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澳大利亞的煤礦因為加班生產連續出事,香港馬路上的井蓋不斷被偷,美國蕭條的鋼鐵小鎮又恢復生機,過去兩年來,中國迅猛增長的需求已經令全球各種生產資料的價格出現了大幅提升,連帶著改變了上下游行業的生態。這是中國經濟崛起的一個有力證明。問題是世界該如何適應這種變化,這種變化又將以多快的速度并向何種方向發展?
沈松 摩根大通證券(亞太)有限公司副總裁、摩根大通基礎原材料分析師
陳功 安邦集團研究總部首席分析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學會理事
GE :請評估國內金屬原材料、原油價格持續上漲的深層原因?對全球經濟有何影響?
沈:引發金屬等原材料消費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消費金融在新興市場經濟體中的引入。舉債消費刺激房地產市場長期大幅增長,從而導致金屬密集型產品如電器、供暖設備、空調、管件、器皿、汽車及公共交通運輸的需求激增。
根據我們對需求方面的分析表明,當新興市場國家開始發展消費金融市場并從而提高市場購買力時,盡管這些國家人均收入較低,其金屬需求必將會大幅增長。中國于1998年首次引入按揭制度,消費者因而無需再為購房支付現金,這引發了一輪房地產建設熱潮。該次住宅增長引發了與住房相關的金屬密集型產品消費的大幅增長。據我們分析,盡管中國現已是全球最大的基礎金屬消費國,但隨著人均收入的不斷增加,中國仍具備強大的金屬需求增長潛力。
陳:金屬和原油的價格上漲,在國際原材料市場上被稱為典型的“中國因素”,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中國經濟的連年持續增長,造成了對金屬和原材料的需求猛烈上升,影響了全球的價格,同時由于中國對全球生產資料的進口,又將這種價格的上漲傳導到了中國國內市場。
以石油為例來看,美國能源部4月14日發表的2004年度《國際能源展望》報告指出,到2025年,全球能源消費量將比2001年增長54%。其中,工業國家的能源消費將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增長,而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能源需求將比目前增加一倍,占到全球能源需求增長量的40%和發展中國家增長量的70%。由于需求迅速增加,以2002年美元價格計算,世界油價到2025年可能上漲至每桶51美元。
很顯然,中國作為一個異軍突起的大型經濟體,它的經濟連年持續增長,必然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中國經濟現在鋼鐵等金屬的消耗已經在世界上排名第一,石油進口也迅速進展到了全球第二位,這一切對中國以至全球的金屬和原油價格不可能不發生影響和沖擊。事實上,中國作為一個生產資料全球性大買家的時代已經來臨!
GE :此次金屬和原油價格的上漲會對上下游各個行業造成哪些具體的影響?
沈:在整個價值鏈里,上游就是把資源比如氧化鋁、煤挖出來,再賣給中游冶煉公司,下游進行制造。這種情況下原材料大幅漲價,實際上上游公司利潤空間將大大加強,中游的話會比較緊張,比如,氧化鋁的價格在2003年漲了88%,電解鋁中游的話只能達到20%,因為下游制造業對它的支持作用有限。原因是金融風暴前,全球大的礦業投資一般是在280億,亞洲金融風暴以后,一下跌了一半,每年150億,新增的產能是完全不夠的,所以需求對上游產業的拉動性很強,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中國運輸瓶頸作用很明顯,每天運煤需要申請車皮7萬個,鐵路運輸部門只能滿足38000個,滿足不了需求,公路現在的超載現象特別多,這樣煤的運輸就受到了很大影響,煤的需求價格就上去了。第三,上游公司國際性海運價格大大上升,中國礦業公司根據進口氧化鋁來定價,進口氧化鋁是到岸價,比如從澳大利亞離港費加上運費來決定,如果海運費大大增長,到岸價就大大增長,國內產值完全受益于海運費的增長。去年從澳大利亞到中國的海運費升一倍,這個支撐作用是中國上游公司享受的得天獨厚的好處。現在政府很擔心哪賺錢就一窩蜂往哪去,鋼鐵行業大家都知道投資過熱。上游產業的利潤空間還會增大。最后,我們看到盈利的方面,還要看到風險的方面。中國經濟過熱,要采取一些強有力的措施讓經濟腳步慢下來?,F在很多東西都在漲價,有通貨膨脹危險,國家沒有辦法,只有往上調整利率。
陳: 回顧這一輪的金屬價格上漲,我們可以發現,在消費品這一端,價格上漲已經出現,但其烈度遠不如生產資料這一端漲的更猛烈。今年第一季度,原材料和燃料的進口價格上漲8.3%,但工業品出廠價格僅上升3.7%。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2.8%,而固定資產投資指數同比卻上漲了7.5%,表現出明顯的不匹配。
現在,我國的優質鋼材、電解鋁等能源、原材料仍然緊缺,需要大量進口,價格步步上揚,但同時居民消費價格并沒有因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出現同步上揚,現在在價格傳導上有了問題。對此,有人認為這是政府推動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此話雖然激烈,但直指問題要害,如果宏觀上只管投資,而不管最終產品市場上的種種問題,則原材料投資的火爆不可能反映到最終消費中去。這種情況下,企業的利潤空間必將被壓縮,投資回報的前景令人擔憂,甚至可能使得投資人離場而去。
就金屬價格的上漲而言,建筑、建材、汽車、消費電器制造等金屬材料消耗大的行業所受沖擊較為嚴重,而一些搞囤積的交易商也可能會遭受嚴重損失,因為在我國的市場結構中,強硬政策的出臺,其影響和沖擊會較為猛烈,這種情況下價格波動將很劇烈,而通常生產資料投機往往具有高進高出,不怕價高,只怕不漲的特點,因此極易因風險大而招致損失。就一季度全國鋼材市場來看,已經呈現出了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國內產量超前投放;二是從行情走勢來看,初步顯現上沖乏力、漲勢減緩跡象;三是隱性庫存增加。
由于以往中國能源政策上的缺陷,中國的能源需求顯現出了爆發性增長的格局,石油進口一下子提高的很快,進口量現在已經排到了全球第二位,這種情況甚至對全球石油市場也造成了一定的震動。
與金屬價格上漲的影響比較,原油價格上漲的影響更大。因為企業對能源的依賴是絕對的,你只要開工,就不可能不使用能源。而石油價格的上漲,其影響遠遠不止于企業,在消費領域,如果汽油價格的不斷上漲,人們對大排量汽車的熱情就會迅速下降,因為近年來汽油價格已經上漲了30%左右,這樣的增長幅度不可謂不大,消費者對此不可能無動于衷。而最終結果,可能就是逼使汽車制造企業調整自己的生產計劃,重新確定車型,改而生產利潤率更低的小排量轎車。
事實上,石油價格的持續上漲,在宏觀上,可能使得經濟增長的速度減緩;在微觀上,可能使得產業結構出現調整,高耗能的項目,高耗能的產品,產銷未必會順暢,企業利潤空間萎縮,而物流成本大幅增長。不能不承認的一點是,能源是經濟體運行的真正血液,能源價格的上漲將會涉及一切行業,沒有一個行業可以置身事外。
GE :今年上半年汽車行業12家國有廠商的利潤率都在下調,主要原因是原材料的上漲。那么原材料的上漲是否會影響中國工業企業競爭力的減弱,進而導致中國工業產品出口的下降?
沈:從基本面來看,這是一個邏輯推斷。如果原材料價格上漲,出口價格上漲,競爭力肯定會下降。但從第二個角度來看,當經濟周期往上走的時候,企業的定價能力會相應提高,因為消費者的承受能力也相應增加了。1999年 、2000年納斯達克沖高點的時候,對各種行業都有正面的推動作用。汽車行業是個行業性問題,行業競爭加劇,一再降價,原材料的增長相對比較慢,那它的盈利空間就比較大。在這個行業里,品牌是很重要的。比如廣州本田,本田的品牌是非常強,在美國這個汽車行業非常成熟的情況下,它都能夠大量增長,說明它的品牌含金量很高。
GE :企業應當從中得到何種經驗?企業應當如何應對原材料價格的影響?
陳:國內企業對國內外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應該保持冷靜、客觀的看法。因為從趨勢上看,價格水平出現一定程度的上升是中國經濟增長必然的一種結果,隨著中國經濟增長的起落,全球生產的價格也會發生起落,企業對此只能去適應,不能對抗,或是盲目地冀望價格下降。
另一方面,中國企業也要看到,全球市場對中國經濟增長也有個適應的過程?,F在各國對中國的反傾銷此起彼伏,這就表明這種適應還在繼續當中。
能源領域一個有趣的例子是中國對歐盟的焦炭出口,中國在世界焦炭市場上的份額很大,有人說在焦炭領域,中國的地位相當于石油市場的歐佩克組織。而歐盟對中國的焦炭出口,一年之內兩次威脅要到WTO組織中“解決”,而理由是完全相反的。一次是說中國的焦炭出口量太大了,壓低了焦炭市場的價格;另一次是說由于中國控制焦炭出口,結果導致焦炭價格狂漲,歐盟企業已經受不了啦。
從長遠來看,中國的經濟增長不至于全面大幅調升全球生產資料的價格,因為世界生產還是會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進行自然調節,逐漸適應中國經濟增長產生的生產資料需求。在歷史上,日本鋼鐵業的崛起,也曾帶來市場的波動和美國的抗議,但此后美國的鋼鐵生產逐漸減少,讓位于日本鋼鐵企業,生產資料市場于是在一定程度上又回復到了可接受的范圍之內。
當然,全球生產體系的適應和調整是需要時間的,而一些不可再生資源的價格上漲也是自然的事情,中國企業在冷靜、客觀應對的同時,最重要的是要在生產中,引入資源的戰略分析能力,有預見性地進行資源采購,有預見性地組織生產。