大選最后幾天,一部分支持他的組織忽然倒戈,公開聲明他們“不能與反美的總統候選人合作”,企圖拆盧武鉉的臺。一時間,風起云涌,寒流逼人。可是盧武鉉最后還是當選了。當晚漢城一片歡呼聲和爆竹聲,盧武鉉又一次迎來了他美好的春天。這個“春天”不僅僅是屬于他個人的,它同時也反映了韓國和亞洲民眾在冷戰后時代的一種“新的思考”和“成熟的表現”,是一種人們廣泛稱頌的“盧武鉉現象”。
這種“現象”表現在盧武鉉總統的大政方針上,一是要打破特權主義支配,反對腐敗,振興經濟;二是要進一步改善同朝鮮的關系,推行對朝鮮的“繁榮與發展政策”;三是要把“對美國的從屬關系”轉變為“平等互利的關系”,主張朝核問題應通過對話和平解決;四是在重大國際安全問題上,主張多邊協商,不贊成單邊主義行為;五是在經濟合作方面,主張在東北亞建立類似歐盟的經濟體。他執政一年多,基本是遵循了這一條路線。
當然,盧武鉉并不是一個孤立的人。他當政后一直處在風口浪尖上,受到各方面的掣肘,有時還難免有所搖擺和妥協,甚至失誤。但盧武鉉執政一年多來,在基本方針和政策方面并未動搖,而且一直在努力實施。正因為如此,韓國近70%民眾、特別是青年學生和婦女,反對國會彈劾案,一再舉行燭光集會聲援盧武鉉,鼓勵他頂住壓力。
韓國廣大民眾對盧武鉉的信任“勝過經過百年寒冬的高麗人參”,驅走了寒流,為盧武鉉譜寫了又一個春天。

總理辭職獲準 內閣洗牌在即
歷經彈劾“驚險”一幕、重歸總統寶座不過10天后,韓國總統盧武鉉25日正式接受了國務總理高建前一日提交的書面辭呈,為重組內閣鋪路。
盧武鉉遭彈劾而被停職期間,高建執行代總統職責。高建辭職后,在新國務總理人選提名并經國會批準之前,副總理兼財政經濟部長官李憲宰將代行國務總理一職。
青瓦臺官員說,盧武鉉將于本周末提出高建的繼任人選。國會新一輪會議將于6月5日啟動,屆時將審議盧武鉉對新任國務總理的提名。輿論普遍認為,盧武鉉曾經是在野的大國家黨資深成員,今年轉而投身開放國民黨,開放國民黨在4月15日的國會選舉中勝出,也被選為國會議員。
大國家黨一直對盧武鉉可能提名金任總理的選擇不滿,該黨說,的突然“跳槽”證明他人格和政治技巧上存在缺陷,不足以擔當總理職責。
總統忙于組新內閣
內閣換班涉及統一部、文化觀光部和保健福利部長官人選。盧武鉉當天在青瓦臺主持召開國務會議時表示,青瓦臺原先希望在本星期內就能完成的換班舉措,可能必須推遲1個月。“看起來,要在6月中旬之前完成內閣重組有點困難。”
在上月的國會議員選舉中,支持盧武鉉的開放國民黨由去年剛成立的小黨一躍成為國會第一大黨,改變了韓國政壇長久以來“朝小野大”的局面。盧武鉉于是開始籌備組建與其相投的新內閣。
3名新部長將從開放國民黨高層中選出。輿論認為,根據盧武鉉的安排,剛剛辭去開放國民黨總裁職務的鄭東泳將出任統一部長官。現年50歲的鄭東泳因為在國會選舉過程中發表對老年選民不敬的言論而受到批評,本月17日宣布辭去開放國民黨總裁職務、放棄國會議員資格以示謝罪。
57歲的國會議員金槿泰將是保健福利部長官人選。金槿泰是去年才成立的開放國民黨創黨“元老”之一,自學生時代起就積極投身政治活動。文化觀光部長官將由53歲的國會議員鄭東采出任。新聞界出身的他是自由派報紙《同胞新聞》的主管之一。韓國媒體猜測換班的將不僅是3個部門,但盧武鉉否認了這種說法。

總理辭職的陣痛
高建辭職顯示出盧武鉉遭彈劾過后的政治陣痛。韓國實行總統制,國務總理是總統領導下的行政執行者。歷來的韓國國務總理不僅沒有最高行政決定權,反而還要承受政治斗爭的壓力。2003年2月,新當選的盧武鉉就任總統后,高建被任命為國務總理。其間,高建曾率內閣成員提出辭職,以緩解盧武鉉面臨來自在野黨的強大政治壓力。
今年初,高建多次表示他作為國務總理可以“畢業”,將在今年4月國會議員選舉后辭職。盧武鉉恢復總統權力的當天,高建便向他表明了辭職意向,得到盧武鉉點頭同意。
然而,在新的政治背景下,高建辭職本身并不輕松。在國會議員選舉中,支持盧武鉉的開放國民黨由原來力量較弱的黨一躍成為國會第一大黨,盧武鉉便準備組建與其政治相投的新內閣。盧武鉉復職后,為積極推行其既定的改革方針,急著要改組內閣,把在新一屆國會選舉中獲勝的“開放國民黨”的核心領導成員吸收到內閣中,以便為順利執政奠定基礎。然而,根據憲法,總統要任命內閣成員,必須經總理推薦,如果未經總理推薦,總統擅自任命內閣成員將被視為違憲。為走這一程序,總統秘書室室長金雨植曾兩次拜會總理高建,希望他推薦新的統一部、福利部和文化觀光部長官人選,但被高建以“我即將退位,行使推薦權不合適”為由拒絕。高建的這一態度,使盧武鉉改組內閣的計劃受阻。為爭取時間,5月24日金雨植第三次前往總理公館,希望高建能為改組內閣開綠燈。高建再次予以拒絕,并立即提出辭呈。
分析家認為,盡管盧武鉉要求高建行使提名權符合憲法規定,但他的真正目的是利用高建行使提名權,為下屆內閣做政治裝飾,以便減弱黨派色彩。高建拒絕行使提名權也有其不便公開的隱情,這就是他不愿成為新的政治斗爭的目標。韓國輿論認為,高建提出辭呈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高建本來就是一位“過渡總理”。盧武鉉去年2月以新生派代表登上總統寶座后,重用了一批年富力強的改革派人物,但這些人缺乏執政經驗,為穩定政局,盧武鉉決定起用高建當總理,以培養后備力量。高建雖然經驗豐富,但畢竟不屬于盧武鉉的改革派,與盧武鉉分道揚鑣只是時間問題。第二,由于支持盧武鉉的“開放國民黨”在議會選舉中大勝,加上憲法法院駁回了對盧武鉉的彈劾案,盧武鉉的政治生命獲得新生。盧武鉉為實現其政治抱負,開始物色新總理人選。第三,在明知高建即將退位的情況下,總統府再三希望他推薦新內閣成員,使高建產生了“被利用之感”。高建認為,與其被利用之后再下臺,不如自己早點辭職。
高建1938年1月2日生于漢城,畢業于漢城國立大學環境系。他1975年至1979年任全羅南道知事,成為韓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道知事。從1980年起,他先后任內閣交通部長官、農林水產部長官、內政部長官和明知大學校長。
高建于1988年和1998年兩度出任漢城市市長,1997年至1998年在金大中政府時期擔任國務總理,政績顯著。2003年2月,盧武鉉就任總統后,高建再次被任命為國務總理。今年3月12日,盧武鉉遭彈劾,高建作為國務總理代行總統權力。
高建任市長期間,漢城成功主辦了1988年漢城奧運會,并于2002年與日本共同舉辦了世界杯足球賽。最令韓國民眾稱贊的是,他把漢城昔日的垃圾山變成了“環保綠色公園”,并新建了“漢城上巖洞世界杯主體育場”。2001年,高建被“國際透明度組織”授予“世界清廉人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