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一杯摩卡,在星巴克里寫福特,濃郁的咖啡香里,飄著若有若無的爵士音樂\"don't know why I didn't come……\"噢,爵士樂(Jazz)--音樂中唯一充滿未知的藝術。我突然發現,福特,這個美國夢的一部分,不就是一曲低回婉轉的爵士樂嗎?它獨特的音樂語言,通過從不重復的、飽涵豐富文化特征的、極具個性的靈活的音樂演奏,直探我的心底,只留深刻的精神體驗和心靈的喜悅讓人回味。
真我,難忘的平民出身
發源于美國民間黑人的爵士音樂,從來就不曾專屬于哪一個特定階級。甚至,它誕生于中下層社會。福特車不就是這樣嗎?從亨利·福特開始研究汽車的那天起,福特就走的大眾實用路線。看看改變世界人民生活的T型車吧:通體黑色、大車輪、底盤離地較高、車中沒有里程表、沒有油量顯示表,甚至連擋風玻璃都沒有,但是這種用釩鋼制造的汽車車身輕、堅固耐用。它自豪它的每一個零件都是為了適應延伸到美國各地的山路和土路而精心設計的,它可以像踩高蹺那樣通過亂石遍布和泥濘不堪的路面。一直到現在,福特的車還是方方正正的,一絲奢華都沒有,連前臉的車柵欄都還是傳統的樣子,說是樸實無華也好說是實用主義也好,繞著它研究一番,我不得不承認它皮實,耐用,講究的是功能。

夢迷,老上海的爵士盛宴
伴隨著時而低沉憂傷,如泣如訴,時而強勁高亢,激動奔放的爵士樂,我仿佛穿過長長的時光隧道,回到了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在紙醉金迷的上海灘,百樂門前,曾停駐過不少黑色的老爺車吧。打扮得嫵媚高貴的名媛淑女們,踩著尖尖的高跟鞋,在紳士殷勤的攙扶下,優雅地下車,該是叫人多么迷醉奢華的一幕啊。在那個時候,FORD車叫老爺車,是屬于上流社會的老爺太太,小姐公子的,在老上海的十里洋場,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權勢和財富的表現,擁有它贏來的是羨慕贊嘆的目光。福特,老爺車,由此開啟了國人對汽車最早的感性認識。福特帶來的新鮮的汽車文化,美國文化,無疑強烈地沖擊著當時的舊中國社會:這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笛笛的喇叭聲,濃烈的汽油味刺激著當時進步的中國人的聽覺和嗅覺,他們敏銳地感知到一些東西。1924年,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致信亨利·福特,請他幫助建立中國的汽車工業。如果中國的時事一切如孫中山先生所愿,也許在振興中華民族工業的史詩上,福特也非常可能會書下濃彩的一筆。
追溯,被塵封的光輝歲月
打破了上海灘的風雅奢華,福特以最快的速度披上戎裝。不久,二戰戰火熊熊燒起,在美利堅大陸,福特為二戰制造了多得難以想象的戰船,飛機和坦克;而且還將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武器交到全球各地盟國軍隊的手中。中國也不例外。1937年7月,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美國對中國進行的大規模物資援助,其中就有13000輛福特行駛在滇緬公路上。這些汽車,包括我們經常在電影里才能見得到的美式吉普,在今天的緬甸,人們都還仍然使用著。在戰火紛飛、物資奇缺的歲月里,福特一洗其奢華變淘金為伙伴,他們給中國地區輸送著來自美國的戰略補給,使我們的抗戰物資得以維續。崎嶇或顛簸,福特陪著我們走過,使我們不感孤單。福特曾和我們那么貼心,中國人民對福特是有感情的。這是其他品牌汽車所沒有的,他承載著一段歷史。他是一段傳奇。
尋找,迷失的斷層
近四十年的的滄桑變遷,爵士樂在中國幾乎銷聲匿跡。而這期間正是爵士樂重要的發展階段……此時的福特,也遠離了我們的視線。他為\"嬰兒潮\"時期出生的購車族提供了充滿靈感的Mercury,他在世界各地修建工廠……可惜,他忽略了中國。實際上,福特一直以來堅持的大眾路線,是極契合中國市場的,福特車的造型中規中矩,踏實耐用,很符合中華民族傳統的官本位思想和消費理念。可是,一段斷而未續的歷史,讓他遠離了我們的視野和生活,特別是在中國已滿目可見合資車的時候。這個我們最該來的老朋友卻姍姍來遲,讓人不能不為他的自負和疏忽而惋惜。他錯過了最黃金時間,仿佛一個沒落的貴族,在墻角聽著憂傷的爵士,也許在心里,他會暗暗懊惱自己的疏忽和固執而錯過了良機,但他絕不會對外承認,我猜想,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他可能還會這樣做。
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在福特眼里是沒有中間地帶的,他性格鮮明,不肯妥協,在他身上,我沒法用中庸,謙遜、彬彬有禮來形容。有時他像個開著皮卡,生氣勃勃、脾氣火爆的青年小子,有時又像個固執己見,倔得像牛的老爺爺。你可以告訴他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但他會不置可否地聳聳肩\"一切皆有可能,誰知道呢?\"他堅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感受,\"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口嘗一嘗\",和接受建議比起來,他更偏愛用自己的行動去嘗試、去證明。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福特性格,他曾為此付出撞的頭破血流的代價,可他也曾為此取得笑看天下、叱咤風云的成就!
解放,一切隨興能不能
福特從骨子里熱愛冒險,愿意用生命去冒險。對他來說,人生就是一場賭博,勝者為王,愿賭服輸。所以他心里清楚:無論怎樣的選擇和決定,都是你自己做的,對自己的選擇,無論好壞,你都得勇于承擔,無論結果怎樣,你都得獨自面對。福特的口號是\"不要害怕未來、不要崇拜過去、不要理會競爭\"根本沒有必要去后悔或抱怨,出現問題、解決問題,然后,繼續前進!福特有爵士野性的一面,也許喜歡福特的人就是喜歡他的不軌整,他的無調性,如果有一臺永動機的話,他完全可以把這種精神永無止盡的演奏下去,這種人是不會隨著歲月而老去的。\"這個世界只是一塊畫布,我們可以在上面盡情發揮想象力。\"他的心永遠是火熱的,斗志昂揚的。
40年代,爵士樂曾興起一股東西之爭,來自東岸酒吧的咆哮派樂手將爵士視做一門非常嚴重的學問,他們極端強調爵士樂最最精髓之處應為\"即興\";西岸樂手也不甘寂寞地發展出他們自己的特有風格。他們強調于嚴謹的曲式結構設計,演奏客觀冷靜,耳感較酷。兩邊都堅持自己的正宗地位。其實無論東岸西岸,不變的是爵士樂的靈魂:赤裸裸地陳述心與靈的本能。這一點和福特收購林肯、美洲豹、陸虎等眾多品牌不謀而合。福特曾堅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獨立品牌,現在他將他們都收歸旗下,想必是因為,不管他們外在有多么不同,在他們身上都貫穿著的一種福特精神,智慧、靈活、堅持個性,我行我素,這是爵士青年的特性,也是福特的特性。
直面,對靈魂的挑逗
爵士是簡單樂器的組合,卻能演繹世界上最復雜最動人的旋律。雖出身貧賤,卻洋溢著貴族氣息;聽爵士,那是生命中一大享受。福特的這一曲爵士有熱烈的直抒胸臆,也有傷感的淺吟低唱,它既可以讓我們毫不刻意地去聆聽,也不會讓我們為其投入所有身心而奢靡。
正如2003年葛萊美最佳新人諾拉·瓊斯用絲般慵懶的嗓音讓我們驚為天籟,雀躍于現代爵士的復興。福特也開始了在中國的大動作,他又拿出那個干勁十足的小伙子的勁頭,宣布2004年將在中國投10個億,比爾·福特說\"今天我們要在中國慶祝未來!\"這是否預示著福特的下一個輝煌即將到來?那么,但愿我們可以把今天的福特看作是厚積薄發、發掘未來,我們渴望他這個充滿靈感的公司不斷帶給我們駕駛的激情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