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柏楊在《我們要活得有尊嚴》一書開篇說:“人,之所以為人,第一要自己有尊嚴;第二要尊重別人的尊嚴,而且是誠摯的尊重。”尊嚴是對人的價值和個體獨特性的尊重,是一個人生存最基本的內涵。人要得到尊重,取決于對社會的貢獻和作用。貢獻越大,作用越大,受尊重的程度就越大。這種貢獻和作用的基礎是個人的能力,而能力的獲得必須通過教育。我們要活得有尊嚴,就必須接受教育。
有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老故事:一位老農,積攢了一筆錢,在買急需的驢和供兒子讀書之間決定不下,去求教智者。智者告訴他:用來讀書,你可以有個有文化、有地位的兒子;用來買驢,你家也就只有兩頭驢。其實,智者的話道出了一個亙古未變的道理:教育,意味著幸福,意味著尊嚴,意味著人生價值。
我們稍微關注一下當前社會各個階層的生存狀況,就會發現: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就業容易,收入也高,社會地位也高,受別人的擁戴;接受教育少的人,就業難,收入也低,社會地位相應也較低。在農村,接受教育多的人容易走上致富路;文盲或半文盲要想致富就會遇到諸多的困難。同樣是生活在一個社會中,因為接受教育不同,其生存質量和社會認可程度就不同,因而實現的人生價值也有差別。教育、知識與財富、幸福成正比。我們要提高生存質量,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價值,就必須不斷地接受教育。
封建社會道德標準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廣大勞動婦女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力。她們雖然也活著,但被蒙蔽、被侮辱、被壓迫,不能參與社會活動,做人的尊嚴被剝奪,生存狀況是悲慘的、低下的。現代社會,婦女當家做了主人。她們全面參與社會活動,充分享受到了人的尊嚴,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們接受了教育,有了自己的思想,擺脫了愚昧和無知。
社會上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大多都是教育的缺失者。他們不懂得尊重別人的尊嚴,最終自己的尊嚴被剝奪。因為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們缺乏社會責任感,缺乏適應社會快速變化的能力,缺乏通過正當手段改變自己命運的本事。所以,或因生活困頓鋌而走險,或因仇視社會走向墮落,最終淪為社會渣滓。
隨著社會變革的加快,每個人都必須通過教育來提高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否則生存質量就會下降。今天的就業,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的就業,社會各行各業的“鐵飯碗”都已打破。今天有工作,明天就有可能下崗。在崗的人只有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才能在復雜多變的社會變革中游刃有余、處變不驚;下崗的人通過接受教育迅速提高個人業務能力,重新上崗的機會就會大大超過不再參與繼續教育的人。不是有一句話叫“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嗎?所有這些,都需要教育。孩子要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崗職工要接受崗位培訓,下崗職工要接受再就業培訓和創業培訓。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提升素質;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改變人生;只有接受教育,才能生活得更好。
教育,不僅僅意味著個人的尊嚴,還是家庭尊嚴和國家尊嚴的基礎。一個人的成功往往意味著家庭的幸福,正是眾多幸福的家庭構成了興旺發達、繁榮昌盛的國家民族。當前,時代已經進入知本社會,知識化、智能化的人力資本,即眾多受過良好教育、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強弱和經濟發達與否的重要標志。而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本最基本的手段,必須也必然從社會邊緣走進社會的中心。世界銀行一份年度世界發展報告指出:勞動者受教育平均每增加一年,可能會使GDP增長3%。另一份資料表明:1960年—1985年間,發展中國家產出與資本的彈性指數為0.4,即資本每增加1%,產出提高0.4%;而美國這一指數是0.6—0.75,其原因在于教育水平的差距。這組數據告訴我們,教育,發展教育,接受教育,接受良好的教育,接受終身教育,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必需,是國家民族的必需。
教育,提高你的生存質量!
教育,升華你的生命價值!
教育, 使你有尊嚴的活著!
(作者系東營市教育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